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山西省沁源灵空山风景区简介

2020-06-11 09:42:30旅游攻略
灵空山景区位于沁源县西30公里处的灵空山镇境内,景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范围:东至五龙池,西至第一川村,南至党家山、西务村,北至五龙川村。灵空山原名九顶山,因佛教活动而得名灵空山。1995年被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命名为国家AA级风景区。

  灵空山景区位于沁源县西30公里处的灵空山镇境内,景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范围:东至五龙池,西至第一川村,南至党家山、西务村,北至五龙川村。灵空山原名九顶山,因佛教活动而得名灵空山。1995年被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命名为国家AA级风景区。灵空山西靠霍山主峰,北接绵山,南近黄梁山,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距长治市98公里,距沁源县城30公里。境内高山起伏、奇峰竟秀、林茂花香,树种尤以油松为主,被誉为“油松之乡”。著名景观“九杆旗”2004年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号称“世界最大油松”。100年以上古松举目皆是,参天蔽日蔚为壮观。景区核心地带坐落着创建于唐代的圣寿寺。相传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在此创建道场,并圆寂于寺庙背依山崖的“净身窑”之中。圣寿寺古建筑群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灵空山以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山西省内独具特色的名山胜地。

  灵空山景区主要风景线路有三条:风洞沟、将军墓沟、草沟。风洞沟是从仙桥开始自北向东南延伸的一条大约5公里的深谷,山崖如鬼斧神工削劈。沟中怪石嶙峋,跌宕错落,有的如野牛狂奔,卧虎啸月,有的如龟鳖惊惧缩脖贴地。一路行进,只见东西两边峰峦竞秀,危崖峭壁扑面而来,有山塔崖、叠翠峰、前后寨门,龙胆、龙尾、望壁回头等胜景。从第一川往寺院由西向东而来的沟叫草沟,全长约六、七公里,沿途林木茂盛,山花缀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真乃一步一景,景景宜人。寺庙东北,是由仙桥向五龙川而去的将军墓沟,沟中溪流缓缓,涓涓有声,时有数丈落差之地,积水成潭,倒映翠屏倩影。沟中有一座荒丘,人称“将军墓”。传说,墓丘中这位将军就是李侃太子削发为僧后朝廷派来劝他返朝的那位大将军,因为李侃太子不肯回朝,这位将军后来也追随流落于灵空山,死后葬于这里。此幽谷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百米龙槽”和“虎潭映月”。

  灵空山名胜古称十景,即东钟楼、十八盘、甘露泉、茅庵、净身窑、五龙池、盖海洞、舍身崖、须眉山、仙峦桥,皆有碑文记叙,也有诗词咏叹。这十景至今犹在,历千百载春秋,更增其无限风采。除此十景以外,灵空山还有许多引人入胜,令人惊叹的古迹胜景,奇松名木,以及神奇洞穴。

九杆旗

  九杆旗是一株罕见的油松,树围约5米,高约40余米,堪称华北油松之王。九杆旗枝出一径,派生三株,再生九枝,冲天挺立,直插云霄,犹如九面大旗。在灵空山,类似于这样富有特色的树木还有很多,比如"三大王"、"二仙传道"、"四朝云杉"、"一佛二菩萨"等等。

圣寿寺

山西省沁源灵空山风景区简介

  圣寿寺建于灵空山中“半面佛”巨壁之下,背崖临谷,雄视南天。创建于唐代,曾称 “铁瓦寺”,五代后称“先师禅院”,北宋端拱二年 (即公元九八九年,赵匡义御笔赐额为“圣寿寺”,一直沿用至今。

  圣寿寺古建筑建置布局以横轴为序,左右排立,中院五楹大殿气势雄宏,内外二檐斗拱雕龙绘凤,青金五彩,庄严肃穆。其它院落为南海大士、关帝庙、喜雨亭、藏经楼、僧舍客房等。五院错落有致,各有山门,又互相贯通,左右呼应。布局独特严谨,风格显明,建筑谐调、雄宏壮观。

