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小营街道里的光阴与故事

2020-01-06 08:48:06旅游攻略
来源:上城发布作为千年古都,杭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建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像一座城市慢慢前行的足迹,深深地烙印着古都的记忆,延续了文脉,也见证了历史。

来源:上城发布


作为千年古都,杭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建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像一座城市慢慢前行的足迹,深深地烙印着古都的记忆,延续了文脉,也见证了历史。

上城,是杭州历史遗迹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城区,那些隐匿在街头巷陌里的“老房子”,历经岁月斑驳,留下难忘回忆,时刻准备着讲述属于它们的故事。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系列策划“老城遗韵”,带大家探访上城巷陌里的老建筑,重温历史记忆。今天我们就先来介绍一下小营街道里的历史建筑。

小营街道 来源杭州网


· 小营巷61号 ·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小营街道里的光阴与故事

说起上城区的小营街道,大家一定会想到位于小营巷56号的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而不远处的61号,倘若没有墙门外矗立的石碑,可能很少有人会驻足。但谁又能想到,这座庭院的主人几度更替,且皆声名显赫。

清朝道光年间,这里曾是杭州士绅顾鸾之的故居,旁边还有一处篁庵。庵内遍植竹子,修拔挺立。顾鸾之是个乡绅,在杭州几次赈灾行善。因为雅好林泉,就筑屋于小营巷篁庵之右,叠石疏池,栽花艺树。史料记载“中有厅事,轩敞宏丽,纵横可设百筵”。

第一次易主,这座庭院给了太平天国著名的将领——听王陈炳文。陈炳文能舞动80斤的大刀,人莫能近。1862至1864年,太平天军攻入杭州,管理杭州政务的听王陈炳文把指挥部设在这里,人称听王府。陈炳文垒土作台,设置高座,起造龙亭,使本就宽敞的宅院更显大气。


太平天国听王府旧址 来源网络


民国时期,诸暨籍富商齐克明成为了“听王府”的新主人。齐克明原本是个裁缝,有一手绝活,定制衣服不用量尺寸,靠目测就可十拿九稳。来店的基本上是达官显贵,用尺量显得不太礼貌。齐克明目测裁衣,让顾客觉得受到尊重,也显示了本事。

解放后,这个曾经占地四亩多的庭园建筑,被分割成居民住宅,有了“七十二家房客”,少了当年的气派,却多了烟火气。现在,步入听王府的前厅,在右侧墙上还挂着一组大幅照片。当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小营巷时,曾步入61号墙门,细心看了锅灶和周围的卫生情况,还和居民亲切聊天。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小营街道里的光阴与故事


太平天国听王府

毛泽东主席视察小营巷


· 马市街92号 ·

马市街南起解放路中段,北至庆春路中段,南宋时此地为马市,故名。位于马市街92号的老房子是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房子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一堵8米高的院墙上,有一幅长约20米、高约半米的壁画。画上有一穿蓝色长衫的男子屹立船头向岸上的朋友作揖,以及舞女跳舞、乐手伴奏。整个壁画轮廓可见,但历经风雨,表面已有苔藓,雕刻花边已模糊,东缺一块西缺一块。壁画虽以风化残破,但其实它正悄悄地告诉后人,这座老房子与旁边一墙之隔的听王府曾经都是太平天国在杭州的重要据点。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小营街道里的光阴与故事


听王府院墙上的壁画 来源浙江新闻


太平天国在短短的十四年中,留下不少内容丰富、笔触粗矿的壁画。壁画在当时太平天国的将领府衙建筑里,曾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装饰。太平军为何如此钟情于壁画呢?主要是他们与清军及外寇作战频繁,行踪不定,以壁画装饰府衙住宅,最为简省。“太平军在绍兴大画龙虎,门厅屋皆画龙虎,厅事两旁则画虎狗狮象”(《避寇日记》)在浙江的太平军驻地有许多这样的壁画,而现在杭州只有听王府旁的这幅壁画仅存,更显得弥足珍贵。


· 胡宅旧址 ·

胡宅是一组庞大的中式建筑群,它是民国时期杭州著名实业家胡迪生家族的聚居处。1895年前后陆续建房,最终形成坐北朝南的五进院落,十个墙门,两层楼房,数十间房,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的深宅大院。

宅院之大,东近银枪班巷,南为方谷园,西是马市街小营公园,北邻小营巷,光门牌号码就有方谷园8号,小营公园13号、14号、15号、16号……可见规模之宏大。不仅如此,胡宅的建造遵循江南传统民居的营造方式,大到院落、天井、道路等大件巨制都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小至窗户、瓦片、门槛等也精心制作,透发出能工巧匠浓郁的艺术气息。


胡宅旧址 来源网络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小营街道里的光阴与故事

胡宅旧址院落 来源网络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小营街道里的光阴与故事


胡宅所在的小营巷地块人文积淀深厚,这里有钱学森旧居、太平天国听王府、毛泽东视察小营巷纪念馆……而像胡宅这样连片成面规模的大宅,在杭州已经不多见了,胡宅这样一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典型江南民居院落,也为小营巷历史增光添彩。


· 直大方伯92号 ·

距离胡宅不远处,从直大方伯巷一路往里,浙医一院内,看到“直大方伯92号”的门牌,那便是杭州绸业会馆的旧址了,不妨停留片刻听它说说过去的事儿。


直大方伯 来源上城小营公众号


直大方伯绸业会馆正门 来源杭州文史


会馆前身是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1817),位于忠清里通圣庙侧的观成堂,是杭州最早的丝绸行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因场地局促,无法满足丝绸从业者集会、议事的需要,清末由宋锡九提议的“复创迁地改筑”方案获得众同业者的赞成。清宣统元年(1909)六月,绸业巨贾王达甫、蒋延桂等集资在保信巷内(今直大方伯)重建观成堂,于清宣统三年(1911)初开始建造新厦,历时三年,耗银币5.8万元。整个建筑占地20 亩,层楼叠起,气势巍峨。是当时杭州规模最大的同业组织会馆。

清前期杭州已有29个行业成立公所或会馆。当时,丝绸、木材、茶叶、药材、南北货业规模最大,有“五大会馆”之称。绸业会馆可谓是“五大会馆”之首,为南北丝绸业商贾商议业务、交流行情、集散丝绸、切磋技艺的所在,对发展杭州丝绸业起了一定的作用。

会馆现仅存观成堂主体建筑、后厢廊及民国三年(1914)“杭州重建观成堂记”石碑。其中,《杭州重建观成堂记》碑,是1909年会馆落成时刻的。碑文细述了明清时期杭州丝绸业的兴衰历程。历经百年,这块太湖石的光泽却丝毫没有黯淡。


杭州观成堂记碑(左)杭州绸业会馆记碑(右) 来源杭州网


老房子里有历史记忆,

老房子里也有发展变化,

他们有历经世事沧桑的神韵风采,

也有不曾停止的历史脉搏,

寻访之旅不停歇,

下期继续听老房子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