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山窝的六朝古建龙门寺

2020-07-31 16:42:18旅游攻略
此处山峦耸峙、峭壁悬崖,谷内夹石凸起,形如龙首,故曰龙门山。山西平顺龙门寺 到了元代,寺院方圆七里山上山下地庙皆属本寺,无俗家地宅。

在平顺县城西北65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北二里许的龙门山腰。此处山峦耸峙、峭壁悬崖,谷内夹石凸起,形如龙首,故曰龙门山。寺建于此,名曰龙门寺。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法聪和尚,经五台山云游至此,顿觉此地清静幽雅,灵气飘逸,遂禀呈圣上,传旨建寺,初名“法华寺”。后唐时有50余间殿宇,宋时增至百余间。宋太祖赵匡胤敕赐寺额为“龙门山惠日院”,又名惠日院。因龙门山形如龙首,于北宋乾德年间更名为“龙门寺”,寺内僧侣已增至300多人。 山西平顺龙门寺 到了元代,寺院方圆七里山上山下地庙皆属本寺,无俗家地宅。元末遭兵燹,多数建筑废记,明清两代予以重葺和增建。

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中轴线三进院落,东西禅堂,经舍等各成一区。其中前院西配殿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开间悬山式,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犹存唐风。

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大雄宝殿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建,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顶,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斗拱与梁架结构在一起,共承屋顶负荷。

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老,色泽纯朴,为元代烧造。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金构,后殿三间,悬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为明清重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寺,为中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龙门寺龙门寺寺院座北向南,总体布局共分三条轴线,即中、东、西线。每条轴线上又分前后数进院落,沿寺院东南弯延曲折的山间石阶山道攀踏而上,可直达寺院。中线可分四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燃灯佛殿、千佛阁。

东西两侧配以碑亭、廊庑、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僧舍等建筑。其中金刚殿、碑亭、千佛阁早已残毁仅存遗址,其余殿堂保存基本完整。西线可分为五组院落。后三院均为四合院形式,多为清代的僧舍和库房等建筑。东线分为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圣僧堂、水陆殿、神堂、僧舍等附属建筑,多为明末清初所建。

寺内保存最早的木结构殿堂为中轴线西侧的观音殿(西配殿),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同光三年(925),三开间悬山顶建筑,殿内无金柱,梁枋简洁规整,柱头铺作出华拱一跳,无补间铺作,呈唐代建筑风格。

五代后唐的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现存同一时期的古建筑中也是独此一例,绝无仅有。位于中轴线中央的大雄宝殿(正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是寺内等级最高的一座单体建筑。该殿台基高峙,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

单檐九脊顶,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朴,色泽浑厚,为元代烧制。天王殿(山门)构造灵活,外形秀美和谐,各部构件比例适度,梁枋断面不尽一致,悬山式屋顶,尤其明间补间出45°斜拱,显系金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后殿为燃灯佛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梁架用原始材料稍加砍制使用,富有自然的流线形,斗拱疏朗,肥厚墩实,无补间铺作。主要构件构造纯朴,有显著的元代建筑特征。其余殿堂均为明清两代重建。

寺院各殿的塑像、壁画、典籍和供器等附属文物大多已经损毁流散,仅剩3尊后唐时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时期残存的壁画。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寺院内还保留着五代后汉隐帝乾佑三年(955)的经幢1通和北宋乾德五年(967)立的“故大师塔记”等历代碑碣20通,在寺外西沟有祖师坟茔1处,寺院东南坡有和尚坟10余座和宋明等历代墓塔4座。

寺内还保存着明成化年间铸造的大铁钟1口和历代题记。这些珍贵的附属文物已成为研究该寺创建、增建等历史沿革及规模、建制、寺院经济、佛教文化等方面的有力佐证。 龙门寺以其优越的环境风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久远的历史记载,宏阔的寺院规模和朴实的地方建筑风格,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与香客信士到此游览朝拜,更以其现存建筑年代之广,屋顶形制之多,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处而著称于世,为全国仅有,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游览价值。寺院周围的八大自然景观,仍可供人观赏游乐。

西配殿位于中线前院西侧,为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棂窗,殿内无柱,四椽栿通达内外。柱头不施普拍枋,阑额不出头,栌斗直接座于柱头之上承小栱,出斗口跳,跳头由四椽栿两端砍制而成。斗栱四铺作出单抄,无补间铺作,补间仅设隐栱。梁架简洁,四椽栿直通前后檐。殿顶举折平缓,檐头仅施圆椽,无飞椽。构造简洁,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是我国现存已知的五代时期悬山式建筑。

中殿即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的正中。创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台基高达1.40米,基前不设月台。明间设门,两次间设窗,背面仅明间设门,可前后穿通。外檐和山面共用l0柱,内檐仅设二柱。前檐四根檐柱及后檐二角柱均为抹角石柱,柱上刻有创修及施主姓名题记。柱头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为双抄偷心造。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后接乳栿。殿顶脊兽皆为黄绿琉璃瓦烧制。为成化年间制品。殿宇虽经明、清时期装饰翻修,但从其开间比例到构件的细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山门,即天王殿,位居中轴线前端。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昂为假昂,昂下刻假华头子。门内设中柱一列,但门窗均设在前后檐柱上。山门两侧的廊房,其柱额斗栱,梁枋制作手法,与山门类似,具有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

后殿,即燃灯佛殿,位于中轴线最后。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构件均为自然材料稍加砍制使用,断面极不规整,元代特征显著。

东配殿位居前院东厢,与西配殿相对而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前后插廊,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直棂窗。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1504年)。

东线建筑有水陆殿、天宫殿等;西线为两进院落,多为僧舍、库房等,大多为清代晚期或民国年间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