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丹阳观音山与玉乳泉

2019-11-13 09:12:02旅游攻略
观音山位于丹阳城北,大运河东岸,又名惠山。此山曾是丹阳最早的一处佛教胜地,是丹阳历史上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声名远播,文化积淀深厚。西晋末年的丹阳城西,练湖的雏形“开家湖”已经形成,湖东岸,耸立着一片蜿蜒起伏的丘陵山岗。

观音山位于丹阳城北,大运河东岸,又名惠山。此山曾是丹阳最早的一处佛教胜地,是丹阳历史上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声名远播,文化积淀深厚。

丹阳观音山与玉乳泉

西晋末年的丹阳城西,练湖的雏形“开家湖”已经形成,湖东岸,耸立着一片蜿蜒起伏的丘陵山岗。几乎在同一时期,几位高僧看中了这块树木葱茏、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于是率众在山上大兴土木,建造观音院,俗称观音寺,观音山一名由此而来。

观音寺又名惠山寺,建成后,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和游客前来朝拜、游玩。到了南朝的齐、梁朝代,出生在当地的皇帝都信佛教,尤其是梁武帝,人称“菩萨皇帝”,在位期间大兴建造寺庙之风,作为他的故乡丹阳,更是不能例外,于是观音山上屋舍连云,蔚为壮观,僧房就达五千六百间,成为江南名刹,香火鼎盛之极。

唐天宝年间,邑人皇甫冉曾就读于观音院。天宝十五年(756年),皇甫冉考中状元,观音院也随之名声大震。北宋治平中,英宗皇帝赐匾额“寿圣院”。南宋隆兴年间更名为广福院。淳佑七年(1247年)重建,改名广福寺。景定年间(1260—1264年),僧祖权重修。之后,又于元代至元年间和明代永乐、正德、万历年间相继修缮。广福寺旁有玉乳泉和五圣墩,山顶上建有望湖亭,登亭可以一览练湖美景。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望湖亭改名为“一碧万顷亭”,由丞相吴潜书写制匾悬挂于上。

丹阳观音山与玉乳泉

玉乳泉是观音山一大胜景,于西晋末年初建寺庙时僧人所凿,上建有亭,井水质量上乘,来广福寺的游客多用此水煎茶,赞叹“味绝佳。”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茶仙、茶圣”的陆羽,将他考察过的唐时的八个道,四十三州,四十四个县的各种水质进行了比较研评,将丹阳县观音寺的玉乳泉水,列于第十一位,排在杨(扬)州大明寺水前。而唐代的另一位品泉名家刘伯刍,却在《水品》中将玉乳泉列为“天下第四泉。”唐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书中写道:“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张又新不但记载了刘伯刍的评价,还亲自品尝了被刘伯刍评定的七种泉水,认可了刘的结论:“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张又新《煎茶水记》)。“玉乳泉”三字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画家陈尧佐手书,刻于青石井圈上。《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玉乳泉井(云阳镇北观音山•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青石井栏,八角形。高0.52米,内径0.32米。井深12.31米,用砖砌筑。井栏上有宋人陈尧佐隶书:“玉乳泉井栏”,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中载‘饮水按质分若干等,丹阳玉乳泉名列第四’。刘伯刍评为‘天下第四泉’。明代张存为‘玉乳泉’题词:‘福地发灵源,千年甃井存。渊渊凝石髓,脉脉书云根。晓汲银床滑,时尝玉乳浑。茶经因试读,名品至今尊’。”

宋乾道六年(1170年)六月十六日,陆游途经丹阳,专程来到观音山,登亭观景,品尝玉乳井水。他在《入蜀记》中写道:“十六日。早,发云阳,汲玉乳井水。井在道旁观音寺,名列水品,色类牛奶,甘冷熨齿。井额陈文忠公所作,堆玉八分也。寺前又有练光亭,下瞰练湖,亦佳境。”

