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大邑雾中山里雾中行,银杏撒下一片金黄,山中掩没残留的千年圣迹

2020-04-13 14:43:03旅游攻略
大邑雾中山原名大光明山,是古佛弥勒的道场。因这一带多雾常年被云雾笼罩而得名雾中山。雾中山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雾中山悠久的佛教历史,为佛教传华的川滇路线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一条上山的小石板路曲折隐没于山间,石板上布满了青苔,宽大的枯叶落在石阶上。

大邑雾中山原名大光明山,是古佛弥勒的道场。因这一带多雾常年被云雾笼罩而得名雾中山。雾中山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雾中山悠久的佛教历史,为佛教传华的川滇路线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大邑雾中山里雾中行,银杏撒下一片金黄,山中掩没残留的千年圣迹

一条上山的小石板路曲折隐没于山间,石板上布满了青苔,宽大的枯叶落在石阶上。这条小路就在公路边,石板上的青苔没有一点踩踏的痕迹,路一定荒了很久。这种路很难走,登山鞋不能和坚硬石板很好地嵌合,稍不留神就会打滑,尤其下山更易滑摔。这是一条既难上又难下的石板路,幸好规划的返程线路不走原路。

小心翼翼地登完石板路,接王寺豁然眼前。殿前有两尊石狮和两株高大的红豆杉,庙堂正门端坐古佛弥勒,庙宇上方有两个牌匾,一个金字大书:接王寺。另一个在接王寺牌匾的正上方,金光大字:大光明山。雾中山在明代鼎盛时期,方圆数十里遍布庵寺,僧众达几千人。看着大光明山四个字,总觉得相当亲切熟悉,蓦然间,金庸笔下的魔教总坛:光明顶。

接王寺后面有一条小路到开化寺。小路边有很多杂乱的石条和石板,透过附着的厚重苔藓,上面的石刻若隐若现。长满苔藓的残桥上,银杏叶四处散落,山涧乱石中,千里光绽放着黄色的小花,秋风起,勾勒出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的画面。

小路尽头有一残垣牌坊,横梁断落,仅剩四个立柱沧桑矗立。明末清初,雾中山的一百多座庵寺大都毁于兵燹,曾经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正因为如此,雾中山也被称为“佛教的圆明园”。

开化寺始建于东汉,仅比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建成晚六年。最早叫大光明山普照禅寺。直至明宣宗时,才更名为开化寺,沿用至今。以前,开化寺是雾中山众多寺庙的总持,负责管理各庵寺。

重建的开化寺门前,堆积着以前寺庙残存的千年古石,祭奠着失落的圣迹。正值银杏叶黄之时,参天的古银杏染黄四周,在殿前构出一副绝美的秋图。秋风瑟瑟,岁月轮回,伴着开化寺几多金黄几多沧桑。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害怕热门景点的拥挤,不愿刻意追寻那诱人的彩色,喜欢按照今天的这种方式,在徒步登山中,与多彩的山林或金黄的银杏在不经意中偶遇。

借得山腰农家小院歇息路餐,刚才还能看见远处山巅云卷云舒,转眼间身旁四周雾气萦绕一片白茫。开化寺到明月寺的小路多处是烂泥的坡路,长年在雾气的笼罩下估计很难有路干的时候,难怪老乡说上面的路很难走。

泥路在雾气中时隐时现,有一些路段能隐约看见斜躺的路基条石,道旁的遗迹都已掩没在灌木杂草之中或泥泞青苔之下,不仔细寻找极难发现。因为雾锁深山,小路经过的天劈石、磐陀石、明月山门石坊等都没有找到,最后只在接近明月寺的草丛边发现了毁掉的七佛楼基石。

沿基石旁的斜坡而下,低洼处有一个八角型的水池,这就是明月池,大邑古八景之一。据说,明月池通四海,池里的水始终一样多,干旱时水不亏,水涝时亦不盈溢,在月色皎洁之夜,还会反射出金色光芒, “好看雾中池畔月”说的就是雾中山明月池。然而四周的脏乱和污浊的池内,让我顿觉无味,完全没有拍照的兴致,曾经引来无数文人骚客的明月清池,居然落魄成如此田地。

雾越来越大,只得放弃登顶计划,择道返回。

明月寺向西而下的平缓处,有一简易棚,叫石佛寺。棚下一块巨石,巨石上是唐代摩崖造像,据说这块巨石是从山上飞来的,导致我总是口误说成飞佛寺。环顾四周的地势,此处附近并无高耸的山壁,对飞来的说法半信半疑。

雾气更浓,夹杂着小雨,下山的山路比明月古道更泥泞,走在泥泞小路上,登山鞋发出挤压稀泥的噗呲声,烂泥路比青苔的石板好走,一点不滑,就算不小心摔到,也只会弄一身稀泥而已,毫发无损。

走出雾中山,茫茫白雾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豁然开朗。雾中山果如其名,山中雾雨,山外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