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没有国庆假期,魏晋时期的人们怎样旅游?

2020-11-14 22:43:37旅游攻略
这几天恰逢祖国母亲七十周年生日,有不少朋友借着假期,去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大好秋色,去旅游休闲,放松身心了吧!旅游是一种获得精神愉悦的重要休闲方式,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是通过前往异地寻求美感享受来获得的一种精神活动。

这几天恰逢祖国母亲七十周年生日,有不少朋友借着假期,去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大好秋色,去旅游休闲,放松身心了吧!

旅游是一种获得精神愉悦的重要休闲方式,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是通过前往异地寻求美感享受来获得的一种精神活动。

旅游中的现代人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旅游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就有大禹游历祖国山河,研究治水方略的传说。殷周之际的商旅是最早的一群行走天下之人,但严格来说,他们只是一群旅行者,而不是旅游者。在他们行走天下的同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商品交换或者劳作,而不是对山水风光进行观赏,也不是为了愉悦身心。所以他们并不能算是旅游者,而是为了生存风尘仆仆的过客。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出现了许多游说列国的辩士和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贤士,他们奔走列国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为了浏览大好河山,他们的旅行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出巡的秦始皇

没有国庆假期,魏晋时期的人们怎样旅游?

最早以欣赏风光为目的的旅游出现在先秦时期。秦始皇就是一个旅游发烧友,他在全国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驰道,主要目的就是方便自己出巡。李斯在《上秦二世书》中总结秦始皇的功绩时也说过:“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这表明秦始皇的出巡已接近后世以游览、观光为目的的旅游。而汉武帝的几次泰山封禅虽然带有浓厚的政治目的,但其中观赏山河美景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汉书》中所说:“(武帝)东巡守,游观三辅离宫馆”。

此时帝王们的巡游也带动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效仿,人们对通过旅游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出现了为写《史记》游历天下的太史公,为通西域游历数国的张骞,他们通过旅行中的学术考察或者外交活动,开拓了旅行领域,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上层社会效仿的对象。

一、魏晋时期的旅游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开创期。这一时期横跨近四百年,它既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发,分裂动荡的一个漫长的黑暗年代,也是一个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相互争斗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时期。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时的士族文人被迫卷入政治斗争之中,很多人因为政治斗争而丢掉性命或者遭受迫害,少数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文人也遭受严重迫害。当时掌握政治经济大权的门阀与出身寒门的庶族士子之间的矛盾也很深,许多寒门士子处在朝不保夕的境地,死亡和苦难横亘在他们面前,他们越发感叹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的艰辛。他们对现实不满,却无法改变,只得消极避世,追求精神解放,及时行乐,寄情山水之中。

由于旅游是人们逃避世俗生活获得精神解放的一种休闲方式,所以更多的士人为了摆脱世俗世界的烦恼,释放压力,寻找情感的慰藉,把生命的价值转向追求休闲自在的生活之中。他们发现了自然之美,也发现了自己内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魏晋士人的旅游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人们旅游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和道家思想盛行,读书人在这种文化变革和转折中无所适从,表现得焦虑和苦闷,也开始在老庄思想中寻找心理的慰藉,往往会脱离以往的功利性人生追求,而变得崇尚自然,将精神世界投射到自然山水之中,从自然山水中领悟“道”的真缔。这种对“道”的追求体现在许多方面,但都有寄情自然,欣赏自然之美的特征。这是魏晋时期自然山水意识的觉醒,也是士人们心灵与自然的碰撞迸发出的火花。

没有国庆假期,魏晋时期的人们怎样旅游?

