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天桥八大怪”,老北京市井中的俗世奇人们

2019-11-13 12:48:06旅游攻略
当年,一首《北京的桥》唱出了咱大北京桥的千姿百态,时至今日回味起这首歌都还别有一番滋味。说到北京的桥,那有可能三天两夜都说不完。北京的“桥”就和北京的“门”一样,每一座都不一样,每一座都有着它独有的历史。

当年,一首《北京的桥》唱出了咱大北京桥的千姿百态,时至今日回味起这首歌都还别有一番滋味。

说到北京的桥,那有可能三天两夜都说不完。北京的“桥”就和北京的“门”一样,每一座都不一样,每一座都有着它独有的历史。

不过对于老北京人而言,有一座桥,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时常令人念念不忘、魂牵梦绕,或许您已经猜到了,这座桥就是有名的——天桥。

01

天桥的历史

天桥位于天坛的西北边,南北向跨过龙须沟。

此桥原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因为有着“通天之意”,且古代皇帝又称为天子,这天子所走的桥,故称为“天桥”。

明朝时,天桥是真的有一座以汉白玉而制成的单孔高拱桥。平时的天桥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帝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而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经岁月的改变就逐渐成了现今的龙须沟。

历史照片中的天桥

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时,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被改建成了矮矮的石桥。

“天桥八大怪”,老北京市井中的俗世奇人们

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拦着。

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也不复存在,但“天桥”作为地名却一直保留至今。

02

天桥的另一面

虽然现在天桥只是作为地名而存在,但是自元、明时代,天桥便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

到了清代纷纭杂乱的小贩、五行八作的民间艺人、鳞次栉比的小摊小店等,给天桥的热闹与繁华都增添了一笔。

正如清末民初的诗人易顺鼎写下的“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即是天桥最真实的写照。

民国时期的天桥卖艺人

除了热闹繁盛外,在旧时老北京人眼里天桥还是 “民间曲艺杂耍”的代名词。

从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相继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

别的不说,您肯定也去过天桥剧场听过德云社的相声吧?别地儿听不一定有味儿,但是去天桥指定没错。

“天桥八大怪”,老北京市井中的俗世奇人们

那时的天桥,颇有些“天津卫”的感觉,如果您看过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肯定对“天津卫”这仨字不陌生,要想在天津卫闯出一片天地,没有点真本事那可是混不下去的。

同理,天桥也是。

虽然在天桥卖艺的民间艺人不胜枚举,但是真正给老北京人留下印象、令人提起就啧啧称奇的还当属在天桥“跑码头”的“天桥八大怪”。

03

天桥八大怪,何许人也?

“天桥八大怪”其实就是当时在天桥卖艺的众多民间艺人中最突出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

他们或身怀绝技、技艺超群,或相貌奇特、言行怪异,总之都是凭借一身真本事给往来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家马海方先生笔下的天桥旧影

来天桥卖艺的民间艺人大多是社会底层文化的创造者,但他们最开始创造这种民间文化的目的不在于爱好,相反他们的出现主要是为了维持自身最低限度的温饱需要。

而那时繁荣的天桥市场,也给这些民间艺人们提供了能施展自身技艺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这里安身立命。

“天桥八大怪”,老北京市井中的俗世奇人们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民间艺人用血和汗在天桥市场闯出一片天地的同时也得到了天桥市场的回报,他们一边繁荣了天桥市场,另一边天桥市场也养活了这样几代民间艺人,为咱国家的民间艺术保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社会文化史。

04

第一代天桥八大怪

“天桥八大怪”何人是怪,说法不一,也并非只有八个数。

不过在现今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天桥八大怪”总共有三代二十四人,他们的存在从清咸丰年间一直到距今近半世纪左右。

“天桥八大怪”的卖艺形式丰富多彩,这其中涵盖了说、拉、弹、唱、武术、杂技、绘画、书法等,每一个人的艺术风格与造诣,只有雅俗之分,无高下而论,异彩纷呈,各逞英雄。

这第一代“天桥八大怪”分别是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八人,您别看他们的名字都怪模怪样的,但是这也不是胡叫的。

天桥卖艺的民间艺人

穷不怕

“穷不怕”真名叫朱绍文,是一名没有中举的秀才,他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先是在天津卖艺说相声,后在天桥撂地摆摊,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的毡子房里。

朱绍文早先是唱京剧花脸出身,因为在扮相念打上有所创新而遭受同行嫉妒,于是改行说了相声,给自己起名叫“穷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虽穷但有做人的骨气,不怕任何人和事。

“穷不怕”精通文墨,而且对汉字的音、形、义颇有研究。他表演时总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边撒边讲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来招引观众看他表演,使人在笑声中学到知识。

他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相传,对口相声、三人相声和太平歌词为他所首创,总之“穷不怕”对北方曲艺和相声的发展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醋溺膏

“天桥八大怪”,老北京市井中的俗世奇人们

“醋溺膏”是他的绰号,又名“处妙高”,其本人名姓张。是清光绪年间出现在天桥专门演唱山西民歌的民间艺人。

他以说笑话、相声为主,同时专门演唱山西的俚曲小调、山歌、码头调等。他平时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地时手拈草珠,身穿纱袍,连鬓胡子老长,蓬头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

