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湘峪古堡与民俗文化

2019-08-28 10:06:07旅游攻略
湘峪古堡与民俗文化

湘峪古堡与民俗文化

湘峪古堡与民俗文化



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yù)”,“谷”字在汉字中是一个单字,具有一词多义,大致可理解为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本字发音为拼音ɡǔ,又发音lù 以及yù,所以它是一个多音字。相谷村因风景独秀,依山傍水,后来人们又在“相谷”二字左边加上“氵”和“山”的偏旁。就变成了现在的“湘峪”。

湘峪古堡享有“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堡”的美誉,独特的历史遗存造就了当地的古堡文化和民俗文化,而古堡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战火和沧桑,肩负着防守御敌的使命,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古堡文化

湘峪古堡是明代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居。它北依凤凰山,南临湘峪河,东接洞阳山,西连虎谷峰。整个古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南北高低差落夹角近60˚,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堡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9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历时二十年。

整个古城坐北朝南,倚山而建,层楼叠院,排列有序。城内建筑多为明清时所建,高者五层,低者二层,大多门窗采用拱券式,外墙饰以“眉檐垂柱”式砖雕,它是一种与其它古村落明显不同的并带有浓郁西式建筑风格装饰形式。

就山西省最为有名的古代民居大院的平面布局来说,乔家大院呈现“囍”字形;曹家大院呈现“寿”字形;王家大院呈现“王”字形;并有“龙凤呈祥”的寓意;距离此地较近的柳氏民居呈现“卐”(读wàn)字形,并有福禄双全的寓意。然而,湘峪古堡的平面布局则呈现“棋盘”形,寓意这个地方是“万物根邸”,谕示孙氏家族谨记至理名言,做事中规中矩,也是太行古堡群里的一个不同凡响之处,体现了这个古城“棋高一着”,也完全符合古城主人孙氏兄弟“正气直言”的品格和“铁面御史”的身份。

整个古城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站在南面的樊山鸟瞰整个古城周围,就会发现它发脉东岳神山(又名洞阳山),十条支脉山系左曲右出,最后都会朝向湘峪,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十山九扭头,不出宰相出公侯”的风水术语。纵览古城全貌,还会惊奇地发现,它是一座集阴阳八卦、军事防御于一体的北方神秘古堡,是沁河流域五十四处古堡(语出张道濬《从戌始末》)巅峰之作。

湘峪古堡地处沁水、泽州、阳城三县交界处,素有“鸡叫一声三县闻”的说法。是明代户部尚书、总督仓场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由于孙氏兄弟先后担任过左都御史、右都御史、佥都御史,又因孙鼎相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三,俗称其府邸为“三都堂”,后人们又将湘峪古堡改称为“三都古城”。

三都湖是在原有的护城河上新建的。湖区分东、中、西三个部分,整个水域部分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古时护城河上设置有木制吊桥,为了防御,昼落夜起,现在用石料拱砌三孔桥,是为了游人游览方便。

其次,南城墙上独特的拱券形藏兵洞瞭望口。其中,东边为37个,西边为32个另加3孔小窗口,共72个。相传,孙氏兄弟在筑城堡时,请来南方一个风水先生进行堪舆,按东大西小之理设置藏兵洞瞭望口72个,百年之后,孙氏从第五世到第十二世,共考取进士3人,举人10人,秀才59人,恰好72人。不知道是风水先生的预感,还是偶然的巧合。

湘峪古堡主要防御功能



一是瓮城 在中国古代城池中,瓮城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期间,在公元999年至1078年,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中,第一次出现了对瓮城的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别看这个地方仅有2平方米大,但它的功能却不容小觑。它上有堡楼,西北合围,东居门洞,上有雉堞。在冷兵器时代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旦城门被来犯之敌攻破,即可关闭两道侧门,守城士兵便可站在城墙上面用檑木、石块、弓箭等器具攻击敌人,敌人逃也来不及,躲又无处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瓮中捉鳖”。



二是藏兵洞 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云亭和其它专家考证说,三都古城有三个地方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独到之处就是“兵洞连城”。第一个独到之处是运兵通道,上层有木板铺成,守城者可登梯而上。第是由此兵运通道而上可以进入城内指挥中心。

藏兵洞设有地下供水系统,一旦打起仗来,士兵们不用走出兵洞便可饮水生活。再则就是烛火台,是用来放置火把的地方,选择“烛火台”位置奇妙之处,就是从城外面看不到里面的火光,但是里面通道却是灯火通明。

