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难忘体验」印度的动物崇拜

2019-09-27 07:18:05旅游攻略
无论是道路两旁率性漫行的牛群,沿着街道撒欢与车辆赛跑的短尾孔雀,闹市街头随处可见睡得酣畅淋漓的胖大野狗,啸聚在水果摊四周伺机拿了就走的猴群,还是盘桓在低空中嘈嘈的鸦群与仪态翩然的鹞鹰,对于印度这片热土都有着主人般的自信从容与笃定潇洒,放佛它们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备受宠

「难忘体验」印度的动物崇拜

「难忘体验」印度的动物崇拜


蝉友圈印度尼泊尔朝圣~悠然漫步在印度街头的神牛


大凡到过印度的人,都不免会对印度人与动物之间融悦和谐的关系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道路两旁率性漫行的牛群,沿着街道撒欢与车辆赛跑的短尾孔雀,闹市街头随处可见睡得酣畅淋漓的胖大野狗,啸聚在水果摊四周伺机拿了就走的猴群,还是盘桓在低空中嘈嘈的鸦群与仪态翩然的鹞鹰,对于印度这片热土都有着主人般的自信从容与笃定潇洒,放佛它们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备受宠爱的主角,从未有过伤痛的经历与记忆。

印度人爱护动物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之际,以反婆罗门教姿态出现的佛教是印度第一个主张不杀生的宗教。佛祖释迦牟尼主张通过冥想,而非动物牺牲的仪式来达到获得拯救的目的。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佛教,不杀生和吃斋的风气逐渐在全印度盛行起来。公元八世纪,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并战胜佛教成为印度的主导性宗教至今。在与佛教竞争的过程中,印度教发现尊重动物生命的教义已然深入人心,根本无法撼动,就逐渐地予以采纳,将禁止杀生作为重要教义。

当前印度教徒占印度总人口80%以上,其宗教传统和风俗习惯代表着印度人的风貌。印度人不仅爱护动物,还对动物尊崇有加,形成了独特的动物崇拜文化,其中最常见的是牛、大象、猴子和蛇。

神牛崇拜

由于印度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历史上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印度古老经典吠陀文献中许多词汇的字根就是“牛”,如“战争”是“争夺牛群”,“部落酋长”是“拥有数百头牛的人”。印度教遂将牛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地位提升到神灵的高度,神牛崇拜因之成型。

蝉友圈印度尼泊尔朝圣~牛牛也喜欢转经筒

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把一只母牛体内的男神和女神总数确认为3亿3千万。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湿婆神在印度教地位崇高,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似乎每头牛背上都乘坐着湿婆,巡视着印度大地。各地湿婆庙前一般都有公牛雕像,雄健魁伟,还常饰有花环,享有主神般的尊荣。

印度人对牛的热爱如同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一样,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图腾,是古代图腾崇拜在现代的延续。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图腾崇拜逐渐退出现代宗教范畴,但印度教是一个例外,它将牛的偶像崇拜作为其核心教义。印度教徒无一例外尊崇牛为圣物,相信死者灵魂拯救之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亲人们捐献钱财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以为死者求取抓住一条牛尾巴的权利。

大象崇拜

印度人推崇大象,沉稳持重的大象成了印度国家形象的标志。印度教寺庙常驯养一些大象,日常工作是扬起象鼻“赐福”信徒香客。印度古代宫殿里,大象的形象如同中国古代宫殿中龙的图案那样普遍。与“游手好闲”的神牛相比,印度大象还承担不少体力劳动,是印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蝉友圈印度尼泊尔朝圣


为了保护大象,印度政府专门为家庭饲养的大象制定了“劳动保护法”,要求大象每天必须洗一次澡,每年进行两次体检,并允许大象在65岁退休,安享晚年,违反者将被以虐待动物罪论处。

象头神迦内什是大象形象渗入印度宗教意识的典型。迦内什是印度教主神湿婆之子,据说一次得罪了父亲,被盛怒的湿婆砍去头颅。后来湿婆为安慰悲痛欲绝的妻子,就把一只小象的头安在迦内什的尸身上,于是迦内什便复活了,成为象头人身。

象头神代表着智慧和财富,是印度教最受崇敬的神之一。孩子们在上学前要向他朝拜,几乎每家商铺都供奉着他憨态可掬的雕像。据称印度人在写信的时候,往往这样开头:“荣耀归于象头神迦内什……”。