  寺中大殿供有先师菩萨与四海龙王神像。先师菩萨为唐懿宗第四皇子,唐末时期来此削发为僧,并坐化于灵空山中,五代后唐时诣封“施雨王”,后周时期加封为“先师菩萨”。因此,先师菩萨成为灵空山道场中的首席供神,并配四海龙王掌管方圆百十里土域中的风雨阴晴。东西配殿则供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南殿供“大肚弥勒”、“韦驮”、“四大天王”,类同于一般佛教寺庙。

  寺外,古树云杉上青藤高攀,丝枝交扭,生机勃发。龙洞杉、茅庵杉、云杉老三、小云杉统称“四朝云杉”。是古生代珍稀树种,葱葱郁郁,蔚为壮观。门前石崖下青石流溪,缓缓潺潺,格外幽静。与天王殿相对应的南天门陡立耸云,其岩缝中青松倒挂,垂杆伸枝迎风傲雪,四季如屏,乃奇山仙境之所。

  南天门与普渡桥 圣寿寺的正对面是峭立的南崖,俗称“南天门”。南天门与圣寿寺之间是一道20余米、25米长的沟壑,上架一座石拱桥,名——普渡桥。桥宽4米,长27米,桥面两侧为汉白玉雕花栏杆。石桥飞谷越涧,通往寺庙。过桥即是很陡的36级青石台阶。台阶尽处建有一座四柱单椽牌坊,上书篆体“圣寿寺”三个大字。牌坊背面为“空灵是禅”。

  南殿 牌坊正对建筑,即为弥勒殿,也称天王殿。面阔三间,长门圆窗,红墙彩拱。中间前后两门相对而开,也为过殿格局,前门楣上刻有“松门花洞“四字。大肚弥勒敞怀大笑面南面坐,背面是手托宝杵的韦驮大将守护神,东西两面站着各持琵琶、宝剑、小龙、宝伞的四大天王。弥勒殿的东西两边是砖木结构的顶部钟鼓楼。下有半圆形拱门,两边山门上都有砖刻对联和雕砖图案。东边钟楼门洞两侧的楹联为:“山不知名利客,野花犹献庙堂香”,“西边鼓楼门洞两旁的楹联为:“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砖雕图案有团龙、福绿、寿(梅花鹿和老寿星)、荷叶荡舟、狮子、蝙蝠、葡萄、竹节、荷花等传统吉样图案。手法细腻、工艺精湛,形象十分逼真,栩栩如生。

  圣寿寺正殿面阔五间,丹柱雕门,斗拱叠架,屋脊高耸,铁瓦青砖,庄严肃穆。殿内神台之上所供主神为先师菩萨贴金铸铜神像,金碧辉煌、面容慈祥;左右两側为四海龙王,端坐龙椅,神态各。,殿内东西两壁有彩给壁画和泥塑彩像。东西厢房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布瓦楼阁,面阔均为三间。东厢房供观音菩萨,左右两边侍立着善财童子和小龙女像;西房供地藏菩萨,左右伺立道明和闵公像。

  中大殿院东西厢房南壁山墙上,用砖雕大字:“有感”、“有应”。字大如牛,运笔有神,遒劲凝炼,且各对山门。那独出心裁的构想将一个小小的”有”字安排在繁体的“感应”二字之中,并极其对称和谐。有人将此二字分别拆为“心诚有感”和“咸心有应”。游人抬脚迈步刚入山门正好面壁,知文识理的人面对这绝妙的“感应”二字,油然生出一种“未向神佛拜,先觉庙堂灵”的感受。

山西省沁源灵空山风景区简介

  正殿西山门砖壁之上用阴刻手法凿有一联:“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流畅的行书成就,意境优美,笔迹干炼洒脱,焕发出一种灵秀欢快的气氛;东侧山门一联:“山鸟不知名利客,野花犹献庙堂香”。作者巧用仿金文与象形文编撰而成,字体形象、古朴、严谨、典雅,无数游客踞足欣赏中,常有些猜摸不透或顿然开悟之快。