整个构筑均为砖石结构的窑洞式建筑,洞体宽大,洞洞相连。建筑形式分为“串珠式”与“走廊式”。每个藏兵洞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成为出入通道。这条笔直的通道就像一条线,将各个藏兵洞串联成一体,称为“串珠式”。在“串珠式”的藏兵洞中,只需守住或堵住一门,便可以断绝藏兵洞的东西交通,敌军一旦攻入洞内,每一道门都可以成为抵御进攻点关口。在藏兵洞后部,还有一条笔直的通道,每个藏兵洞均有一门与走廊相通,称为“走廊式”。这样的藏兵洞既可以各自为战,又可以通过后廊相互协防。

湘峪古堡的藏兵洞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这种极富创造力的设计和优良的建筑质量而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



三是城堡 这个古城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城周长760米,城堡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分作内外2城,内城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城门匾为“迎晖”。《说文解字》释:晖,光也。意思是,早上从东而来的阳光。西城门匾为“来爽”。《说文解字》释:爽,眀也。即晚上纳来光明之意。两门相连大意是:东迎阳光,西来明月。从门匾题款“崇祯甲戌申旦”来看,便知城堡落成为1634年7月,可见历史之悠久。整个古城按阴阳风水布局十分得体。古城地处凤凰山下,东有洞阳山,南有可乐山脉与湘溪交汇聚接形成严密缠绕合护的形胜之地。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真龙从洞阳祖山发脉蜿蜒而来,紧紧衔接一颗璀璨明珠。古城北依凤凰山山头似鸟首,东北山湾似雀颈,整个山似凤凰腾飞。四周的洞阳山、樊山、可乐山、凤凰山形成了“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伏”的至善至美的风水格局。



从古城内来看,以“官宅”所处位置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展开,东西三横为街,南北九纵为巷,构成二十七个小方块,象征着天空二十八宿。风水学中还把每一处房屋比作一座座山,一条条街比作一道道水,山关系到人丁的兴旺,水代表着财富和运势。由于古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巷道容易将财富流走,因此,东西横设三条街,以予阻隔聚财,为更加牢固,所以又在古城外面西南位置修建牌楼,其作用一则为聚财纳气,二则为挡凶镇煞。

主持设计建造这座古城的人,正是当时曾担任朝廷工部营缮司主事的孙鼎相,他除了对古代《营造法式》精通外,看来对阴阳风水颇有研究,精通易经。



二、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它带着历史风云的烙印,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轨迹。不管是一座山、一条河,还是一个村落,它的名字背后都会有一段历史、一个典故,或者是隐藏着至今未能解开的秘密。湘峪古堡周边许多地名都是由历史与民俗演变而来的。

岳神山:据传是因庙而得名,此山南宋时曾为太行义军一部所据,后投靠民族英雄岳飞部,大败金军于南阳,岳飞被秦浍撺撵宋高宗谋害。太行义军再度落草,并尊岳飞为神,建立庙宇供奉朝拜,岳神庙由此而来,该山亦因庙而得名。

箭杆沟:湘峪古堡紧靠西城墙有个院落叫“炉台院”,是当年打造兵器的地方。据说打造好箭头后,光在城外南山沟取萑柳箭杆达十万余根,所以今天城外的“箭杆沟”便由此而得名。

龟王圪堆:湘峪古堡对面的南山上,有个酷似龟的山头。龟头附在湘溪河边饮水,两只后脚蹬在后山叫“蹚空”的地方,那个“石头坡”的地方很像龟的尾巴,龟背就是现在叫的“小儿坡”。左前脚伸向“文昌阁”遗址,右前脚拐向叫“小角”的地方,从风水学上讲,这个就叫“金龟探水”,村民称其为“龟王圪堆”。

后生坡:湘峪古堡山后有个叫“后生坡”的地方,传说古时这地方叫“后仁坡”,因为出过一孝子,孝敬父母的事迹特别感人。人们便将“后仁坡”改为“后生坡”,寓意这孩子是个好后生,现在后生坡还竖有碑刻。

坡奇长:在湘峪古堡的西边,距后生坡不足一里地,有个像簸箕一样的山坡叫簸箕掌,实际上,它原来叫坡奇长,意为这个山坡在奇迹般的长。

古堡的每个院落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名字,涵盖着文化元素。如:炉台、帅府、校武、天绘图、双插花、棋杆四院、凝瑞气、学恕求仁、延秀、高台、一览楼、望松楼、视履考祥、邀月楼、绣楼、状元楼、三都堂、文武衡鉴、四部首司、居之定、大男院、小男院等几十个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着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

综观湘峪地名,除上述外,还有与地理方位、庙宇、信仰、历史演变、政治文化等有关的地名。所以说,地名既是历史。亦是文化,更是一种传承与推进,是连接古老与未来的桥梁。



三、庙宇文化

湘峪古堡建有多座庙宇楼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整个村落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信仰的神佛广泛,如玉皇大帝、关帝、龙王等,不一而足,构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多座庙宇历经几百年,经过多次维修现依然保存良好并且还在使用,有的庙宇建筑至今仍是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可谓历史悠久,古韵绵长。

