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一眼千年,白云藏着这些古道古刹名泉,你知道几个?

2020-07-24 14:54:30旅游攻略
近日,京溪古道改造提上日程。↓↓↓京溪古道要改造!历经千年风雨,期待焕新颜这条古道的历史,不说外人不知道,就是住在古道周围的街坊对它也不大了解。像京溪古道这样的古迹,许多人只是听闻其名,对背后的历史故事却不甚了解。

近日,

京溪古道改造提上日程。

↓↓↓

京溪古道要改造!历经千年风雨,期待焕新颜

这条古道的历史,

不说外人不知道,

就是住在古道周围的街坊

对它也不大了解。

像京溪古道这样的古迹,

许多人只是听闻其名,

对背后的历史故事却不甚了解。

其实,

白云大地藏着古道古刹名泉,

今天小编就来扒一扒这些古迹~

古道篇

京溪古道

京溪古道东起沙太路,西连广州大道北,直至白云山景区。如今的广州大道北已经发展成广州北部的黄金商贸圈,自南向北连着广百、摩登、太阳城等大型商场,京溪古道隐没在现代繁华的商业氛围之中。

京溪古道是旧时的交通要道,据考证,唐代实行科举考试之后,京溪古道是当年番禺、广州一带考生上京赴考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富商达官贵人也常在此歇宿、交易买卖。民国时期京溪古道建有青砖门楼,1958年大炼钢的时候,青砖门楼被拆毁,青砖用于建造炼钢锅炉,石刻则被遗弃。1996年,京溪古道牌坊重新建立,碑刻被找了回来,如今高高地屹立在京溪古道口。

今天的京溪古道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取而代之的是逼仄、充满市井之气的城中村。

▲京溪古道牌坊。

京溪古道的牌坊很高,上面写着“京溪古道”,落款竟然是“哪吒元帅”,当地人称京溪古道四个字不是手写,而是当年在位于今天永平街的哪吒庙用道教扶乩的方式“写”出来的。

在牌坊往里看,古道很窄,已经成为城中村的一条内巷,两边大多是川菜馆、发廊、旅店。

京溪古道全长大约1公里,走进去,道路两旁依然保留着见证旧时京溪村兴衰的“潘、冯、李、苏”四姓大祠堂和香火鼎盛的观音堂、二帝古庙。尽管部分建筑为后来重建或修葺,但不少的青灰砖墙、壁画、雕梁画栋、大石门槛等也已经近两百多年历史,在如此短距离内集中着如此多清代传统建筑,京溪古道堪称京溪街的文化古道。

接下来,京溪古道将重点打造一段500余米的青砖绿瓦特色街巷,在保留原建筑样式的情况下,将沿街一楼商铺打造成青砖灰瓦的岭南特色建筑,朝着文化、美食、特色古道的方向发展。

古刹篇

帽峰古庙

坐落在帽峰山半山的帽峰古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座古庙在清代的时候称为帽峰古庵,它建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凿的考证。

民间传说这座古庙在梁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与市区的光孝寺同时期,也有人说是建于明代,不管是建于梁代还是建于明代,都说明帽峰古庙的历史非常久远。当地人说,帽峰古庙与南宋时期进士古成之有关。传说古成之官场失意被贬,南游至帽峰山,见此处山岭俊秀,流泉飞瀑,顿觉宠辱皆忘,遂在此定居,琴音书香相伴。而后,古成之有幸官复原职。到了晚年,古成之不忘帽峰山,辞官携带家眷再次隐居帽峰山。人们为了纪念古成之,在古成之隐居的地方建庙拜祭,先是称为“成之庙”,而后又改称“帽峰古庙”。

而比古成之更久远的则要算五代十国时期的简文会了。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处于南汉的统治下,当时南汉的状元简文会逝世之后,魂归帽峰山金钗岭,现在简文会墓已经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的时候,简文会的后代子孙都不远千里从各处涌来祭奠。古成之与简文会,虽然不是生于同一时代,但是两人身上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曾经名动一时的文人雅客,文采横溢,聪慧过人,为官清廉,也都历经宦海浮沉,而最后,他们都以帽峰山为依托,或在这里隐居,或魂归此处,可见帽峰山也是一座颇有灵气的山峰。

