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2019-11-24 02:12:05旅游攻略
牛棚镇的牛牛棚镇,一个古老而苍凉的名字,它从古至今演绎了无数个牛的故事。它地处崇明岛最东端,是崇明本岛最早沐浴阳光,最年轻的的古镇,开发于清光绪年间,位于北沿公路东端南侧、北陈公路北端东侧。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牛棚镇,一个古老而苍凉的名字,它从古至今演绎了无数个牛的故事。它地处崇明岛最东端,是崇明本岛最早沐浴阳光,最年轻的的古镇,开发于清光绪年间,位于北沿公路东端南侧、北陈公路北端东侧。牛棚镇是历代乡镇机关驻地;民国35年(1946年)裕生乡和久安乡合并,建裕安乡,取“裕”、“安”两字为名;1958年建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裕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裕安乡;1994年撤乡建镇改为裕安镇;现在行政区划属崇明区陈家镇,也是镇政府驻地。那么,为什么说它是最年轻的古镇呢?

由于崇明岛在长江中,是由长江水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而成的。1400年来,在柯氏力(地球物理力学)长期连续作用下,崇明岛总的地理趋势为南冲北淤,西坍东涨不断向东迁移的局面,直到解放后,政府首先在崇明岛西端和南边沿江投资建设了坚固的海塘工程,确保岛屿西端不再被江水冲坍,而崇明岛的东端泥沙大量淤积,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东延伸,以每年5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积向东扩张。刚解放时,牛棚镇东2公里有条老岸(老岸至今还在),岸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东海滩。现在从牛棚镇老岸向东至东滩湿地公园,10多公里长的大片土地,都是解放后在名叫东旺沙的古沙洲上新围垦出来的。所以,牛棚镇是崇明岛最年轻的古镇,也是崇明岛上最牛的土地增长点。

牛棚镇真的有牛棚吗?追溯历史,牛棚镇也确实是因牛棚而得名的。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棚镇地处古沙洲七效小阴沙的北端,在光绪年间,有个财主名叫张丕扬,买下了一块雄居崇明岛东北的风水宝田,开始种粮造房,还从官府那里廉价买下了岸外大片的荡和涂。什么叫田、荡、涂呢?“田”是指已经围垦好,并且河、沟配套的可以种植粮棉的熟田,价格较贵,每千步(步是古时地积单位,240步等于1亩),约银元200块左右(抗日战争前的地价);“荡”是指岸外长满芦苇的滩场,小潮时不进水,大潮时没于水下的土地,和现在的东滩湿地是完全一样的,当时的官府对于这种荡田实行“望水完粮”的纳税制,官员根据荡田泥沙沉积的高低程度,每亩从头年纳税1升米,称为1升荡,随着泥沙沉积的增高税价也增高,升为2升荡、3升荡,地主张丕杨于1885年围垦了800多亩荡,使荡转变成了田,官府对于初围垦3年的田是只征荡税免征田税的;“涂”是指涨潮时看不见落潮时能看见的沙洲,税价便宜些。地主一旦把“荡”、“涂”买下以后,无论日后围垦等怎样变化这个田底就永久地属于他的了,每年可以收取丰厚的租金发沙地财。那么,未围垦之前这些荡涂有什么作用呢?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财主张丕扬自从买下大片荡涂后,天天在家盘算。有天早上,他走上大岸,向东迎风瞭望,只见无边苇荡,鸟声震天,红日浴海,金光喷薄,片片芦叶熠熠生辉,这芦苇荡不正是天赐的养牛好牧场吗?张丕扬心中豁然开朗,不禁踌躇满志、雄心百倍地打起了养牛生财的主意。于是,他先后建了二十多间青砖白墙稻草顶的牛棚,这在当时来说是最豪华的牛棚了,普通老百姓都是住在用芦苇、稻草材料搭建的低矮的小草屋里,连一块青砖都没有的。据县志记载他养牛的存栏数量最多时达到200多头。那么,养怎么多牛能赚钱吗?