  大殿东侧为一处二进院,院落原来叫喜雨亭院。正股三间,神台之上供关公。关公殿后院是“西方三圣”窑楼。大殿西与窑楼正对三间大南房供千手千眼善萨。

圣寿寺周边景点

  须眉山 须眉山位于灵空山中部的腹心位置,圣寿寺后。峭立如削,古松林立,是古称灵空十景之一。须眉山正面巨大的石崖崖面上,由于自然凹凸的和灰黄崖面的色调反差作用,清楚地显现出一幅高约6米的佛头像,其面部略向东方倾斜。那向上拢束的发髻和高耸圆满的发髻旋螺,比例恰到好处的鼻孔和慈祥微闭的双目,十分形象,有如天然浮雕,令人肃然生敬。此景观亦称“半面佛”。崖畔还存有古代书写的正楷字体“南无阿弥陀佛”,落款时间为“同治三年三月”。此字迹原来可能采用朱砂写成,经几百年风雨的洗刷和日晒现在已经变白色,但依然清晰可辩。

  须眉山像一个天然神圣的怀抱将圣寿寺紧紧地抱在怀中,使圣寿寺背风向阳,北依悬崖,前临深涧,显得极为幽静面神秘,如同处于美丽的仙境。特别是须眉山中部崖畔,一处天然凹洞,洞外柏树成荫,洞内钟乳长挂,嶙峋错落。

  茅庵 茅庵位于圣寿寺东侧,跨过小小的茅庵桥,沿崖拾阶而上即可到达。它坐落在须眉山的半崖上,坐北面南,嵌于峰岩之间。古人有描写茅庵:“蒲团深夜月,老衲抱云眠”,道出了茅庵的幽静和惊险。此庵创建于明代,最早是三间青砖布瓦庵棚。1987年在圣寿寺大规模维修中,设计增加建设了茅庵山门、茅庵四柱亭和二层木结构歇山顶小阁楼,并将原三间庵棚加以改造。庵棚前增设木构架阳台,可供游客凭栏观景。

山西省沁源灵空山风景区简介

  立于茅庵之上,圣寿寺风光尽收眼底。每遇山雨欲来,在茅庵上“听松、观澜”,感受灵空山阵阵松涛汹涌、林海翻腾的壮观景象,别有一番深山松风意境。

  茅庵中历来都供“送子观音”。原来庵内有一泓乳泉,泉水从石隙中细细浸出,清醇甘甜。每遇雨水丰沛之年,泉水充盈,清澈犹如琼浆。

  净身窑 净身窑是圣寿寺至今保存完好的唐代唯一遗存物—。此石窑窖口面南,距地面约15米,窑内地面面积约12平方米,内室高度约2.5米,窑内壁上有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所造的浮雕石刻造像5区。其后壁为四方佛,均为一佛二弟子,东侧刻有身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浮雕造像。

  据民间传说,窑内曾供有先师菩萨肉身包骨真像,现重塑先师菩萨泥塑彩像。净身窑凿于半崖之间,有超脱尘世,脱离苦海,窑净身更净之意。佛教中“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净身窑也即培养佛性、断除烦恼、净化六根的理想殿堂。

  古代时净身窑与地面的通道,原曾建有一条由西向东的栈道,其路线从净身窑西侧崖下起,经净身窑至东侧半面佛崖壁,全长近100米。现崖壁上存有古代架设栈道时凿就的方形石孔。1990年完成净身窑外高架双柱楼亭工程后,1991年重新搭造了木梯。2000年木梯腐朽后,重新用钢板焊制了仿木式样铁梯,梯高16米,共32梯阶。2005年重建重檐钢筋水泥结构仿古建筑,铁梯毁弃。

  文殊殿 1995年文殊殿落成,此殿坐落在须眉山的巨崖之上,坐北向南,居高临下。此仿古建筑,面阔三间,卷棚式瓦顶,青石砌台,朱窗丹柱,红墙灰瓦,前有一长形小院。殿中供奉汉白玉文殊菩萨像面日清秀,斜坐雄狮,手握文书,两边各有一个小罗汉恭敬侍卫。文殊菩萨全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中国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

