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昆明石屏会馆,闹市中的晚清遗风,一段无法复制的云南唯一

2019-11-12 10:06:05旅游攻略
昆明的翠湖边上,有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不是官邸、不是私宅、不是名人故居,而是一种独特的所在:会馆。坐落于昆明市翠湖南路中和巷二十四号的昆明石屏会馆,依山(五华山)傍水(翠湖),居高临下,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是现今昆明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外地在昆建造的会馆。

昆明的翠湖边上,有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不是官邸、不是私宅、不是名人故居,而是一种独特的所在:会馆。

坐落于昆明市翠湖南路中和巷二十四号的昆明石屏会馆,依山(五华山)傍水(翠湖),居高临下,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是现今昆明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外地在昆建造的会馆。

石屏会馆,历史、文化、艺术、美食一个都不少

如今的石屏会馆,算是昆明翠湖周边闹市中的一处不可多得的晚清遗风。

会馆坐南朝北,为一进三院、四合五天井的二层土木结构清代民居。

会馆的整体布局严谨规整,院落之间连接紧密,二层院与院之间采用“走马转角楼”的传统建筑工艺,体现了当时云南,特别是滇东南地区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水平。

会馆的装饰布置巧妙精湛,雕花的格子门,玲珑剔透的窗户,线条流畅,刀工精细,触目所及均为贴金的建筑艺术处理方法,可谓富丽堂皇。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除了有点年份、有点历史之外,只会让人看到那个年代有钱人家的奢靡,就像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暴发户一样。

但这是会馆,是当年各种风流人物经常出入的场所,自然不会简单。

会馆内,石桌、石凳、绿藤、古树,显得格外清幽,为老宅平添了几分古朴雅致的魅力。

会馆内,保存有林则徐所题的“三岛淳风”牌匾,门柱上悬挂着袁嘉谷所书的“云根文采”楹联。

会馆内,墙上的许多名人字画,则是200多年来云南省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见证,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为石屏会馆增添了几许高雅的文化气息。

石屏会馆内,触摸的都是历史和文化

石屏会馆的魅力还不仅限于此!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老宅里,居然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云南美食!

石屏豆腐,石屏八面煎鱼,汽锅鸡,凉拌木耳,乳饼,八宝饭,牛肉干巴,凉拌米线……,真的不要太石屏,真的很云南!

所以,才会有人这样说:

昆明石屏会馆,闹市中的晚清遗风,一段无法复制的云南唯一

在昆明石屏会馆吃一顿饭,吃的不是美食,而是历史、是艺术、是文化。

会馆文化与石屏会馆

石屏会馆,始终是会馆,离不开、躲不掉会馆文化。

会馆文化,是中国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是从明朝时期诞生,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的一种特有民间文化。

会馆,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多的是将同一地方、同一类人聚集在一起的纽带。

最初的会馆,被称为试馆,这里的“试”,指的就是古时候的科举考试。

每当试期来临,各地的学子都要到应试场所,他们当中,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难免会在住宿、生活起居等方面遇到困难,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学子,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希望所在。

因此,那些有能力的人,都很乐于帮助自己的同乡,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相当划算的长线情感投资。

于是,早年间先行的做官或者从商的人,就积极筹措资金,修建集中安置应试学子的场所,这就是早期的会馆。

就如同全国大考到了临近考试的日子,众多学子会从全国各地涌向京城一样,明清时期,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到来的时候,各府、州、县的应考者会集省城。

乡试因试期在秋天,又称“秋闱”,考试的场所称为“贡院”。

云南贡院(云南大学)内的起凤牌楼

云南同样也不例外。

明朝初期,云南的考生要到遥远的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到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朝廷命云南举行乡试,开始在昆明筹建贡院。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在今云南大学东陆园新建云南贡院。

云南贡院"背负城墙,面临翠湖,居高瞰下,势若踞虎",是难得的钟灵毓秀之地。

这些字眼,是不是有点眼熟?

昆明石屏会馆,闹市中的晚清遗风,一段无法复制的云南唯一

确实,前面一开始介绍石屏会馆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样说!

如今的昆明石屏会馆就与云南大学的主体建筑会泽院后、一座白墙黄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建筑——云南贡院,隔翠湖相望,一南一北。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馆的功能也不断增加,除了一开始的招待科举考生,更多其他元素也加入其中。

很多外地来此经商或者会友的人,也开始来到会馆,逐渐形成了同乡或者同行业的不同会馆分布。

人在异地,能够遇到自己的同乡或者从事相同行业的人,自然让人倍感亲切。

正因为如此,会馆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尤其是那些外来人口流动频繁之地,更是几乎囊括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会馆。

乡音与乡愁:会馆

昆明石屏会馆就是这样诞生的。

昆明,从元代以来就是云南行中书省或者布政使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明末清初,更是曾有过南明永历小朝廷“滇京”的短暂高光时刻。

这样的繁华之地,自然少不了云南各地以及周边省份的会馆,石屏会馆就是其中之一。

昆明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两百多年历史。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当时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学生倡议,石屏在昆同乡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谷捐资,由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直接组织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顾石屏在昆明读书的无住房学生和旅游、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贸集会。

在这点上,昆明石屏会馆和其他任何一座会馆没有什么两样。

细心的朋友,到了这里差不多应该看出问题了。

之前,一直都在强调:“昆明”石屏会馆,那么,是不是别的地方也有类似的“石屏会馆”?