张丕扬养的牛是黑色的崇明水牛种,是我国著名的良种水牛之一,是崇明的特产。这种牛性格温和,健壮结实抗病力强,繁殖率高,养殖方便,做犁田、拉磨、拉车等农活时十分耐劳,牛的使用性能极好,特别受到江南水稻种植区的青睐。在那时没有拖拉机耕田的时代,没有牛犁田是难以种植的,所以,耕牛是农村最宝贵的大型生产资料,历代官吏为了稳定发展农业生产都要发文保护耕牛,如有私宰耕牛就要被捉拿坐牢,宰牛要报官批准。抗战前,一头新耕牛约值10块银元左右。那时的牛只有富人才养得起,牛成了一种宝贵的财富,富人的骄傲。穷人穷得想买几只小鸡养养都拿不出这个本钱,这小牛贵得根本买不起,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了牛因为没有土地、荡、涂也无处放牧,穷人,就只能为富人做放牛郎。张丕扬养的牛卖给本岛农户的不多,绝大多数卖给江南财主,从中赚了大把银子,成为崇明第一牛财主。他有六个儿子,其中四子张明达和六子张元达(又名张正揆)还是清末秀才。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至清末年间,张丕扬将100多头牛和1200亩土地全部分给6个儿子,让儿子们各家自己发展。秀才张元达分到产业后又买下了东滩大片的荡,并围垦了1200亩土地,还在牛棚镇东市梢建了座漂亮的豪宅,解放后成了裕安乡政府机关。张元达育有5子,都是民国大学生,三子张紫璠于1939年在牛棚镇创立弘道小学,1942年又建弘道初中自任校长;五子张紫玢,在上海大同大学任教,他的儿子张烨(72岁)是现在陈家镇农科站退休的农艺师。张丕扬的其他几个儿子分到田产后也各自择地建造了成排的牛棚继续发展养牛。于是,这牛棚之豪华壮丽,规模之空前宏大,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崇明岛当属首屈一指,甚至在整个江浙地区也是独一无二,古时的牛棚好比现代雄伟的厂房,成了老板的骄傲。养牛业的空前发展,如用牛来耕田、拉牛车运输、租借、买卖等业务推动了住宅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再说,古时租借耕牛是怎样计算租金的呢?如果农户向地主长期租赁了一条母牛,其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那么,这头小牛归谁所有呢?当时有条流行的规定俗称:小牛的3只脚归地主,1只脚归农户。那时的牛棚镇,虽然形成了镇的雏形,但是还没有镇名,总该起个什么吉祥好听的镇名吧!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民国初年间的一天,财主们商议后请了个风水先生,一则请他指点一下砌房造屋建设街道的禁忌和发展方向,二则请他起个镇名。风水先生来时一下子看到了那么多气派十足的牛棚心中便有了底,待到起镇名时先是易经八卦的胡诌一通,接着故弄玄虚地掐着指头横竖算了好几遍,然后说:“丑配牛,牛主财,牛主吉,牛主旺,远眺本镇牛气冲天,我看就取名‘牛棚镇’吧,而且‘棚’谐‘膨’,膨主财旺。”财主们听了正中下怀,个个点头称道,于是,就有了“牛棚镇”这个令牛老财们引以自豪的地名。牛棚镇发展到解放时,已有东西长达180米的街道,就是现在的裕安路,南北长60米的街道,就是现在的裕生路。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再说古时的牛老财要发展养牛产业,必然要招收放牛郎。而13岁就为张丕杨的孙辈地主张金华养牛的一位放牛郎(笔者于2018年11月28日采访他时还健在,不幸于2019年1月28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而且,他是身怀养牛绝技的崇明第一牛人,他名扬海岛享誉江南,他可以做到千人千牛过目不忘,他只要看一看牛鼻子就知道牛生什么病,他只要看一看牛牙齿就知道牛是几岁。牛棚镇每年春秋二次的江浙地区耕牛交易会都由他看牛定价的。可他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成了文盲,升落大的字装不满一斗,但他磨练出了特别好的记性,他的名字叫浦友才,享年84岁,个子不高,身材精干,他家拆迁后住牛棚镇东边的安瑞路裕鸿园。那么,他养牛到底有多大能耐呢?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解放后,国务院和县政府都下发了关于保护耕牛的文件,并于1956年在牛棚镇办起了县属耕牛寄养场,浦友才就在那时首先被招聘进寄养场,场内共有职工8人,后于1959年随县场转为裕安公社寄养场。为了减少农业养牛成本,县政府号召各公社,在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这段的时间内,把不使疫的耕牛全部集中寄养到牛棚镇寄养场饲养,这种饲养方式称谓“寄荡”,而寄养场是利用牛棚镇和陈家镇以东的原来属于地主的万顷荡涂,以芦苇等水草为饲料开劈成牧牛场来接收寄养耕牛的。耕牛寄荡6个月,每只牛收费8块钱,耕牛寄荡不到半年,只只吃得膘肥体壮,肚皮滚圆,每只牛比不寄荡的可节省干草2400斤,精饲料500斤。这种利用崇明得天独厚的荡涂资源开发的寄荡服务,也是牛棚镇养牛人的一大发明,推动了崇明的耕牛养殖业的发展。全县存栏牛从1949年的900头,迅速发展到1970年的5592头,促进了全县的农业生产。县供销社在全县各片每年春秋两次举办的耕牛交易会,每次都有几百头多余的耕牛卖给江浙地区,每只牛可卖到600元至1000元之间。当时,全县25个公社、8个国营农场,设置5个寄养场,其中牛棚镇寄养场为最大,有1500多头牛牵到牛棚镇来寄荡,那么,这么多的牛寄养场是怎样辨别这些牛是谁家的呢 ?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如在1966年5月12日这一天,全县的耕牛大批送到牛棚镇寄养场,那天创记录地收到了400多只,把登记做账的会计忙坏了,也把会计愁煞了,你看看,这么多人成批地来,这么多牛成群地进,这老浦又从不做个记号什么的,这牛与牛、人与人、牛与人,万一搞错了怎么办?