清光绪《丹阳县志》记载了这样一段轶事: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通判张履信奉檄途经丹阳,因久闻丹阳玉乳泉大名,特地来到观音山广福寺,要求品尝玉乳泉泡的茶水,不料广福寺的僧人告知他:玉乳泉变为昏黑已经好久了。他不相信,亲自去验证,果然发现其泉如墨汁一样黑。于是,他大发感慨,写了一首诗,《访丹阳玉乳泉已变昏黑因赋诗》:“观音寺里泉经品,今日唯存玉乳名。定是年来无陆子,甘香收入柳枝瓶”(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第二年,张履信去四川任职,又途经丹阳观音寺,却发现玉乳泉又变为洁白味美了,问其原因,告知是因为有人将其祖母的棺柩埋于井旁,水质于是变坏。棺柩迁走后没几天,水质又恢复如初。

丹阳观音山与玉乳泉

壮观的寺庙和神奇的玉乳泉水,构成了观音山奇特的景观,令游人心向往之。这里是南来北往过客交通往来的重要落脚点,也是诗人墨客雅集之处。古寺幽深,苍松如盖;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钟声悠扬,鸟雀啁鸣。品着玉乳泉泡就的茶水,凭栏观景,谈古论今,油然而生心旷神怡、超凡脱俗之感。当然,有时有会勾起游子的伤感,于是,思乡之情,如烟往事,皆化作吟唱感叹之声。夕阳西下,牧童、樵夫横吹短笛,在暮色中缓缓而归,构成古时丹阳八景之一:惠山樵笛。明代张珍有《惠山樵笛》诗:“解烦吸玉泉,负喧倚晴树;为问惠山樵,短笛归何处?”

观音山香火鼎盛时期,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和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名人学士络绎不绝,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珍贵墨迹。北宋张耒的《观音泉》写道:“岩松偃盖不知年,寂寂秋灯宝供前。清彻一源传万古,空山长伴白衣仙。”北宋诗人梅尧臣与丹阳极有渊源,生前曾数次来到丹阳一带,并写下了许多诗歌。庆历二年春,他在丹阳游了练湖、观音山等景点,写了一首《发丹阳后寄徐元舆》,诗中写道:“禅扃竹下过,乳井松间出。烹茶觉暂醒,岸帻情弥逸。”描写了观音山上松竹林掩映下的玉乳泉景致和用玉乳泉烹茶品茗醒酒的情形。宋代著名太学生陈东在《与虞章舜卿、二表弟季明游兼胜亭有作》一诗中写道:“危亭兼雅胜,胜景足奇观。湖水涵天入,山云带雨蟠。千松偃夜月,万竹撼春寒。玉井汲甘冷,尘缘哪得干。”清代贺履谦《玉乳泉赋》更是洋洋洒洒地描写和赞颂了观音山和玉乳泉之美:“若乃云阳剧邑, 广福荣名,刹基两晋,额启承明,听澄潭之潇洒,惊巨笔之缤纷。古干槎枒而交樾,清音迅激而成文……山高高兮寒懔懔,閟有恤兮灵所寝。光团团兮驻琉璃,烟霏霏兮盖冰锦。甘如饴兮滑且柔,羹无度兮清可枕。名贤嗜兮第四品,收勿幕兮千日饮。”

时移景迁,人世沧桑。政局的动荡,迭起的战乱,使观音山几度遭劫,寺庙屡兴屡废。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寺殿毁于大火,乾隆二十六年重建。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丹阳,战火中寺庙尽毁。同治初,主持僧量清募捐重建部分寺院僧房。至抗战前夕,尚有寺舍数百间,颇具规模。抗战初期,寺舍曾一度作为国民党战后医院。1937年12月3日,日军侵占丹阳,寺舍全部被烧毁。

往事俱成陈迹。如今,观音山昔日的胜景已荡然无存,山体也在历年的取土造砖中夷为平地,只有玉乳泉,在萋萋荒草、缕缕藤蔓中度过了漫长而凄清的岁月,那井圈上陈尧佐手书的“玉乳泉”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古老的井圈,见证着观音山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