能仁寺

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的能仁寺,地处白云山玉虹洞。据番禺志,能仁始建于道光年四年(1824)由吟坚和尚始建,当时仅有“茅屋数椽”,于咸丰元年开工三年落成。光绪十三年(1908),寺僧惟中又大加扩建,成为白云山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是古代白云山玉虹涧名刹。民国后由虚云僧主持,香火甚盛,后毁于兵灾。

1993年,广州市政府参照旧制重建,才恢复钟鼓楼、大雄宝殿、慈云殿等景点,并于1995年5月对外开放。能仁寺与别的寺庙不同,就是寺内没有香火,这是为了更好地净化白云山“市肺”空气,同时也为了杜绝山火隐患。

今天的能仁寺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地势三面环山,幽谷深藏,绿树成萌,内有大雄宝殿、慈云殿等庙宇,有佛像34尊,对联11幅,含意深奥,意趣横生。寺里主要古迹有虎跑泉、甘露泉、玉虹池、流云飘月、古桥等,还有抗法英雄黑旗将军刘永福一笔写下的一个高2米宽1米的红色“虎”字,为这个庄严静穆的山寺增添了几分浩气。1966年,日本青年代表团曾来这里栽下了一片樟树----“中日青年友谊林。”

▲能仁寺山门。


▲能仁寺大雄宝殿。

名泉篇

九龙泉

白云山上有一道清泉——九龙泉,流淌千年而不干涸。

相传秦代安期生为采药到白云山,山上并未发现泉。一天,山上忽然出现九个长得白白胖胖的童子在嬉戏,一会儿,九童子化做九条彩龙,腾空而去,就在九童子出现的地方,冒出一个泉眼,泉水奔涌而出。因此安期生把它掏成一井,供人取用,得名“九龙泉”,又叫“安期井”。

白云山的泉水还跟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有关。苏东坡才情横溢,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据说,当年他曾经过广州,见广州当地百姓饮水困难,后上白云山游玩时,受到白云山泉水的启发,就用竹筒将泉水引到城中,因此就有了苏东坡发明最古老、原始的自来水一说。

“九龙泉”历史悠久,名声在外,其水质清冽甘甜,深受人们喜爱。广州地区有一传统驰名美食——沙河粉,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最关键的做法之一就是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来泡大米。今天,附近的民众还会经常上山取泉水。用九龙泉泡制的茶,清香甘甜。

贪泉

现今白云区石门街辖内,有一“贪泉”遗址,本来是东晋时当地百姓讽刺贪官当道的,后来却逐渐衍生出一段清官佳话,使之成为清廉之士痛下决心的象征。


据记载,东晋末年,士族官僚们安于逸乐,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此时广州已贸易繁荣,来广州上任的大官更是轻舟而来,满载而归。民间有云:“广州刺史但从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由于石门是必经之地,民间为讽刺这种现象,就把石门北岸的一口泉水叫做“贪泉”,相传再清廉的人喝了这水都要变贪官。

有一位往岭南赴任的官吏决心一试,打破“贪泉”的传闻,其实更多的是表明清廉为政的决心,他便是一代清官吴隐之。当时,吴隐之酌而饮之,并赋诗一首。史书记载,其“及在州,清操逾厉。”吴隐之为官清正廉明,让“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的传闻不攻自破。

后人为纪念吴隐之这位难得的清官,也为警戒后来的贪官污吏,便特地在石门竖立了一块“贪泉碑”,并将《酌贪泉》刻在碑上。

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故事广为流传,初唐四杰中的年轻诗人王勃所作的著名骈文《滕王阁序》,更使之名声大噪,其原文写到:“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后世也多有文人雅士在诗文中引据此事,据不完全统计,提及贪泉的古文至少有60篇,其中不乏白居易、元稹、温庭筠等名士,多为借古人之事,或明己之志,或勉励友人。

你知道几个?

打卡了吗?

如果你身边有“默默无闻”的古迹,

欢迎留言分享!

来源 | 综合自白云融媒往期

图 | 石建华 谭札烽 杨凯 胡建军 京溪街供图

编辑 | 欢欢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