  2014年,文殊殿在原址上扩建重修,改为“大文殊殿”。

  峦桥 峦桥创建于明代早期,架设在圣寿寺西50余米的狭谷悬崖之上,横跨南北天堑,是一座杆栏式叠架桥梁与歇山顶单椽长廊建筑组合成的明代古桥。桥面距河谷地面13米。桥的梁架部分由15支直径55—65公分、长17米的木梁组成,仅梁架部分就高达3米,全桥长15米,宽4米,桥上建长廊五间,鼓镜式木雕柱础,木板间柱遮栏,雕花圈口,柱间施栏额,整支独木额枋通长贯连全桥,上下浑然一体,结构坚固。柱头斗拱一斗二升,七辅作双抄下昴,猪嘴形昴头。辅间斗拱假昴头内联垂蓬柱,云形耍头。桥两端转角斗拱与辅间斗拱成雕龙形,昴头为龙头。四椽角加插飞,屋脊刹狮、象、宝瓶,四角装套兽、显神,风铃垂挂。整座古桥造型优美,丹柱画廊,在朝夕霞光中风采异常,辉映灵空。

  此桥因坐落于山峦之内,又飞架于山峦之间,故名峦桥。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迄今我国保存最完好、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古桥珍品。

  甘露泉 由峦桥北端沿曲折不平的石阶下到河谷底,过小河后西行10多米,会见南崖底下有一泓清澈小泉,人称“甘露泉”。此泉静藏危崖之下,崖上长满翠色青苔,崖面平如挂毯,倒映泉中,泉亦碧如翠玉。

  灵空山古诗叙赞此泉曰:“欲觅三危露,山中酌醴泉。杨枝如遍洒,时雨润原田。”沁源县自古以来,十年九春旱,老百姓每遇干早年景,都要来灵空山圣寿寺敬香祈雨,必到甘露泉取水,此泉便成了赐给百姓“时雨润原田”的神泉。古代时列数“灵空十景”,将此星点小泉也选入其中,说明甘露泉不仅甘露珍贵,而且泉景迷人。

山西省沁源灵空山风景区简介

  仙桥 仙桥位于圣寿寺东500米处的深山之中,横跨于风洞沟北部起点之上,桥下靠西100米处就是将军沟、草沟、风洞沟三条峡谷交汇处。是一座带有神话色彩的石拱古桥,远看像一轮朦胧蚀月升挂两崖之间,它是沟通圣寿寺与其东侧山巅上那座东钟楼的必经之路。因此,五龙川、韩洪川、苗伟川、第一川、水洞川之水都在其西侧交汇,然后从它足下流入风洞沟,再经中峪龙头村归入沁河。

山西省沁源灵空山风景区简介

  自古以来,仙桥在灵空山景区就是极受游人香客称道的一处著名景点。早在明清时期,古人就将仙桥和峦桥并称为“灵空十景”之一。仙桥的最初建筑年代在明代早期,确切时间已无据可考。原为单拱石桥之上建砖木结构单檐棚式长廊三间,显得极为朴素典雅。1988年灵空山圣寿寺维修工程中,将其改为双重檐长廊风雨桥,原石拱未作维修,依然坚固耐久。石拱正中东面刻有一龙头,西面刻有打了结的龙尾,显出古朴庄重的风貌。

  仙桥石拱之下,有一条长约2米左右的巨石横架于南北危崖之间,传说是龙母的金簪变化而成的。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龙母和圣寿寺内的方丈经常在此对弈,有一天住在附近的仙人洞中的灵山道人调来五龙川之水企图将他们淹死,危急之中,五龙将水喝干,救了母亲。灵山道人又念动咒语,移动两面山崖向中间挤来,龙母急忙把头上的金簪拔下,当空一扬,才顶住两山,化险为夷。可惜小五龙为救其母,被灵山道人用三清剑斩成数段,变成灵空山如今的各处景点。龙母大怒将灵山道人一掌打出数里,至今还压在了一块硕大的棋盘巨石之下。

  东钟楼 东钟楼创建于明代,位于圣寿寺之东约2公里的山峰之上。清代时曾经进行过一次维修,1985年修复圣寿寺古建筑群时,又对钟楼瓦顶进行过维修,并重新彩绘。

  东钟楼是灵空山古十景之一。名曰:钟楼,建筑形制却不同于一般旧寺庙的钟鼓楼,而实际是一座四柱凉亭,丹柱四立,四角飞挑,内悬一口大钟,颇为雅致。古人有诗曰:“有客至东峰,危楼依古松。欲通山寺信,先递数声钟。”此诗道出了钟楼之妙用。