二、魏晋南北朝旅游的种类

在魏晋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寒族士子,都可以在山水中找到自己的“道”。在他们看来,山水有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道德观,又有“归隐山林,回归自然,独善其身”的道家道德观,还有“居静修行,无非般若”的佛家道德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也具备多样化的旅游文化特点。

1、帝王将相的旅游活动

如果在魏晋时期的帝王中寻找一位旅游发烧友,曹操必然是第一名。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虽然多数时候带有作战任务,但面对大好河山时,他的心灵深处其实是一位游者。当他面对大海的时候,他才会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才会在赤壁的战船上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叹。

东临碣石的曹操

南齐皇帝萧宝卷也是个旅游爱好者,可是他的旅游是个劳民伤财的举措。因为他每次出游,总要将沿途的百姓赶走,一路悬挂幔账,并派重兵把守,“东西南北,无处不驱人”。他每到一地,喜欢带着自己宠爱的潘贵妃,与她一起乘坐在巨大的卧舆之中,即使是风雪交加,卧舆中也温暖如春。他每次出游,总会让无数百姓家破人亡,这样的帝王旅游,不要也罢。

2、宗教人士的旅游活动

没有国庆假期,魏晋时期的人们怎样旅游?

魏晋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而在古代传播宗教,主要是以僧侣传经为主。僧侣们在传经的同时,也是一种宗教旅游活动。魏晋时期的著名高僧鸠摩罗什从西域来到长安后,依靠精湛的佛学修为,成为传播佛法的主力军。他在中国十二年,游遍中国的山水水,将西域佛教教旨与中国文化巧妙的结合起来,他游历的足迹就是佛法传播的足迹,他也是当时宗教旅游的带路人,引领了无数僧人的效仿。

鸠摩罗什传经

道教中也不乏杰出的旅行家。由于道教相信长生,相信神仙的存在,有许多道教信徒纷纷亲赴名山大川,寻找仙人。写下《抱朴子》的葛洪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旅行家。他一生游遍江南,以行医治病和搜集民间传说为已任,边旅行边修道、行医,并结合一路见闻,写出了《抱朴子》这样对道教产生深远意义的著作。他在全国许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成为众多传说的发源,不少地方还成为今天的旅游热点。

3、带有特殊使命的旅游

魏晋时期,是文化和科技取得较快发展的时期,也产生了以考察自然、摸索自然规律,更好为人类服务为目的的考察型旅游。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考察水系的郦道元

郦道元出身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热爱山水。他曾陪着北魏孝文帝出巡,发现当时很多地理记载与现实不符,于是产生了亲自考察、纠正谬误的想法。他自费亲赴全国各地,对山川河流和购物名胜进行考证,写出了《不经注》,记录了一千多条河流的源头、支流以及流经的地区,对沿崖的风土人情和地貌变迁进行了记录,是一部地理学上的伟大著作,同时又是一篇非常详尽的游记,是后来文人墨客山水游记的开篇巨著。

4、自然风光休闲游

魏晋时期的文人中,很多人为了远离政治,寻找精神支柱,抱着逃避现实,寄情山水的方式来避免灾祸。《晋书》就记载了阮籍“本有济世志,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的经历,所以阮籍才会“登临山水,经日忘归”。与他同样想法和遭遇的士人非常多,包括陶渊明、刘伶、向秀在内的一大批读书人,都想在山静谷深处寻找自然之道,在山水中领略精神与道的重合。这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

兰亭会

东晋偏安江南,江南在得到开发后,山水更加秀美,更加适合文人雅士的游览。王羲之为首的兰亭集会,可以看成一个士族中的定期旅游项目,他们选中的兰这是一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风景秀丽之处,所以在王羲之等人看来,此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及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没有国庆假期,魏晋时期的人们怎样旅游?

