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北川:白草路、白草河、白草番

2019-08-29 07:39:01旅游攻略
北川新县城有一条街道叫白草路,以白草命名。北川新县城“白草路”解析北川新县城的街道名称中,很多都跟羌族有关,白草路便是其中的一个。

北川新县城有一条街道叫白草路,以白草命名,考虑的不仅仅是人们熟悉的白草河,实际上,白草曾经是北川以及平武县羌族聚居区的代称。

北川新县城“白草路”解析

北川新县城的街道名称中,很多都跟羌族有关,白草路便是其中的一个。

提到白草路,北川人马上会想到这个名称是来源于白草河。在北川境内,除了发源于松潘境内、在禹里与青片河汇为湔江的白草河,北川白坭乡境内还有一条小河,也叫白草河,当地人称为小白草河。但新县城以白草命名街道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人们熟悉的河流名字,实际上,白草曾是北川以及平武县羌族聚居区的代称,所以白草路还有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发源于松潘大山的白草河,流经北川片口、小坝、开坪,在禹里与青片河汇合,成为湔江(右上侧便是白草河,下方为湔江)

1

宋代的“白草寨”

北川:白草路、白草河、白草番

虽然现在北川境内才有白草之名,但在官方文书中,白草最早却是龙州(平武)的地名。

平武县位于川甘交界处,有阴平古道,是甘肃进入四川的重要通道。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经平武进入成都平原,出其不意灭了刘禅的蜀汉政权。

南宋后期,蒙古军南下之势咄咄逼人。因有前车之鉴,南宋朝廷为了防止蒙古军经由阴平古道入蜀,于1226年在今平武县设置了龙州三寨长官司,给予其长官王行俭子孙世袭的特权,以便调动其守土的积极性。

龙州三寨,指白马寨、木瓜寨和白草寨。白草之名自此载入官方档案文书中。龙州三寨,大体是以白马、藏族、羌族的族群来划分的,白马、木瓜一直属龙州(平武),白草寨包括今平武县平通河流域,以及北川关外的桂溪、贯岭、都坝、陈家坝四个乡镇和曲山、擂鼓的部分地方。

1435年,担任龙州宣抚司佥事的王行俭后世子孙王玺,借上京朝贡之机,奏请朝廷修建庙宇收藏佛教经书。其后耗尽家财历时20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报恩寺。

2

明代的“白草番地”

明代初年,在龙州设置宣抚司,由原薛姓土司担任宣抚使,随明朝大军入川时立了功的军官李仁广担任副使,原王姓土司担任佥事。前朝“龙州三寨”的范围划分基本未变,但名称演变成了三个“番地”,即白马番地、木瓜番地、白草番地,由三姓土司分别管理。

北川:白草路、白草河、白草番

“白草番地”由李姓土司负责管理,其范围与宋代的白草寨大致相当。明代沿用了“白草”这个地名,但与前代不同的是,明代的“白草番地”,不仅指今平武县南部和北川关外的羌族聚居地,还包括北川关内的部分地区。《明史》就有记载,说“东路生羌,白草最强,上下凡十八寨”。所谓东路,是就松潘而言,从今都江堰至松潘的道路叫松潘南路,明代由龙州薛土司奉命开辟了从江油经平武县到松潘的道路,被称为松潘东路,经北川连接南路、东路的道路叫小东路。《明史》这句话说的东路,指的是小东路所经过的北川、平武一带。

所谓“上下十八寨”,对照其他文献记载,所指范围包括今北川县小坝、桃龙、片口三个乡镇,以及马槽、白什、青片、禹里四个乡镇的部分村寨。《明史》“东路生羌,白草最强”的这句话,是把上述地方都看成“白草番地”了。

片口一带在明代白草羌“上下十八寨”中最具实力。几十年前这里还有大量碉楼,可惜已被拆毁殆尽。

北川关内地区除了“上下十八寨”,还剩下6个乡镇,即禹里、墩上、漩坪、白坭和开坪、坝底。前4个乡镇,明代初年就被列为石泉县直接管辖区,享受汉区的待遇;后2个乡,明初按照朝廷指示,分别设置了艾林土司和坝底土司进行管理。所以,这6个乡镇都不在“白草番地”范围内。但到了明代后期,由于受到龙州改土归流影响,开坪、坝底这2个土司管理的地方也成了“白草番地”。

片口乡民俗活动

龙州改土归流起因于土司作乱。1565年,龙州木瓜土司薛兆乾因与白草土司李蕃不和,将其殴打致死,后又胁迫白马土司王华一起对抗官军,见王华不从,又将其全家杀害。随后聚集平武和北川关外的白草羌数千人分别据守各关隘,阻断官军粮道。

北川:白草路、白草河、白草番

在与官军作战失利后,薛兆乾向北川关内的“上下十八寨”求救。“上下十八寨”本来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常常令与之对垒的官军胆寒,但因十几年前刚刚遭受了官军的毁灭性打击,此时没有一个寨子敢去助力薛兆乾。

第二年,朝廷平息叛乱后,将薛兆乾及其同谋28人以叛乱罪斩杀,并乘机在龙州改土归流。将原来的土司领地大部分划归新设的龙安府直接管辖,只留下一些边远地方仍由土司管理。

