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游记:绵 山 行

2019-08-15 22:09:10旅游攻略
游记:绵山行高邑作家协会马新霞自从听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对介子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对其归隐的绵山心向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绵山的风姿。
游记:绵 山 行

高邑作家协会 马新霞

自从听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对介子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对其归隐的绵山心向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绵山的风姿。这两年接送女儿曾三过介休未上绵山,深深抱憾,这次难得的机会终于让我一饱眼福。

一入绵山,果然是满目苍翠,绿色植被铺满山涧的沟沟坎坎。

打开车窗,山风扑面,令人神清气爽,明显有别于其他景区的是盘山公路又宽又平,行驶标志、提示语和山壁上的宣传画清晰而整洁,与整座大山融为一体,有序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每个急转弯都有两面大大的凸透镜。听说这里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点遍布。二十分钟后,我们才到达第一个景点,南天门下的龙头寺。

游记:绵 山 行

我们自驾上山,把汽车放到联系好的卧龙宾馆。当我走进宾馆才恍然大悟,原来宾馆在外面看来好像是地上的一层普通的古式琉璃亭台,只有一层,到了里面才发现还有地下四层,每一层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洒向大大的院子,

各种设施非常齐备,整座宾馆都建在山坳里,结构蜿蜒盘旋堪比卧龙,和马路对过的景点朱家凹相对应,据说是朱元璋的父亲修行得道处,依形而建,陡峭直削,里面的内容我记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亲为了感激上苍的恩赐,取易经里的意思:潜龙在天、利见大人。所有建筑都低于地形,远望好似嵌在山坳里的一个个小盆景,被大山压抑着,说是卧龙,自有几分神似。

天将中午,我们三人为了下午能有足够的精力游览,爬完朱家凹之后,决定先吃饭,再小憩而后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爱人和女儿午休的当儿,悄悄蹭出宾馆,费乘免公交,匆匆赶回第一站--龙头寺,细细欣赏高大巍峨的南天门,守山的赤脸关公,然后折身向北拾级而上,每一座小院里都是游人如织,我踮着脚看李世民如何点兵打仗、排兵布阵的石碑,回味着似乎还带着战火味道的战车、大炮、弓箭,手里摸着这些机械,仿佛太宗的余温还未散尽。

后边的人涌了上来,只好腾出位置。随着人流,向前二三十米,进入东跨院,随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层小楼上鱼贯而入,黄色的琉璃飞檐气派壮观,心急的我只能跟着不急的队伍缓慢向前移动,原来这是一个大几十人的团队,导游正在墙角讲解绵山的福字由来。风一吹,墙上钉着的长长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铃铛,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煞是美妙。导游的讲解更是美哉,让我们每个人都要脚踩的福字,背靠墙上绑着红绳的福字,这叫“足踩背靠福气连绵,好运不断。这福字是绵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爱绵山的话,请带走我们绵山的一点点福气,带给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个十元。”见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离开那里。

游记:绵 山 行

回到宾馆,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谓的朝圣路线了,按宾馆老板的推荐,来到风景优美的水涛沟。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为两队,一队向西南,一队向东南靠拢。看西南方向一湾碧水,树木掩映,

我们相随前往西南,跨过圆木做成的小桥,继续向山上进发,杂木丛生,遮天蔽日,马上清凉了许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阶梯均是原生态的树干铺就,碗口粗细,

却都固定的严丝合缝,正在纳罕,“噌”的一个小东西从我脚下飞逝,我一哆嗦“你怕什么,那是松鼠。”女儿嘻嘻地笑着说,吓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惧,

游记:绵 山 行

在我惊魂未定时,它早已销声匿迹。道路越来越窄,游人越来越少,参天古木,愈发幽静,突然的一声鸟鸣更使人感觉到“鸟鸣林更幽。”我们只好折返东南,估计这里不是我们要找的水涛沟。

千寻万呼,水涛沟终于现身,果然不负众望,远望沟前苍翠如黛,游人摩肩接踵。

一条白练悬挂于两山之间,有亭翼然坐落在涧水之中,不时出现的一弯瀑布,勾的游人们驻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画中。长谷十里,涧水千回百转,

或飞流激荡,或平缓如镜。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一条瀑布,延伸出一个故事一段传说。碧溪垂钓、知章醉酒、二牛角挂、二龙戏珠、

