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黄汉亮|崇明也有个虹桥镇

2020-02-22 18:18:45旅游攻略
不久前,我听一位朋友说,有一位旅客从浦东机场下了飞机后,要去虹桥镇,结果被崇明籍“的哥”送到了崇明虹桥镇(崇明国家森林公园旁边),造成笑话。实际上,上海是有两个虹桥镇,一个在闵行区,一个在崇明区。

不久前,我听一位朋友说,有一位旅客从浦东机场下了飞机后,要去虹桥镇,结果被崇明籍“的哥”送到了崇明虹桥镇(崇明国家森林公园旁边),造成笑话。

实际上,上海是有两个虹桥镇,一个在闵行区,一个在崇明区。相比之下,闵行区虹桥镇名扬四海,那里有以虹桥命名的机场和火车站~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有以虹桥命名的马路~虹桥路。而崇明虹桥镇现在仅仅是建设镇虹桥村下面一个没有建制的衰落的老镇,名不见经传。这位崇明“的哥”大概是新手,去市区开车时间不长,只知道家乡的虹桥镇,所以误送了。

崇明虹桥镇,本人从小就有印象。因为听我父亲说,我们老家住在湾港,南有浜镇,北有湾港镇,西有虹桥镇,因为海坍才搬到了蟠龙镇。

黄汉亮|崇明也有个虹桥镇

虹桥镇南街局部街道

我父亲(木匠)有个徒弟名叫陈石明,家住虹桥镇东。师徒关系甚好,来往密切。我记得小辰光去过他家两次。一次他家不慎火宅(房屋失火),五、六岁的我跟着母亲去送火饭,母亲拎了满满的一饭篮“和米杜米粞饭”,我有时走在前面,有时跟在后面。从蟠龙镇家里出发,一路向北,经龙王庙,过浜镇,到了江边黄岸上,又一直向西,过了瞭望台和张网港,又走了一段路程,只见岸脚下一个火宅场,大哭小喊,大人们边哭边清理现场。母亲上前百般安慰,送上一饭篮饭,聊表慰问之意。本家又千谢万谷粟(崇明方言,千谢万谢的意思。“谷粟”两字用了白字,因为查不到、问不到、想不出。敬请沙地话网友提供正确的“谷粟”两字)。停留个把钟头后,我们就回家了。

虹桥镇荒场和虹桥小学旧址

还有一次,陈石明重建家园后,结婚了,又请我们全家作客。傍晚时分,张灯结彩,点的是汽油灯。懂行人正在加好汽油,安装纱罩时,冷不防被好奇的我把纱罩揿碎了。大人们见我年小,不懂事,没有责怪,只是赶紧派人去虹桥镇上买了纱罩安装好。汽油灯点燃后,感觉特别亮堂,我是第一次见到。

黄汉亮|崇明也有个虹桥镇

自此,我去了两次虹桥,虽然大人们没有带我去镇上玩,我却晓得了虹桥镇的大致方位和市面,我想像有得卖汽油灯纱罩的市场不会很小吧。

崇明虹桥镇位于建设镇的北部,崇明国家东平森林公园的西侧,崇明北沿公路南边,占地约七十亩。

据史料记载,虹桥镇得名于虹桥港,建于清康熙年间(

袁半街百年老屋

黄汉亮|崇明也有个虹桥镇

1927~1937年,虹桥镇繁荣兴盛。虹桥港日常有江北的瓜船、桃子船、粮船、柴船、黄花鱼船等停泊。港边的观音阁前有一个方圆三、四亩的大荒场,是远近闻名的集市贸易中心场所。民间以“贩米车一百部在场上,一百部在路上”的俗语来描述虹桥镇米行之盛。此外,还有卖伤膏药的、镶牙的、修铜补铁的、卖吃卖喝的,杨麻子马戏团也常来借座献艺谋生。镇上有南货店、茶馆店、酒店、面店、药店、铁店、染坊、粉丝坊、糖坊、豆腐坊、栈房、木行、鸦片摊等27家店铺,又有肉台3个,荤素八鲜行1个。(相传碾米厂旁边的坑棚为方便顾客,夜间还装上了自行发电的电灯)。店家生意兴隆,顾客纷至沓来。1940~1946年,沿江水利设施日趋崩废,虹桥镇有被海水吞噬的危险,加上侵崇日军封港禁航,以致客商日稀,店主纷纷关门离镇,百年老镇开始衰落。

这里是海坍前的龚半街大部

解放后,人民

虹桥镇北街局部街道

现在的虹桥镇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窑厂已全部拆除,商店已全部迁走,南街、北街、西街的街道依稀可辨,街道边上都是新型的民居住宅,镇上居民分属虹桥村的1队、2队,与其他地方村民一样,年轻人外出

农家乐

不久,作者探望了虹桥镇,在与镇上居民交谈时,发现人们不失当年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还是那两句:桥庙堡浜,不及虹桥的一个荒场;桥庙堡浜,不及虹桥的一只坑棚。

是啊,虹桥镇曾经的辉煌已经载入史册。

值得庆幸的是,崇明即将在东平森林公园地区举办2021年花博会,这对于崇明人,尤其是对于周边的虹桥镇地区的村民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好机会。在此,衷心祝愿虹桥镇地区的人们继续充满自信,抓住机遇,奋力拼搏,谱写新的篇章。心语

黄汉亮|崇明也有个虹桥镇

版权申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 END -

作者简介

黄汉亮上海市崇明人,早年就读于崇明大同中学,在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3302部队服役。长期在家乡农村工作,入伍前先后在生产队务农和生产大队工作,退伍后先后在生产大队、镇(乡、公社)

编者留言: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也有崇明故事,欢迎您能给我投稿,传播和传扬乡土文化,让一个个动人的老镇故事得到传承和记录,让乡土故事沉淀在时代的发展中,让乡土文化魅力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间。来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赶快来分享关注

如作者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

微信号:anxin20141124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