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浙江有个丝绸古镇:去那里品尝流传了百年甚至千年的江南小吃

2020-09-02 13:37:02旅游攻略
《 夜 泊 南 浔 》文征明[明]春寒漠漠拥重裘, 灯火南浔夜泊舟。风势北来疑雨至, 波光南望接天流。清晨,阳光微露,目光在平静的鹧鸪溪上掠过,南浔的河道虽历经岁月的变迁,却还是能感受到当年“水市千家聚,商海舟结邻”的繁华景象。

《 夜 泊 南 浔 》

文征明[明]

春寒漠漠拥重裘, 灯火南浔夜泊舟。

风势北来疑雨至, 波光南望接天流。

清晨,阳光微露,目光在平静的鹧鸪溪上掠过,南浔的河道虽历经岁月的变迁,却还是能感受到当年“水市千家聚,商海舟结邻”的繁华景象。

微风吹皱了平静的水面,在阳光的折射下,仿若一条大鱼的鳞片,别有一番风味。

偶尔划过一舟小船,剪开了水面,给安静的古镇增添了些许的活力。待船过人去,便又回到平静。坐在河边沏一壶茶,配上几碟糕点,和长廊木雕一起倒印在水中,带着一天的好心情,好不悠闲舒坦。

挤过狭窄的弄堂,高高的围墙,灰暗的光线,只有抬头才能看到那一线蔚蓝的天空。

青石板被磨去了棱角,墙面被蹭去了光泽,墙边长着一些青苔,给陈旧的弄堂增添了一丝趣味,慢慢走着,脚步再轻微,也会有“咯咯”的声响,这是时间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

我的脚步在连绵的长廊下响起,百间楼沿河两岸蜿蜒而建百间,又架长板桥连接两岸,延绵400余米,高低错落,极具风情。

在这里漫步,让人徒生不知多少的遐想和赞叹。外面是艳阳高照,廊下却遮荫避日,习习凉风不断,好不惬意。

随处可见古镇民俗风情、客栈、游船、老物件、小玩意儿,在都市与历史之间穿越,好不快活。

夕阳渐渐西沉,水面暗了,只泛着一点点余辉,信步走进古镇,有三三两两闲聊的老人,有牵着小狗溜达的中年夫妇,偶尔也有挽手轻语的恋人和骑着脚踏车转悠的孩子。

绕着小镇走了一程,渐渐被夜色笼罩得深起来,路上行人变得稀少。闲来无事便决定约上女伴去不远处的酒吧坐坐,在充满着文化气息和江南韵味的古镇感受一下灯红酒绿,来一场属于南浔的不期而遇吧。等到夜深了,酒吧散场,半醉半醒间看到一群激情洋溢的年轻人游走在沧桑的青石板上,唱着郑钧的《私奔》,不禁感慨:这就是青春呐!

我坐着船在拱形的桥洞里穿过,风轻轻地吹在脸上。南浔有数不清的桥,通利桥、广惠桥、洪济桥、通津桥……流淌的河水把它们串成了一根别样的项链,这是古镇最美的首饰。触摸着桥面上斑驳的痕迹,闭上眼,当年南浔繁华的景象依稀在眼前。古桥在水中的倒影,影影绰绰。古往今来,桥上一级一级的石阶,走过了多少代人,桥面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桥洞中流淌的是似水时光。

逛得尽兴,想起还没有吃午饭,幸好南浔的小吃品种繁多,也格外美味。

但这种随处可见的“美味”实在是太大众脸了,当然要“浔”点不一样的。

走在老街上,我俨然成了一个吃货,来到一家虽不起眼,却挤满了人的面店,点了一碗老板特别推荐的双交面,肥而不腻的酥肉配上香酥鲜嫩的爆鱼,面韧、料足、汤清,且价格便宜,味道很是正宗。

吃在南浔,怎么可以错过肥而不腻,酥而不烂,色泽红润的浔蹄呢?相传浔蹄也叫刘家大蹄,原为南浔“四象”之首富刘氏所制,后来,配方才传至民间,为南浔人最喜欢的主打菜之一。

