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舌尖上千年古村凉了?曾经游客上千为何如今门可罗雀?

2019-09-10 07:12:07旅游攻略
舌尖上千年古村凉了?曾经游客上千为何如今门可罗雀?

原标题:“舌尖”上的千年古村,凉了?曾经游客每天上千,为何如今门可罗雀?

诺邓村,位于云南西部,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落,诺邓因盐业而兴,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

后来,海盐的大量开发,让诺邓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从此尘封于世,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诺邓火腿扬名全国。

一口盐井成就一座西南重镇诺邓火腿的修炼秘籍在这里

没有盐碱就没有诺邓村。诺邓所在的云龙县,古称比苏,位于大理最西面。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江流域,设比苏县。“比苏”是白族古僰语,意为“有盐的地方”。

舌尖上千年古村凉了?曾经游客上千为何如今门可罗雀?

汉唐至元,靠着这口天赐的盐井,诺邓一跃成为了滇西商贸重镇,到了明代,这里可年产优质食盐百万斤。每年可向朝廷上缴盐税38000多两银子。

随着现代技术的提高,盐早已经不再稀缺。当年上百灶户,家家煮盐的盛景,早已一去不返。由于年久失修,这口深21米,地下甬道长达上千米的盐井,已经全部被卤水淹没。如今,村里只剩下三、五户人家,还在从井里抽取卤水,垒灶煮盐。

村民杨斌全家的老宅,已经300多年了。煮盐的灶台,就垒在老宅的门外。每天早上6点,杨斌全就要生火煮盐,随着水温上升,杂质慢慢浮上水面。出盐之前,锅边离不了人,所以熬盐,也熬人。杨斌全熬一锅成品盐需要14个小时,每个月能出1000斤好盐。

除了盐,诺邓另一个特产就是火腿。2012年,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中播出了诺邓火腿之后,让诺邓火腿着实火了一把,很多游客就是冲着火腿而来。

云南省云龙县民俗专家 杨希元:诺邓井里面的盐含有钾的成分,因此只有这口盐井的盐腌制出来的火腿才叫诺邓火腿。

诺邓火腿出名之后,杨斌全也开始制作火腿。自家熬的盐,让他对自己做出来的火腿很有信心。

舌尖上千年古村凉了?曾经游客上千为何如今门可罗雀?

顺着杨斌全的家北上,整个村子里,明清古院林立,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一颗印”等建筑形态都能在这里寻见。

这个典型的“五滴水”院落,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山就势,天井四面房檐层叠,若是下雨,雨水从上至下,要流过五层檐面,五滴水由此得名。人在院中行,既能得雨趣,又能免于淋漓。

诺邓最中心的位置,是明朝“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再往高处走,就是当年北上藏区的盐马古道。

这些岩石铺就的道路,早已经被千年的时光,磨砺得光滑圆润。这条路一直往北边,就能到丽江、香格里拉、昌都、西藏。

走上一刻钟,就是棂星门,这也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高约十米。四柱三楹、飞檐斗拱,牌坊正书“腾蛟”,背写“起凤”。

舌尖上千年古村凉了?曾经游客上千为何如今门可罗雀?

棂星门以上,诺邓人的精神依托和对未来的期许,都供奉在这里。所以从文庙、武庙到佛寺、道观,一个比一个修得恢宏精致,美轮美奂。尤其是三层阁楼式的玉皇阁,不论是内部建筑结构,还是文化工艺水准,都可堪称滇西地区的古建筑奇迹。

云南省云龙县民俗专家 杨希元:这个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建筑,整个中国能够保存明朝的道观,400多年将近500年的,就是这一栋了,500年多少次地震,它根本没有移动。

诺邓的魅力,在于它是一座活着的古村,村民居于古院之中,延续着传统的生活。诺邓村依山而建,拾阶而上,一路壁衣苍苔,偶遇村民,或肩负背篓,或牵马而行。

千年古村修缮至少需要10亿元

没钱怎么办?

诺邓在沉寂多年后,2012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让诺邓名声大噪,游客纷至沓来,每天游客就多达上千人。

黄良玉家祖上的老宅院传了300多年。和村里大多数老宅院一样,2013年前后,将院子开作了客栈。刚开始的时候,两条板凳,几块板子铺起来的床,就能卖100元一个晚上,还订不到。之后入住率也大概能有70%。

2016年之后,县里通往诺邓的公路修通了,村里的客栈,一度激增到40多家,这让生意越来越清淡下来。一方面,游客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客栈增加速度。另一方面,公路通了,交通方便了,反而留不住客人了。现在,黄良玉家的客栈入住率只有10%,连阿姨的工资都付不起。

而不少村民为了开客栈,在已经是需要保护的古村内,将自家的老院子大肆改造,或者干脆新建起新的院子,这让村里原汁原味的院子,越来越少。20年前还有110多个的小院落,现在剩下90多个,已经在不断消失。

客栈越多,客人就越挑剔。村里很多新建的客栈,都已经配备了独立卫生间。现在很多客人来,一问没有独立卫生间,转身就走。对于村民来说,这些几百年的古院落,要修旧如旧,也并易事,资金就是最大难题。

舌尖上千年古村凉了?曾经游客上千为何如今门可罗雀?

云南省云龙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何正铨介绍,按照原来修文物来修,恢复一个建筑是100万元左右。

云龙县年人均收入为28000余元,这样的支出,对于普通村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新建一个砖混结构的院子,和修复一个传统古院落之间,至少有着四倍的价差。而诺邓从2000年开始文物保护以来,刚刚完成了9个古院落的修复。可是诺邓却有190多个院落需要修复,至少需要2亿元资金。

黄良玉也很纠结。190多个院子的修复,她不知道自己要坚持到什么时候才轮到自己。游客少了,留宿的客人也少了,现在每天来村里一二十个客人,一家客栈都分不到一个。不少原来在这里投资开客栈的外地客商,都撤资走人了。客栈萧条,摆摊的生意也萧条,即便是暑期,也有一半的摊位没有营业。

实际上,十几年来,云龙县已经针对诺邓,前前后后做过三次规划,如果要完整地保护和修缮,大体要10亿元。但云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仅2.4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量,规划根本无法实施。

目前,云南省正在做滇西大环线的旅游规划,诺邓将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到时候,高速公路接通了,从大理到诺邓只需1小时。从长远看,一旦大的交通改变了,诺邓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找到一个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总体规划。

半小时观察:

诺邓古村因《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而声名远播,大众传媒一度给这座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风来了,诺邓却没有真正飞起来,这其中有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有了“金饭碗”还需要“金点子”,否则,即便路通了、钱来了,恐怕也是事与愿违。

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要厘清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科学的规划,完善的顶层设计,只有这样“千年诺邓”这个“金饭碗”,才能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