然而,负责收牛的浦友才却总是不亦乐乎地同养牛朋友们这个老兄那个老弟的不断地打招呼拉家常,与此同时,他已经把送牛人和牛的特征以及地址都已经记在心里了。转眼到了10月份寄荡快要结束时,原来的送牛朋友现在都来牵牛了,浦友才看见来人就会想起他们送来的牛,不到1个小时,他从荡里把几个牛主的20多只牛一起牵了过来。刚才等侯的牛主们还个个满肚愁肠,担心把牛搞错了,当看到浦友才牵来的牛一只也没搞错,牛也长得壮了,有2只母牛后面还各自跟了一只小牛,而且,把寄荡时牛鼻上解掉的牛绳都重新穿好了。当牛看到分别了半年的主人时,亲昵地走到主人身边,伸出长舌头舔舔主人的手,不停地摇头摆尾,把牛主们个个逗得笑逐颜开,无不称赞浦友才的超人绝技。浦友才在40 多年的寄荡工作中从来没有搞错过或丢失过一头牛。有一次傍晚,他发现进栏的牛少了3头,他马上从1500多头牛中迅速查出这是堡镇公社邓丕林送来的3只牛。第二天一大早,他带好牛鼻绳,骑着自行车找到了堡镇邓丕林的养牛棚,只见那3只聪明的牛居然在夜里摸黑走了50多里路逃回了家,正在牛棚前快活地打转溜达。浦友才还能从牛群中一眼看出那只牛生病了给治好,那只牛怀孕了要加以保护,那只牛临产了还要做接生婆。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再说这牛棚镇的海滩牧牛场也风景独特。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牛郎们头戴铜盆帽(牛仔帽),帽下黑色油亮的脸庞上转动着两颗犀利的眼珠,时刻在注视着牛群,上身穿了件白竹布对襟扭攀单挂子,下身是老兰布大脚管百折网花收口牛郎裤,腰里紧缠着9尺长的兰布束腰带,斜插着一条精致的红木铜套柄牛皮绳短犁鞭,胯下是健壮、善跑的快牛,晨风中,霞光里个个威风凛凛,胜似电视里的美国西部牛仔,只要手中犁鞭“啪”的一甩,牛群就会乖乖地听从指挥,没有一头牛敢调皮捣蛋的。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8位牛郎把牛赶出设在高滩上的毛竹牛栏,走向事先设定的轮牧区,如灯杆港以南或牛路港以北的那个什么区域。把近1500多只牛散放在海滩上,阳光下远远望去,好像那个神仙一路洒落的黑色珍珠,延绵长达十多里路。海滩是牛儿们最快乐的天堂,它们天天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吃草、蘸汪(牛在水中玩)、打滚、睡觉、戏喜、奔跑、追逐、角斗、恋爱、交配、生儿育女。牛郎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牛、管牛的经验,还有着高超的套牛、抓牛鼻子的技术(解掉了牛鼻绳的牛,是不让人靠近的,尤其是它还会甩头或用牛角削人来护住自己的牛鼻,躲避人们抓碰它的牛鼻)。傍晚日落时分,牛郎们开始分头驱赶牛群回栏或把牛群赶在一处高滩场地集中过夜,驱赶时要让牛群奔龅,这是训练提高牛儿体质的一种必要手段,这也是最壮观的景像。有的青年牛郎能站在快牛的背上可以像马一样疾速奔驰,把手中的短犁鞭在空中甩得啪啪响,于是群牛开始奔跑,落伍的牛害怕被犁鞭抽到也只好拔腿狂奔。黑压压的牛群,大的、小的,黑的、白的,公的、母的,威猛的、羸弱的,还有带着吃奶小牛的母子牛,全都撒开四蹄,像一群非洲野牛狂奔,像东海怒潮倾泻,浩浩荡荡、山呼海啸般地向前奔腾,牛蹄声、泥水声、鸟惊声、芦苇水草辟啪声,雷鸣般地轰然响彻十里苇荡。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种寄荡方式随着电力线路村村通,农用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畜力的使用量日渐减少,耕牛的饲养量便逐年递减,而且,为了保护东滩湿地的苇荡等自然生态资源不受破坏,还实行了禁止放牧,致使牛棚镇的寄荡服务悄然消失。

然而,牛棚镇的发展却继续牛气冲天,上海长江隧桥和G40公路与岛外的贯通,给牛棚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批的农户都拆迁集中居住在牛棚镇东边新开发的裕鸿园住宅区,居民区从1期建到了现在的22期,正在建设的上海市区19号线地铁将连接到牛棚镇站。牛棚镇现在的发展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初露端倪,今后的发展一定会更牛!更牛!心语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来源网络

©版权申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加入公众号粉丝群

- END -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编者留言: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也有崇明的老镇故事,欢迎您给我投稿,传播和传扬乡土文化,让一个个动人的老镇故事得到传承和记录,让老镇的故事沉淀在时代的发展中,让老镇的魅力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间。来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1466670@qq.com或者下面的微信。谢谢您!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欢迎点击本文最末右下角留言评论

施勋|崇明岛牛棚镇的牛

赶快来分享关注

如作者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

微信号:anxin20141124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