每年8、9月间,为纪念伽内什的出生,虔诚的印度教徒都要到他的诞生地—孟买海湾去欢度他们最盛大的宗教节日—象神节,其盛况就如同伊斯兰教徒朝觐圣地麦加那样。

象神节里,信徒们或去寺庙膜拜,或请一尊象神放在家中供奉。节日结束时,人们抬着象头神的塑像巡游直至阿拉伯海,在与迦内什的巨大塑像并肩畅游一番后,信徒们才依依不舍地将其沉入水中,意味着回归自然,欢乐的象神节最后谢幕。 

神猴崇拜

神猴哈奴曼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是风神与母猴所生的儿子。他聪明非凡,能排山倒海、腾云驾雾和变幻形象,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跟随罗摩大神(印度教主神毗湿奴化身之一),所以也成为了最受印度教徒崇拜和钟爱的神灵之一,被奉为力量和繁荣之神。


偶遇可爱的小猴


在印度,随处可见哈奴曼的神像在庙里受到信徒的香火供奉。有些庙里,他右手持一只大头棒,威风凌凌地守护在那里。有些庙里,他虔诚地坐在主人罗摩和悉塔面前。胡适认为《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原型即取自哈奴曼,《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被编成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陈寅恪与季羡林皆认同此说。

印度人把猴子看作是哈奴曼的化身,保护尊崇有加,尤其是对印度本地最常见的恒河猴。被宠坏了的猴子在城市中四处横行闹事,与人类争夺生活空间,已成为印度的一大景观,令当地人又爱又恨。

印度首都新德里是猴子最集中、闹出动静最大的地方。不仅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经常可以看到大群猴子招摇过市,胆大妄为的猴子还不时“造访”重兵把守的国家机关,把总统府、国会大厦和国防部等政府机构当游乐场,“盗窃”国家机密文件,抢走电脑键盘,上演一出出现实版的“大闹天宫”。2007年首都新德里副市长巴吉瓦因野猴袭击身亡后,政府开始真正重视猴患问题,先后采取捕猴和“以叶猴制恒河猴”的手段,均成效不彰,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印度人无法真正对猴子“痛下杀手”吧。

蛇崇拜

蛇在印度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虔诚的印度教徒眼中,蛇并非毒物,而是毗湿奴的随从,湿婆的守护神,拥有无上法力,是神的化身。



印度民众相信蛇能带来好运,眼镜蛇尤其受到崇敬。庙堂之上,蛇是堂堂的神明,市井中,它是戏耍的对象,甚至是姑娘恋爱的对象。印度文化中有蛇庙、蛇村、蛇舞,每年还有传统的节日—蛇节。

蜚声世界的印度舞蛇文化已有千年历史。印度宗教学家认为印度的舞蛇文化起源于古老的宗教崇拜,这种宗教崇拜甚至比印度教等宗教还要古老。

在这种宗教崇拜中,印度人的祖先认为,由于每次蜕皮后,蛇都会以全新的形象和新鲜的血肉出现,没有岁月的痕迹,仿佛重新活过来一样,因而蛇从根本上代表着死亡和重生。舞蛇对于当时的印度人而言,则是表示对于这种死亡和死后重生的敬畏的一种仪式,是一种对于生存的敬仰。即便是在现代的印度社会,这种对蛇的崇拜仍在继续,成为印度的一道独特风景。

印度南丹格尔·吉祥鸟


好朋友握握手


恒河边上采金刚沙


阿旺陶醉在师父们的念经声中


结束语

动物是印度人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动物丰富了印度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它们的天性与“神性”使得人性更加厚重丰满。

至今难忘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一早一晚欢快喧嚣的群鸟大合唱,难忘阿育王树上窜上跳下、敢和乌鸦打架的小松鼠,难忘雨后房顶树梢上架着翅膀晾晒羽毛的鹞鹰,难忘跳上灶台、闯进客厅的长尾巴老鼠,难忘爬进牙刷偷吃甜味牙膏屑的馋嘴蚂蚁,难忘守候期待鹭鸶般美丽的野鸟宝宝孵化的每个午后,难忘与骚扰家养鸭子和兔子的野猫较劲的夜夜夜夜……

文章转自青春外交,作者徐斌,图片转自公号佛旅网(china84000 专业专注禅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