饭饱之后,再沏上一壶熏豆茶,在碗中,放一小撮茶叶,撒些点点红星似的丁香萝卜干,用敲扁的酸梅浸渍的桔子皮拌和着喷香的白芝麻,有时还要放进一颗青橄榄。现煮的水冲泡下去,淡淡的几片茶叶,碧绿饱满的熏豆,黄桔皮丝丝条条,在温热的茶水中忽沉忽浮,好不热闹。

来了湖州南浔,是不是贵客,就看主人家有没有给您上这道待客之茶。

烘熏豆的季节,总会勾起儿时欢乐的记忆。因为每到这个日子,就是孩子们欢聚团圆的大日子。那一日,大姨、小姨、舅妈们都会聚在一起,亲人围坐共话家常,集体剥毛豆。如此,主人家的厅堂中,院落里,总是传来叽叽喳喳的笑闹声。如今,在湖州的农家巷院里,依然能看到聚拢着一群群剥毛豆的人。

之后,大姨们会把剥好的毛豆放到淘箩里,到河边淘去豆子外面包裹的那层白色豆衣。洗豆去豆衣的篮子一定要是翠竹编制的,用老人的话说,那是因为青豆是尤物,透着灵气,而竹子也是蕴天地间灵气之物。以气生气,以灵养灵,汆煮过的青豆才会一直葆有其清香鲜嫩。

熏豆一般以隔年桑树制成的炭火慢慢烘熏,故而得名。烘熏豆时不能心急,要以文火慢慢熏,手切记不能闲着,需反复翻动,一直到青豆水分烘干发出“嗖嗖”声。

饭饱之后,再沏上一壶熏豆茶,在碗中,放一小撮茶叶,撒些点点红星似的丁香萝卜干,用敲扁的酸梅浸渍的桔子皮拌和着喷香的白芝麻,有时还要放进一颗青橄榄。现煮的水冲泡下去,淡淡的几片茶叶,碧绿饱满的熏豆,黄桔皮丝丝条条,在温热的茶水中忽沉忽浮,好不热闹。

这里盛产丝绸,经营丝商,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这里富可敌国,被誉为财富之镇。清末民初,特别是上海开埠后,聪慧的南浔人闯荡十里洋场,诞生了一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丝商巨富,在中国近代生丝外贸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他们就在白墙黑瓦的庭院的掩饰下建起一幢幢欧式小洋楼。罗马杆、蓝玻璃、彩色地砖。富不张扬,富在细节,富有文化,这是南浔富商很明显的特征。相传,四象产业遍布全国,高峰期南浔四象的财富总值约占晚清GDP大半。

早在南宋时期,南浔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至明代中叶,辑里湖丝声名鹊起,列为御用贡品,蜚声京都,远销海外。当时天下蚕桑之利,已“莫盛于湖”,而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 到了清代,辑里湖丝实际上成了中国优质蚕丝的代名词。据传清王朝内务府规定,凡皇帝和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必须用湖丝作为织造原料;康熙、乾隆皇帝的龙袍就是指名用湖丝织造。

这是它们成茧的模样,南浔当地的特色,是把水稻秸秆废物利用,扎做倒立的一捆,蚕宝宝会自己找地方,吐丝作茧,化而为蛹。

几个“蚕花娘娘”,围站一圈,将一条丝胎拉抻而开,这是南浔当地的传统。

每当家中有晚辈结婚,长辈会忙前忙后的做准备,为嫁人的闺女,做一床蚕丝被,当做嫁妆,本身就是件很有寓意的事情。

一床蚕丝被,用到的蚕茧以千计数,手艺,却是南浔地区的传统特色。

南浔的辑里湖丝更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缫丝的最高水平,即使是在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的近代,辑里湖丝依然为国人长脸。

古往今来,桥上一级一级的石阶,走过了多少代人,桥面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桥洞中流淌的是似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