5、普通百姓的旅游

魏晋时期的旅游主要是发生在上层集团之中,但普通百姓也有旅游的需求。他们虽然被束缚在土地之上,没有长途游玩的经济基础,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会借着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他们虽然只能进行小范围的短途游玩,但也算是参予到自然山水之中,也算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三月三出游的女子

普通百姓最盼望的是一些特殊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王公贵族会与民同乐,一起在一些特定的场所举办一些祈福活动,这是普通百姓们的狂欢。比如据《晋书》记载,每年三月初三,“朝中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大家不分身份,一起跳舞进河水中洗涤,以求驱灾辟邪。这种盛会对老百姓来说是难得的放松机会,许多百姓家的少年“嬉游河曲,或涣纤手,或濯素足。”他们也在河边嬉戏打闹,也在河边饮下自带的酒水,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三、魏晋旅游的特点

由于魏晋社会动荡,也是各种思想的一个碰撞时期,人们的生活看不到希望,充满苦闷,所以对放松身心的旅游的需求很强,具有相对其他时代不同的特点。

1、旅游大众化。魏晋时期旅游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而是整个国家从上至下的狂欢。虽然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仍是以士族为主,但老百姓也有了自己的旅游意识和机会,参加了旅游队伍的人数不断扩大,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魏晋时代与之前时代的不同点。而且魏晋时期由于儒教衰弱,妇女地位相对有所提升,她们也得到了难得的旅游机会,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日子与男人一样进行旅游与社交,而且表现相当活跃。这些女性游客还是寺院旅游的主力,她们一般笃信宗教,经常去风景秀丽的庙宇、道观拜佛许愿,在参拜神灵的同时,也利用机会放松身心。

魏晋士人山水游

2、旅游心理不同。魏晋时期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焦虑之中,这是对当时政治黑暗、战火不断的忧虑,是对人生目标失落的忧虑,是对前途失去信心的焦虑。所以人们的心里压抑感很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很有市场,绝大多数人都有人生无常,人生短促的想法,旅游成为时人解脱烦恼、忘记忧愁的一种精神上的麻醉方式。所以在魏晋会产生大量的山水诗人,他们追求恬静的生活,追求宠辱皆忘的人生。也许他们不是每个人都热爱山水,但山水的确能成为他们摆脱压抑和宣泄情绪的对象。这是魏晋时期士人旅游的心理,与我们今天寻找精神上的审美还是有所区别的。

3、旅游的目的不同。在当时的大多数士族看来,旅游是和道家的自然之道相联系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对自然的亲近,来实现超脱的人格以及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租用行动对道家哲学、佛教哲学和玄学的最好解读。

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都提倡人可以舍弃功名利禄的诱惑,可以跳出世俗的名利圈,从而实现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而旅游是与自然最亲密的接触,是回归自然的最好方式,是寻找生命意义的理想所在。

行旅图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眼中,山水是有着灵性和气质的,是具有人类的品格的。比如山的宽阔胸怀,水的百折不回,都象征着人的一些优秀的品质。中国文化一直提倡人与自然的接触、交流和互补,在自然中领略自然之美,净化内心,陶冶情操。王献之就认为“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坏”,这种审美的心态完全是魏晋那个特殊时代才能产生的。而自然美成为人们热衷的审美对象也是古代的旅游审美观念的一个新的飞跃。

四、魏晋南北朝旅游综评

魏晋南北朝的旅游活动客观上促进了旅游名胜的形成和积累,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发展和经济活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旅游资源不断被发掘出来,而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消费也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为魏晋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期望不出门便可亲近自然,这使得魏晋的园林艺术得到了发展的契机(我在前几天的一篇文章中,专门对魏晋时期园林发展情况做过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寺院园林和山水田庄,都因为这种崇尚自然的旅游之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园林也一改秦汉时期的唯大唯高的风格,设计更加精致,更加贴近生活和自然,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类型。

追求山水之美

魏晋时期的山水诗人中,很多都是旅游的发烧友。他们在旅游中寻找美,发现美,记录美,扭转了诗坛华而不实的玄妙之风,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文学流派,也成就了旅游文学的独立。魏晋的山水诗、山水旅记、山水画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都起了先导作用。

魏晋时期的旅游注重山水的灵气和自然,也给我们今天的旅游提供了借鉴。我们应该倡导自然的旅游,尽量减少人工景点,减少人为的雕凿,着重挖掘旅游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多保护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王叔良:《旅游与中国文化》

许 明:《六朝清音》

张承宗:《魏晋旅游风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