  立此亭中,耳畔松涛阵阵,眼前青山如画。极目远眺,西望霍山巍峨,若现若幻。圣寿寺像神话世界里的琼瑶仙境,静静落在深山翠谷之中,背靠青山屏障,周围古松相掩;向南望去,可见舍身崖,如劈似削,唐王寨孤峰突起。向北俯视将军沟,云腾雾绕,神秘莫测。

  卧虎岭 东峰钟楼东面不远处,有一山岭名“卧虎岭”,海拔高度1740米,十分险峻。传说很,多少年前,卧虎岭上真有一头猛虎,经常下山喝水,也不时伤人。后来为了防止猛虎在路上伤人,圣寿寺僧人在东山上建了钟楼,每有游客至此,便“敲钟镇虎”,以求平安。

  舍身崖 在卧虎岭下有一面色调苍黄、壁立千仞的悬崖,崖面大约有5000余平方米,自古名曰:“舍身崖”。清雍正《沁源县志》载:“舍身崖在灵空山十八盘之南,崖高百余丈。万壁如屏,丹青错杂,望之如锦。崖岩苍松翠柏番结下垂,一邑最奇胜处也。”

  舍身崖面西南而立,但因为组成崖面的岩石几乎每一块都呈菱形,因此游客在其左右观赏时,同样有一种正对崖面的感觉。它也是灵空古十景之一。有古诗赞曰:石壁千余丈,诡言旧舍身。人间城郭在,风月自为邻。

  传说,唐朝末年,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从长安一路云游至灵空山,在此崖顶迷失了道路,情急之下,万念俱灰,决心舍身,便以袖遮面,从崖上跳了下去,不料却轻飘飘落到了西南方一个孤峰突起的密林之中。后来李侃便在其落地之处结庐暂住,又过了一段时间,才进入圣寿寺削发为僧,在此深山之中弘扬佛法,直至圆寂坐化。

  十八盘 由东钟楼蜿蜒而下,有一条曲折的羊肠石阶道名“十八盘”。十八盘全长约一公里,是古时候从沁源方向来灵空山圣寿寺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必经之路,攀爬灵空山十八盘时,须转山路十八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一盘一弯地观赏灵空山“深山藏古寺”和“万壑起绿涛”的景观,确实别有一番景致在眼前。

  据圣寿寺现存碑碣记述:“入山不能遽至,必盘旋一十八轮回而后可到。按山之由环旋而到者,每以十八盘称之。三式中奇门以一年计之,共四千三百二十盘。然其大局,则阴遁阳遁各九局,共十八盘也。入山之始可以悟道矣”。此碑文说明十八盘之命名,不仅是由于其山路的曲折,更重要的是能使每一位游客在“入山之始可以悟道矣”。

  一线天 圣寿寺东南约半公里处,有一段西东走向的峡谷,长约120余米。刚入谷口,见峡谷中两崖相交,似入绝路,光线阴暗,两壁青灰,谷底积水成潭,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阶道路靠北崖崖壁通向峡外,抬头只见苍天一线,故而称为“一线天”。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北宋开宝二年(969),宋太祖赵匡胤带兵讨伐北汉攻打太原时,大军不幸感染流行瘟疫,兵败南撒,被汉将刘继业一路追杀。赵匡胤带残兵逃到灵空山深山密林之中,汉兵追至此山四面放火,幸亏一场及时的瓢泼大雨将林火浇灭,赵匡胤才乘机逃脱,幸免于难。传说,赵匡胤当时就藏匿于此一线天峡谷之中,因此,一线天也称“宋王峡”。

  龙脊与虎口 圣寿寺东不远处有一条十分狭窄的山梁,山梁东西两侧是50余米深的沟谷,西边为草沟,东边为将军沟。深深的沟谷内秋夏季节常有云雾缭绕,此时身临其境,真有一种驾龙腾飞飘飘欲仙之感。传说此地为很早以前龙母与其龙子在仙桥一带那场激战后,掉到这里一截五龙儿残损的脊梁所化。

  过了龙脊,沿危崖之间的一条小路向西北行,有一块向外伸出的巨石挡住去路。巨石之下仅有1米多高的一点空隙可通。这时只要细心端详,便会觉得这块巨石很像一只向外探出的虎头,而可以通行的那处空隙正是石虎张开的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