鉴于三个在职土司都已不在人世,新任土司就从他们的家族中遴选。李姓土司的族人李世选,因为十几年前在平定“白草番乱”军事行动中立了功,成为新任白草土司。但其家族原先的领地已全部划归龙安府了,就让他迁治到今北川开坪。开坪的艾林土司本姓任,此时官方以抚番不力为由,取消其土司资格,由李世选取代。李世选到开坪任职后,石泉(北川)县习惯称他为艾林土司,但他在开坪的领地却沿用了原来的名字,叫“白草番地”。

龙州的李姓土司是朝廷认可的五品官员,李世选只有个六品“土通判”的职衔,虽被降低了级别,但比起一般的七品知县来,地位还是要高一些。所以到任后,所管理的范围不仅仅是原来艾林土司的领地,还包括了坝底一带,坝底土司成了他的下属。李土司的管理范围扩大了,今坝底乡辖区也和开坪一样,被称为“白草番地”。

综上所述,明代除了石泉县直接管理的今禹里、墩上、漩坪、白坭几个乡镇,其余大部分地方都先后被称为“白草番地”。

3

清代的“白草番地”

自明代后期起,官军在与白草羌的对抗中逐渐取得优势,“白草番地”的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1547年,松潘总兵何卿和四川巡抚张时彻动用兵力三万七千人,对仅有一万多人口的白草羌“上下十八寨”进行围攻,羌寨地方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此后,又继续添修城堡,加强军事威慑。1578年,迫于官军强大压力,“上下十八寨”表示愿意归顺石泉县。鉴于当时实际情况,地方政府还无法对这一区域进行直接管理,于是在各寨选立官方认可的头人,让他们自行管理。

到清代,“上下十八寨”演变成为“石泉番寨”,仍实行自治政策,直到1911年才划归石泉县衙直接管理。

在3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白草番地”的称谓在这一区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规范称号叫“石泉番寨”。

北川:白草路、白草河、白草番

明代后期,开坪、坝底一直维持着李姓土司管理“白草番地”的格局。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建立大顺政权。李土司急忙赶去北京认宗,不幸行至潼关就被进军中原的清军抓获。清军入主石泉县后,李土司虽保住了世袭特权,但不再有“土通判”的头衔,贬职成了和坝底土司一样的小土司,其管辖范围也退回到开坪一带,在今北川境内被称为“白草番地”的,就只剩下开坪一乡了。

北川:白草路、白草河、白草番

1703年,坝底唐德俊继任土司后,不理民事,羌民有纠纷只好到石泉县衙去打官司。知县朱戴震核实情况后上奏朝廷,将艾林、坝底土司一并裁撤。自此,“白草番地”的称呼便在官方文书中消失。

2008年5·12汶川特地震后重建期间,在北川坝底挖掘出一座石棺墓,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坝底土司的墓葬

清代,当“白草番”这个名字逐渐淡化的时候,青片河流域靠近茂州的部分羌寨,却因“凶悍自擅”,于1663年受到松潘总兵何德成的军事打击。“青片番”随之成为对北川境内羌寨的另一个响亮称谓。

4

“白草番地”的居民是羌族

明代,“白草番地”包括大部分北川境域(2008年地震前辖区),其地居民是羌族,也几乎是当时官方的一致看法。

1371年,明朝大军平定四川。随明军进入龙州的甘肃籍军官李仁广因提供粮饷有功,被赐予土司特权,“领兵五百,世守白草番地”。《四川通志》说他性情刚直,擅长骑马射箭,“羌戎贴服”。也就是说,他所统治的“白草番地”的居民是“羌戎”。1430年,龙州土司薛忠义在今平武县城修筑砖墙,并把新建的西面城楼取名为“镇羌楼”,寄震慑羌人之意。可见在龙州土司眼里,位于龙州西南部的今平武和北川关外的“白草番地”的居民就是羌族。1547年,官军征伐“上下十八寨”后,在属于“白草番地”的今都坝乡皇帝庙村修建了一座城堡,取名叫“伏羌堡(读音pù)”,也带有一个“羌”字。

都坝乡皇帝庙村的文物保护碑

在北川关内地区,《明史》说“东路生羌,白草最强,上下凡十八寨”,就明确了“白草番地”中“上下十八寨”的民族属性是“羌”。在今开坪乡永安村的永平堡(读音pù)中城后方,立有“何公生词碑”,碑文称颂何卿“驱数万之兵深入羌地”,也视“上下十八寨”为羌族聚居地。明朝末年,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著《万历武功录》中有一篇叫《白草风村野猪窝诸羌列传》,记载了官军征服“上下十八寨”的过程。文章标题就肯定了白草、风村、野猪窝等寨是羌族。白草,指今白草河上游的片口一带;风村,是青片河上游的寨子;野猪窝,在今小坝。这几个是当时有实力的代表性寨子,同属“上下十八寨”。

明末顾炎武《万历武功录》书页

北川东南部、西北部,明代都属“白草番地”,唯有中部的禹里、墩上、漩坪、白坭,因为明代初年就成为石泉县衙的直接管辖区,也就不在“白草番地”范围内。但这些被“番地”包围的地方,不可能都住着汉人。和“白草番地”的区别在于,这些地方因距离石泉县城较近,或者处于交通沿线,自北宋末年从茂州划归绵州管辖后,更容易受到汉文化影响。在历经三百年以后,明代地方政府已有能力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了。他们被登记进地方政府的户口册子成为“编民”,并不等于就由羌族变成了汉族。

综上所述,“白草”,不仅仅是北川重要河流的名字,还曾是北川羌地、羌族的称谓。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在北川新县城看到“白草路”路牌时,就会明白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