湘峪古堡的庙宇中,体现了泛神信仰的特点,这一般是在区别于正统宗教信仰之外自发形成的,是民间思维观念和习俗惯例所致,是居民生活和社会风俗的重要方面。泛神信仰在湘峪古村中首先表现为祭祀对象的多样性,既有佛教中掌管生死的阎王,又有道教中的玉皇大帝、老君;既有代表“仁义”的夫子、关帝,又有民间的“门神”、“张仙”;既有主管文运的文昌君,又有民间断案的土地爷,祭祀对象纷繁,却无一不联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儒、道、释三教共同出现在方圆几里的村落周边,却并不显得突兀,在村民眼中,神明各司其职,不论司职大小,地位高低,都怀有敬畏之心。

其次,泛神信仰的特点表现为信仰的功利性,村民对于湘峪古村中的神佛王爷敬重有加,但多是在重大庙会和自己遇到困难时会去求神庇佑,病时求张仙,大旱拜龙王,无子嗣拜菩萨,求商运拜财神等,且村中神庙香火旺盛与否取决于其中的神明是否灵验,“许愿”、“还愿”的功利想法成为泛神信仰的一般状态。

第三,泛神信仰的特点表现为信仰的本土性,信仰古村中流传的很多故事都与庙宇有关,也有很多故事发展为神话传说,其可信度虽有待考证,但其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如关老爷中“红脸大汉挥手降雨”的故事等,都取材于民间本土,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信仰。

城堡西建有东岳庙、土地山神庙,城东有东佛堂、张公庙、鸿门寺、清心庵、岳神庙等,堡内有上佛堂、下佛堂,城东门入口内有关老爷阁,堡南建有文昌阁、白龙庙等。有很多庙宇现在仍在使用。如东岳庙、土地山神庙、白龙庙等,都于近年修复,香火很旺。也有一些庙宇如张公庙、岳城庙、下佛堂等现在破损严重,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又如上佛堂、鸿门寺、清心庵等建筑只留存于民间传说之中,据村里中老年人回忆,上佛堂在五六十年代只剩下残迹,现在更是荡然无存。传说中的鸿门寺、清心庵消失更早一些。

随着历史长河缓慢地向前行进,这些公共建筑记录了整个三都古城的发展轨迹。在现在斑驳的墙壁上,承载着百年来三都古城所经历的沧桑变革,如今依然焕发着其已有的光辉,供后人瞻仰。



四、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均属于民俗文化,又被世人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它具有独特的地域乡土特色。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不仅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而且沉淀了历史的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过去农村庙会较多,从农历正月开春到入冬十月,月月都有庙会。大一点的村一年要举办好几次庙会。有会必唱戏,“无戏不成会”也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乡规民俗。

湘峪曾有过一个梨园世家,其主人连正兴既是名角又是村里戏班的掌班;其儿子连小顺是唱小生的,他在《长坂坡》一戏中扮演赵云,唱红了州五县;其孙子连小河,从小聪明伶俐,学艺有成,16岁开始领角,先后在晋城的老协议班、阳城的兴瑞班、泰顺班、小猴戏、晋城杨庄宗宗班、高平三乐意戏班都待过,他演戏字正腔圆,技艺精湛,深受观众喜爱。连小河有个弟弟叫连小瑞,后成为上党地区鼎鼎有名的大净,演出场场出彩,观众拍手叫好。

樊度中是湘峪人,他诗作《东岳庙赛神五首》的第五首第一句是“台上弋阳唱晚晴”(见嘉庆版《沁水县志》和雍正版《泽州府志》)。这说明康熙年间湘峪东岳庙就有戏剧演唱。也足以证明湘峪戏剧文化历史悠久。



湘峪的高跷、旱船、扛桩、耍龙灯、舞狮子、秧歌舞等社火文化丰富多彩,各种传统小吃如:软米饭、由圪擦、小米煎饼、黏米枣糕、韭菜合子都很有名气,尤其是八八宴名闻遐迩,在沁河一带成为名菜。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古堡古寨,都是伴随着中华历史而存在的。在当今这个崭新的时代里,已经结束了那种时闻战马嘶鸣,辄被干戈创伤的历史。因为有古堡在,才减少了百姓的损失和伤亡,缓解了历史倒退的程度。这种历史的光辉,是古堡独有而其它无法代替的功能。也是太行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信念感情和血肉筑成的。我们今天保护这些遗存下来的珍贵财富,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弘扬古堡文化,让太行古堡走出中国,面向世界。










(大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沁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