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需预约入场依旧爆满!这个才开3个月的景区其实已闪耀了五千年

2020-09-08 12:06:36旅游攻略
今年7月8日才正式开园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无疑是一个年轻的景区;而良渚古城的历史,却一点都不年轻。良渚古城遗址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大致时间段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

今年7月8日才正式开园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无疑是一个年轻的景区;而良渚古城的历史,却一点都不年轻。良渚古城遗址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大致时间段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其他公园不太一样,公园是建立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因为遗址十分珍贵且脆弱,所以在公园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一直遵循“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真实可逆”的原则,这里没有大量的游乐点,也没有华丽的亭台楼阁,它保留了良渚古城遗址被发现时的样子。

7月6日,在阿塞拜疆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请世遗成功。五千年中华文明迎来“高光”时刻!

目前公园实行预约制,每日限流3000人,据说刚开园一周就已经全部约满;而自10月1日起,公园每日接待限额将从原本的3000人次逐渐升级为5000人次。可见新晋世遗的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缓缓拉开神秘良渚古城遗址的面纱。因为整个开放区域较大,所以整个园区由景交车串联游览。第一站,我们来到陆城门站。

良渚古城只有一个陆地上的城门,但有八个水门,连通内外水系。政治中心外缘发现城墙,这在长江下游的文化中从来没有发现过,让我们感到震惊。这一圈城墙恰好把莫角山包围在中间,因此莫角山的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城墙高度只有4米,不具有很高的防御功能。所以城墙很可能是一种政治性的象征,暗示这里曾有一个实力强大的都城。

三座隆起的高台,呈“品”字形结构,连续的城墙分为四个门道,宽度达150米。可以想象当年它的气派与巍峨。穿过宽大的门道,即可进入内城区域。

宫殿区、内城、外郭,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以8平方公里的外郭计算,其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1500年,要到距今3500年前后的郑州商城才被超越。整个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体现着“以山为郭”的概念。“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中之中二立宫。”这样的建都理念,在中国后代的选都城的文献《吕氏春秋》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城门高台有木台阶可攀登而上,4米的高度亦可远眺附近延绵的千亩良田。遥想五千年前的良渚,一定如同一个金黄色的梦,这个梦里有大片大片的稻田,有玉琮,有黄土建筑而成的高耸的城墙;想象北纬30°线上的良渚先民,在一片广袤的水乡泽国里种植、收获,建立城邦,雕刻出精美的玉器,一举创造出了东方史前文明的高峰。

当我们看到这些矗立在河面上的仿木柱子,便是古城的水城门。它们分布于城墙四面,每面城墙各有两座,城内、外河道经水门相接,水城门一般宽30-60米,构成了内外水网与水路交通体系。

为了保护城墙挖掘点,上面覆盖了大面积的屋篷。2007年发现的城墙,利用了自然地势,底部铺垫20-40厘米厚的石块,上部由取自山上的黄色黏土分层堆筑,全长6公里,宽度在40-60米之间,保存较好的地段,高约4米,不仅可以加固基础,还可以防止地下水对墙体的侵蚀。

墙体上有土色明显的分垄现象,说明城墙堆土来自不同的地方。这种用石块铺垫,用黄色黏土堆筑城墙的方法,目前在世界同时代遗址中属首见。

湿地营城展示馆建在粗旷淳朴的茅草屋内,去过良渚博物院的话,一定对这样早期的建筑形制不陌生。园方在此处设置了考古体验区。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参观湿地营城展示馆和“水城中的劳作与生活”两座复原良渚先民生活场景的展示馆,还能学习考古知识,体验一把考古发掘。

考古研究表明,良渚古城内外古河道总长度约31公里,在古城外围兴建大型水利系统,在城内外有多条人工挖掘的河道,形成了复杂的水上交通网。良渚先民创造性地使用了垫石、堆筑、草裹泥以及护岸木桩等工艺营建古城,反映了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城市和建筑的特色。展示馆里展示了相应的考古出土物,以及考古模拟中心,孩子们可以在此处体验考古的乐趣,并从中了解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勃勃生机。

良渚古城内,20处人工堆筑的台地,是手工业作坊区,表明这里曾经居住着从事手工业的生产工匠。此外,古城内还曾发现过大量动植物遗存,考古研究显示,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们的饮食方式,与现今江南水乡的习惯非常接近。展示馆里,金属群像复原了当时良渚古人的劳作场景。游客也可在此体验一把五千年前的工匠手艺活儿。

到莫角山下车点步行。这里是公园内金牌打卡点之一。五千年前,宫殿区就在此。

莫角山台地位于古城中心,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莫角山土台的总土方量,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当。更形象的说,莫角山宫殿区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也是规模最大的史前宫殿区。在高台顶上还有三个土堆,它们分别是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大莫角山视野开阔,是莫角山台地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堆筑最高点达16.5米,远远超过城墙的墙体高度。

站在此处,环顾四周,想必当时的良渚国王一定有一种“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的感觉。

在这座“山”上,还有一个整个内城的3D缩略模型,绕着模型走一圈,有一种王城尽在掌握的感觉。走到台边,俯瞰7万平米的沙土广场,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这里载歌载舞,举行祭祀和庆典。站在此处,可以说有一种一览众城的豪迈,环顾四周,良渚古城内外景观一览无遗,充分展现了“以中为尊,以高为崇”的理念。

反山王陵位于莫角山宫殿区的西北侧,两者仅一河之隔,却是良渚时期“良渚王”为自己身故后安排的去处。反山墓地分南北两排,共出土随葬玉器、石器、象牙器、嵌玉漆器、陶器等1200余组。从墓坑排列位置、规格、随葬品的多少与种类上分析,能体现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且能反映出墓主人的性别。

位于墓地中心的12号墓,是反山等级最高的墓葬,随葬品也最为丰厚,共出土658件,其中玉器647件,出土了至今为止个体最大的玉琮和玉钺,分别代表神权和军权,证明了墓主人尊崇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利。

南排以居中的12号墓等级最高,北排以20号墓等级最高。22号墓和23号墓出土了标识女性身份的玉璜和玉质纺织工具,不见代表军权的玉钺和石钺,推测墓主应为女性。其余墓主均为男性。

在反山墓地的模拟场景的另一侧,还有保存下来的考古地层剖面,直观展示出反山遗址的发掘清理过程。讲解员会告诉你,4300年前良渚衰落,这里随着岁月变迁沦为荒野,汉朝时期又出现了生活的痕迹,古人在此吃喝玩乐生老病死,在这里也出土了1-11号汉代墓葬。

时光如梭,曾经站立两侧王的侍卫已经换成路边的荷花,现在是夏天,荷花婀娜,不见金戈。唯有脚下这座先民们花费大量人力堆建的莫角山高台留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