水帘洞这些景点使人仿佛置身于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南国水乡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称“北方的九寨沟”。据说最美的水帘洞,为天下修性养气、辟谷成真第一洞。到了那里,游人已经不多了,洞口飞流如练,相传为历代高僧、高道辟关、辟谷的修炼场所。在那里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愿离去。只有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些许白领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要上山修行的缘故。

走出水涛沟,折身万寿墙前,

大小各异不同写法的寿字,挂满十米高三十米长的墙壁,拾级而上,所有的栏杆雕尽不同形状的十二生肖,每步台阶都是不同形状的乌龟,大概取自“龟虽寿”吧。台阶尽头一片空地豁然开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详,原来我们在无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介公岭便是千古先贤介子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这里集知识、景观、

碑林与一体。这里松柏居多,哀号坡、绵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烟台、足下亭、介公岭、柏树岭、介公墓等一个个景点彼此相连。每个景点都是一段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一个个凄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风范。站在 2000 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居高临下,放眼眺望,古代晋国山川尽收眼底。这里应该是绵山的精华之所在。由此产生的忠义、孝悌的故事一直影响着国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县、以节、以风俗让人铭记的历史伟人。

游记:绵 山 行

虽说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杰阁,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高达百米。被游客称赞的天下道家第一观。

虽然观内保存着我们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刚经》,怎奈吸引不了我的游览欲望,只好折身栖贤谷。

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峡谷。两边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传声,须攀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相传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封侯亭是当年文彦博宣旨诰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时所建,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很有皇家园林的气象。

亭内有宋神宗的圣旨碑刻,弥足珍贵。更能诱人的是那挂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轻人的探险欲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经不起又湿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儿和老公尽兴攀援,

望着铁链和淙淙溪流仰天长叹,嘲笑他们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张张逗笑的瞬间。

听说绵山除了水涛沟、介公岭要当属云峰寺了,它最能夺我眼球的还是在高耸入云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线,那是云峰寺山顶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经之路,

一种刺激又冒险的想法始终引诱着我,第二天早上我和爱人徒步攀岩,云峰寺正好和对面的九层宾馆平齐,虽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来到寺前小广场,行人稀少,红红的日头偷着瞧着我们,西北方向是纯石头垒成的攀山小径,陡且光滑,外侧粗大的铁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后,终于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头看云在脚下飞,西边的谷底深不可测,云雾缭绕,“之”形天梯如同画中的符号,我们同时倒吸了一口凉气,此地不可就留啊。向东移步二百来米就是著名的云峰寺,建于三国曹魏时期,坐东面西,上下两层,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气势恢宏,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

漫步其中,不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内还保存有许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半个多小时了,正要出去却与一个老主持对面,老主持六十多岁,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带笑容,无意识地我竟然双手合十也算是一声问候吧。老主持双手合十还礼,“阿弥陀佛”“请问师父山后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险?”师傅含笑告诉我比刚才的石头小径还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浇筑而成,可以并排三四个人呢。原来如此!“那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走这条小路呢?”师傅告诉我们”心中有路自然脚下有路,心里拿得稳自然脚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却记下了老师傅的话,相信女施主是一个特别的人,我笑着摇摇头,我也同样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过老师傅的话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气,想看山顶寺内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据说那些包骨真身像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颇有灵气。我谢过师傅,心中勇气倍增,拉着老公朝那个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里还是有点发虚,正好对面也有两对夫妇,我主动招呼,把刚才老主持的话又搬了回来,引诱着这四个人和我们一起找寻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许是我的语言天赋起了作用,四个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应一起攀援时,后面匆匆跑来一位小僧,说话间从我们身边把着铁索上了山顶,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后来才知这是绵山最古老的攀崖铁索栈道。

登时大家勇气倍增,绕过一段平路,来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宽宽的水泥梯凳,外面护栏,里面铁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没有危险可言,我们六个人互相打气,说着笑话“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许看后边啊。”大家互相鼓励,那位大哥笑着说“往事不堪回首啊”结果不到十分钟,不可想象的绵山山顶终于被我们踩在了脚下。

“成功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六个大人像孩子似的击掌说笑,我们终于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顶的小树,背靠结实的树干,眺望远方天空像一片湛蓝的幕布,红红的太阳向我们发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绿,一座山连着一座山,风光无限。

只有这时,思想与灵魂才得到了彻底的洗礼与净化,也理解了自净其意,守心如一的含义。

(写于2019年6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