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三门峡私藏着中国最古老的回音建筑,是最美天鹅之城,适合自由行

2020-02-05 11:54:10旅游攻略
冬天,本来是个寂寥的季节,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树叶都掉光了,天气不好的时候,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充满了寒意。但是,河南却有这样一座小城:三门峡。每每到了冬天,就会有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天鹅惊艳亮相!给不大的小城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三门峡私藏着中国最古老的回音建筑,是最美天鹅之城,适合自由行

冬天,本来是个寂寥的季节,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树叶都掉光了,天气不好的时候,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充满了寒意。但是,河南却有这样一座小城:三门峡。每每到了冬天,就会有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天鹅惊艳亮相!给不大的小城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说起三门峡,很多人没听过,我听说三门峡也是从天鹅开始的,因为很多朋友到了冬天就会去三门峡拍天鹅,那里是著名的天鹅栖息地之一。可真正到了三门峡才了解,其实三门峡不仅有天鹅,还有悠久的华夏文化,和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2020年就让我们在这里跨年吧,2020与天鹅齐飞!

天鹅

据不准确的记录,白天鹅第一次到三门峡,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迁徙的天鹅在三门峡这个唯一的过境点停留,以补充食物,短暂休息,继续南行。随着黄河流域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三门峡的天鹅湖变得湖面广阔,水肥草美,食物充足,再加上这里的人们良好的保护生态意识,并采取了得力的保护鸟类措施。 因此,天鹅留在这里的时间变得很长,数量逐年增多,从几十只到几百只,到现在已经达到数千只。

石家庄到三门峡只有600多公里,高铁自驾都挺方便。于是我们驱车而来,7个多小时,进入三门峡市。因为已经快日暮时分,于是直奔陕州风景区里的天鹅湖。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内。也是西伯利亚天鹅的栖息地。还没到湖边,就听到天鹅的鸣叫声,让人很是兴奋。

远远地我就看到,天鹅划过水面,姿态优雅,美不胜收。静候在湖边看着水面上的天鹅,个个体形优美,在水中滑行时神态庄重;飞翔时长颈前伸,徐缓地搧动双翅;迁飞时在高空组成斜线或“V”字形队列前进,尤其在日暮时,映着余霞,有种震撼的美!

蛤蟆塔

由于时间紧张,第二天一早拍完天鹅,就去所住地附近转了转,居然让我发现了好东西,那就是:蛤蟆塔!蛤蟆塔其实是当地人的俗称,它的大名是:宝轮寺塔,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

宝轮寺塔可是很有名的,它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中历史最悠久的。比北京的回音壁早353年,比山西的莺莺塔早387年,比四川的石琴早250年。据说蛤蟆塔是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宝轮寺在1928年战乱时不幸被毁,只有该塔幸存下来。

该塔外形作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塔形。不仅风格典雅,而且结构坚实,历经很多次地震,塔身仍基本完好。

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有风铎(铁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临远眺,但又却不容易登顶。登宝轮寺塔需要两个步骤,先从拱洞进入塔心室,上到第十层,再跳下回到九层,然后从南端窗口钻出,才能沿外部攀援登顶。此时眼前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盛景了。

宝轮寺塔很好听,可为什么民间都叫它蛤蟆塔呢?原来,游人立于塔四周数丈,叩石、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的类似蛤蟆的叫声。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蛤蟆叫的声音也越逼真、越响亮,所以人们俗称其“蛤蟆塔”。

可这回音是怎么来的呢?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塔体一至十层都是方筒,外观呈四方锥体,塔壁宽大,檐边较长,形成各层间的巧妙结合,能在较大范围接受声波来源,可使反射波有较好的汇聚作用,不同方位的声波,向扩大器一样向外传播。

另外,建塔所用的砖质地坚实,表面光滑,使反馈的声波系数更大。总之,一个相当狭窄的击石或击掌的声脉冲射到各层檐上,分别反射出与原脉冲不完全相同的一系列脉冲,这些回波脉冲又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从而形成了与蛤蟆叫声相似的鸣叫。真的好复杂,古代人真是智慧!

三门峡大坝

河南,古称中原,本就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祥地和发源地。而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所以三门峡大坝真的很重要。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历史上的黄河,曾因“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让下游百姓苦不堪言。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肆虐的黄河便开始“安分守己”,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集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冬日里的三门峡大坝很壮观也很安静,黄河水就那么静静的流淌......

地坑院

返程的那天下午,同行的人说要去看看地坑院,地坑院?一个奇怪的叫法,啥是地坑院呢?当时有点儿懵。我们没有去景区,而是直接去了老百姓住的地方。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就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因此地坑院也被称为,“地下的四合院”。地坑院被国内外游人称为“建筑奇迹”,是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下做饭,地上冒烟”,地坑院是河南省陕县以地坑院为居住方式的村落独有的一道“风景”。又称“地下四合院”或者天井院,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它是豫西山区一种“平地挖坑,四壁凿窑”的独特民居形式。不仅造价低廉而且冬暖夏凉。这才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据说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在这里最能体会劳动人民智慧的点,应该是它的排水系统,每个院的中间都挖有渗井1个或2个,同窑院深度一样,直径1米,底层铺炉渣50厘米左右,备渗雨水之用。

另外,一些窑洞的炕头都有一个灶台。灶膛与炕洞相通,做饭时烧的柴火也能给炕加热,既省柴火又省人力。

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我们的古人真是聪明,老百姓的智慧在地坑院体现的淋漓尽致,利用了天然的环境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走出院子回头看,家家烟火袅袅,该是做晚饭的时候了,而我们必须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