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人文燕赵 | 红色冉庄地道之乡

2019-08-28 07:48:03旅游攻略
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已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旧馆1.唐槐明井风俗画冉庄是千年古村,村里老人说:冉庄唐代植槐于街,宋朝一度繁荣,有唐村宋镇之说。

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出差到外地,我介绍自己:“我是清苑人。”对方一脸茫然。我赶紧补充,“冉庄,地道战,知道吧?就在清苑。”“哦!”对方这才恍然大悟。

冉庄名声在外。在省内,更是少有人不知道冉庄。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已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旧馆

1.唐槐明井风俗画

冉庄是千年古村,村里老人说:冉庄唐代植槐于街,宋朝一度繁荣,有唐村宋镇之说。

人文燕赵 | 红色冉庄地道之乡

走进冉庄,远远就看见那两棵虽已干枯却依然挺拔的老槐树,枝头高悬一口饱经风霜的硕大古钟,似在无言地诉说着往日的传奇。这正是《地道战》中的老槐树。

冉庄悬挂古钟的千年古槐

1965年拍电影时,它们还有暮年的树叶,拍完后,好像完成了最后使命,枝脱叶落,只留下干枯的树干。20世纪70年代末,西侧古槐被狂风拦腰刮倒,人们细数年轮,密密匝匝,确超千年。

十字街的西南角,有一眼砖砌水井。村民们说,这是当年与地道相通的十三眼水井之一,作为地道内排水、取水之用。电影中,日伪军抽水灌地道的镜头即拍摄于此。据说它还是一眼明朝的古井,相传明崇祯年间,冉庄以南大李各庄的官员陈灿回乡省亲时,曾筑此井以供炊饮。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近20万平方米,四条街道的两侧有631间房屋,仍保留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风貌。站在十字街口,放眼四望,犹如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人文燕赵 | 红色冉庄地道之乡

冉庄老民兵李恒彪讲述地道战的故事

村街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民居,房屋低矮,墙跟脚上用作防水防碱的芦苇显然有些年头……古朴的村道、斑驳的磨坊、风化的石碾、墙角依稀可辨的枪眼,依然保持着旧日模样,甚至街道两旁墙上还写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反蚕食、反扫荡、反封锁”的繁体标语。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仿佛在这里已凝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在冉庄,纵横交错的地道网与街道和路口的高房、地堡、庙宇、碾子、柜台、烧饼炉等战斗工事,形成一张立体交叉的火力网,构成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走进冉庄,仿佛走进一座偌大的历史博物馆,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每一段残壁,每一处旧垒,每一个枪眼,每一方暗堡,甚至是一根草一棵树,都是历史的见证、无字的丰碑,都在无言地歌唱。

冉庄街景

人文燕赵 | 红色冉庄地道之乡

2.神出鬼没地道战

新建的地道战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挖地道用的镐、铁锨;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子弹及工具;烈士遗物、资料、照片、奖旗等数百件文物。置身其中,仿佛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地道顶距地面2米左右,内部一般宽0.7米至0.8米,高1米至1.5米。走在地道内,上面安着电灯,我们还像走进了迷宫。在幽暗的地道中,一条道眼看走到头了,忽又出现幽深的洞口,走着走着却冷不丁踩到陷阱边缘,吓出一身冷汗。地道内还有翻板、卡口等。最令人心生敬意的还是地下兵工厂,虽然设备简陋,制造出的土武器可不少,有地雷、手榴弹、子弹、土炮弹,还有铁筒机关枪、榆木炮等。听说爆破组长梁连恒身手不凡,凡是敌人可走之路、可站之处、可攀之房、可隐蔽之所、可进之院、可取之物,遍设地雷,有明有暗,虚实结合,真假难辨,令敌人防不胜防。

地道内

其实,冉庄地道是被逼修建的。冀中平原坦荡如砥,日寇来骚扰,人们无处躲藏,只能钻青纱帐。秋收后,只好在偏僻、低洼的野外藏身,但容易暴露。1938年,村党支部领导群众开始挖地洞,俗称“蛤蟆蹲”。但被敌人发现没法跑掉,血的教训逼着人们把它改成双洞口、多洞口,万一被堵住可以转移。但这些地洞只能防御。县武委会搬到冉庄后,决心用地道打击敌人。数九寒天,冻土层七八寸厚,一镐下去只能凿下一小块土疙瘩,但群众热情高涨,创造出“沿地道走向,多口出土”的方法,开挖速度加快。经过昼夜奋战,4条主干线、24条支线很快挖好。之后随战随挖,最后形成了洞洞相连、户户相接、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长达32华里的战斗型地道体系。

冉庄地道口设计非常巧妙,隐蔽得天衣无缝,不仅当年的敌人难以发现,后来的参观者也摸不着头脑。那年3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来参观,民兵以实战演习的方式迎接。进村后民兵瞬间踪迹皆无,外宾被搞得晕头转向。来到十字街,转眼间民兵又从四面八方聚来,似神兵天降,外宾无不挑起大拇指:“冉庄人民真是了不起!”

墙体标语

3.可歌可泣英雄谱

人文燕赵 | 红色冉庄地道之乡

冉庄人民凭借地道保卫家乡、歼灭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在鬼子、伪军中,流传着“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说法。

碾子工事

敲钟是最危险的。当年经常敲钟的是老支书高振福和村长王玉龙,他们是电影《地道战》中高老忠的原型。二人虽历尽危险,但没有死。为增强艺术感染力,电影虚构了高老忠被杀害的情节。编导征求意见,他们笑着说:“为了电影,咱们就死一回吧!”

老槐树北行不远路东是老纪念馆,它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李连瑞就出生在这个富裕之家。卢沟桥事变后,李连瑞历任村“青救会”主任、区委宣传委员。1942年冬天,他只身趁夜色到东孙庄宣传抗日,被日伪军包围。李连瑞身中数枪,血染布衣,弹尽越墙突围时被捕,牺牲时年仅21岁。

张森林是冉庄村第一名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3年3月5日夜,张森林等人在耿庄开会,凌晨被敌人包围,子弹用尽,脚部负伤被俘。他带伤奔走,血染荒郊,誓死不坐敌人的汽车。张森林受尽酷刑被活埋,牺牲时年仅34岁。

在纪念馆里,陈列着张森林的两篇诗稿,一篇是《从戎赋》,另一篇是《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睹诗思人,烈士豪情宛在,铮铮誓言似在天宇间回荡。

现在,冉庄烈士陵园安葬着30多位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华儿女,每一座墓中都有一个不屈的灵魂,一颗赤诚的心,一副铮铮铁骨,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史新会/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9年8月16日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