他的拿手看家本领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口技”,其中以学鸟叫他他的绝活儿。他学的鸟叫,包括各种禽鸟鸣声,婉转悠扬,惟妙惟肖,表演时如在鸟市上一般。正应了那篇古文里所写:“京中有善口技者。”

“天桥八大怪”,老北京市井中的俗世奇人们

韩麻子

过去老北京人口头上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韩麻子叉腰——要钱。”

这句歇后语就是久逛天桥的老北京人为早年天桥八大怪之一的韩麻子而专门创作的。

韩麻子,顾名思义,他姓韩,脸上长着满脸的大麻子。人们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直呼“麻子”,韩麻子韩麻子就这样叫开来。他是老天桥早期最著名的说单口相声的民间艺人。他专以诙谐逗笑或学市面儿上各种生意小贩的卖货声融于所表演的节目中,甚有趣味。

韩麻子的嘴尖酸刻薄,村野程度极不堪入耳。再加上他的长相也甚为古怪,面紫多麻,眉目间含有若干荡意,且将发辫盘于前面额角间,手上老执着一把破扇,每次看见他两唇掀动,两只眼睛乱转时,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滑稽之感油然而生,不禁令人失笑。

盆秃子

熟知天桥的老北京人都知道天桥有盆秃子这么个人。盆秃子是该艺人的绰号,其真名实姓已无从可考。

只因他在天桥敲瓦盆兼唱小曲儿,加上他脑袋秃顶,故而大家伙儿都叫他盆秃子。盆秃子有两个明显的外貌特征,一是秃顶,只有鬓角有些头发;二是走路时一拐一拐的,就像《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一样。

盆秃子表演时会拿着一只大瓦盆,用一双筷子敲击瓦盆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不同的响声,敲出的各种声调,再加上随口编出的词曲,抓哏博人一笑。

田瘸子

田瘸子是清朝光绪年间在天桥的杂耍场上专练盘杠子的民间老艺人,其本名业已不可考,因为他在天桥卖艺几十年从未向他人透露过本人的身世名号,似有隐衷,别人也就没再过问。

田瘸子幼年极有功夫,因踢腿用力太猛才导致残废,但也有人说他当年与人争斗被对方打伤而致残,究竟孰是孰非,咱也说不清。

田瘸子每天带着一个徒弟来到天桥卖艺场地,先将杠架支好,而后让他的徒弟先表演一二招小玩艺儿,作为引场,然后他才一瘸一拐地走到场子上来。

他在杠子上腾上翻下,手脚灵活地做各种动作。如单手拿大顶、噎脖子、左右顺风旗、燕子翻身、哪吒探海,每招每式变幻无穷,不可名状。观众看后无不喝彩称赞。

丑孙子

“丑孙子”可不是骂人。

“丑孙子”姓孙,因为长得丑陋,所以得了个“丑孙子”的诨名。他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相声艺人,以扮怪相为主。“丑孙子”最拿手的节目就是大年初一演“出殡”,他一个人演出模仿整个出殡的场面,表演得惟妙惟肖。他先是在一帐子里模仿许多人的声音,比如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劝,五姨太太说,吵吵闹闹那可是乱做一团。

哭完闹完,“丑孙子”出了帐子,头戴麻冠,身披重孝,左手持哭丧棒,右手打着纸幡儿,摔着丧盆子,大声哭爸爸。哭一声,叫一声,以此逗观众捧腹大笑,以求大家扔钱给他。

若您听过相声《哭论》,是不是也觉得这场景似曾相识呢?

鼻嗡子

相传鼻嗡子是一个怪里怪气,穷相毕露的无名氏艺人。他的名字无人知晓,大伙儿都管他叫“打马口铁壶的”。有人说他原是山西某地的一名伙计,因好唱曲儿被辞才来到京城,遂在天桥自成一家。

鼻嗡子以洋铁筒塞入鼻孔中,复将破洋铁壶悬于腰间,两手拉一梆子呼胡,一边走一边拉,一边唱。每唱一句,其煞尾之音即以鼻筒代之,甚为可笑。

当他正式为观众表演时,还特意打扮一番,头上戴着花,脸上抹着粉儿。当他在鼻孔里插上两根竹管儿嗡嗡发声时,即用手拿一只小棍敲击着腰间挂的那只马口铁壶,即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同时嘴里和着竹管的曲调、铁壶的节拍唱小曲。大家看他那手脚忙活的可笑的滑稽动作也会大笑不止,给大家伙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常傻子

常傻子是老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

他表演的“砸石头”,带有江湖艺人的色彩。有人说他的“砸石头”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说他“砸石头”是为了兜售他治疗跌打损伤的药,还带有商业性质。

据说常傻子砸的石头大多是鹅卵石。表演前,先由他的弟弟常老二拿两块石头对碰数下,好让观众听到响声,然后再递给观众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这时候,常傻子便在一旁运气,把气运到手上,常傻子接过石头放在一条板凳边上,找准位置后,只听“嗨!”“嗨!”两声,手掌落下之处,石块已被砸碎。

常傻子还有个绝活儿,就是用手指将一块石头戳碎,令围观群众震撼不已。

如今“天桥八大怪”三代民间艺人也成了老北京人记忆中的历史过往,但是这段天桥历史在现今回想起来也依旧让人津津乐道。

这段历史不仅是对曾经繁华的天桥的一种记录,而且也为咱京城市井文化添上了多彩的一笔。

不知道您知不知道有关“天桥八大怪”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