没错!至少有“思茅”石屏会馆。

昆明石屏会馆,闹市中的晚清遗风,一段无法复制的云南唯一

如今,位于普洱市思茅区思茅镇边城东路的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和昆明石屏会馆是同一时期。

思茅石屏会馆

思茅石屏会馆在道光年间不断经过不断扩建,也形成了相当规模。2010年4月13日思茅区人民政府将石屏会馆列为思茅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茅石屏会馆是清代普洱茶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经楼、花厅内部构件完整,柱、梁均为原件,由于与普洱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看来,昆明石屏会馆,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不曾孤单过。

石屏那些年,石屏人那些人

在游览、感叹了一番昆明石屏会馆的建筑之美、历史之美后,太多的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是石屏会馆?

是啊,如今的云南石屏并不知名,老昆明城当年的会馆也不应该只有这一所,但遗留到现如今的,唯有石屏会馆。

那么,为什么会是石屏会馆?

这就不得不说一说石屏那些年,石屏人那些人了。

如今的石屏县是云南省红河州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被称为“文献名邦”、“柑桔之乡”、“杨梅之乡”、“鱼米之乡”、“豆腐之乡”、“歌舞之乡”。

貌似这些头衔和称谓,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主要还是石屏豆腐、杨梅,海菜腔、烟盒舞。

几个地方农产、几段花腔民族舞蹈,并没有什么太出彩之处啊?!不足以支撑一个曾经辉煌过的石屏啊?!

石屏豆腐皮

确实,我们太不了石屏了。真的有必要回顾一下石屏的高光时刻、尘封的往事,石屏的那些事儿,那些人。

石屏那些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郑”姓入石屏。

明朝初年,有位随入滇明军驻扎蒙自的浙江金华府浦江县人郑太武,后来在蒙自落籍。

几十年后,郑太武的儿子郑从顺从蒙自迁移到石屏,见石屏赤瑞湖南岸的普胜村依山傍水,既得湖水之利,又不会受湖水之害,且土壤肥沃,便举家定居普胜村。

不久人丁兴旺的郑从顺将普胜村改名为“郑营”。

洪武中后期,朱元璋“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于是又有数百万江南、中原的汉人迁移到云南。

这一时期,郑氏一族定居的郑营又有武姓、陈姓、李姓、张姓等江浙皖籍汉人迁入,郑营也就变成了一个多姓汉人聚居的大村落了。

于是,就有了云南第一村。

1999年,郑营村被命名为云南唯一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因而就有了“云南第一村”的美称。

郑营古村内有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的三街九巷,街道是青石路面,民房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全村有403座四合院,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28幢。

昆明石屏会馆,闹市中的晚清遗风,一段无法复制的云南唯一

郑营古村中著名的建筑陈氏宗祠、郑氏宗祠规模宏大,建筑装饰的木雕工艺精湛,雕刻、书画均展示了较高文化水平。

郑营古村内的宗祠、楼阁、学校和典型的民居建筑,集宝塔古刹的巍峨壮观,宫殿寺庙的气宇轩昂,楼阁亭台的玲珑别致,古典园林的幽静淡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特色风貌。

郑营古村被建设专家称为“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村祠堂内匾有当时滇南名人陈荣昌、吉林、安徽巡抚,华宁人朱家宝、滇都督唐继尧、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鹤亭的题词匾额和对联。

说这些,只是告诉你,当年的石屏,确切地说是郑营一个村是多有钱!多有势!

昆明石屏会馆,闹市中的晚清遗风,一段无法复制的云南唯一

要知道,当年的云南,可是的蛮夷之地,并不是什么旅游度天堂、度假假胜地。再有钱,任何时候都没有在一个连云南都觉得偏僻的小地方这么烧钱的道理。

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这些明朝初年入滇的“外省人”、外姓人,在这片土地上真的扎根了、发财了,有能力、有实力修建恢弘的家族宗祠了。

石屏郑营村

比起郑营古村这些规模宏大的私家大宅门,这些为学子、为旅人在商旅途中歇息的石屏会馆,真的不值一提!

就算是“一进三院、四合五天井”的省会昆明石屏会馆,也只不过相当于郑营第一村中一座小小的宅院而已。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说到底都还是封建社会,有钱人多,未必就有社会地位。就算是想盖这些大宅门,还是会受到很多封建礼教的限制。

所以,郑营古村能堂而皇之地盖起这些大房子,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有“名份”。这些名份就是太史第、将军第、司马第、进士第、状元第…….。

因此,石屏那些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读书人。

历史上,石屏的读书人真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呢?

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

有资料统计:

明清时期的石屏州,明清两代曾出文进士65人,明代有10人中进士,清代有53人(55人次)中进士,其中翰林15人,经济特元1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正如民谣所言:“沙至萧家海,翰林进士满街摆”。

清末停科举后,石屏仍然大兴学堂。民国间,石屏出大专院校毕业生142人。其中,留学日本的12人,留学美国的6人,留学法国的1人。

石屏的读书人,已经早就走出云南、走向世界了。

当然最辉煌的时候,是清朝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7个应试举人中有3个中进士,即:袁嘉谷、陈鹤亭、胡商弈,因同籍石屏,史称“石屏末科三进士”。

袁嘉谷,在这次癸卯科中第二甲62名进士,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好成绩了。后来,同年举行的经济特科,袁嘉谷又中第一等第1名,因而有“特科状元”的名头。

石屏袁嘉谷故居

要知道,这是云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云南独一无二的全国状元,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

清代先后开博学鸿词二次、经济特科一次,因此袁嘉谷被赞为“国朝第三人”、民间称袁嘉谷为“独一无二的状元”,比历朝历代三年出一个的状元,稀罕多了去。

消息传来,四方轰动,在昆明的金汁河边,欣喜若狂的云南人建了一座“聚奎楼”,由当时的云南总督魏午庄手书“大魁天下”一匾高悬楼上,老百姓则叫它“状元楼”。

据说,袁嘉谷回云南登状元楼时,时值电影兴起,还拍了一个纪录片为存念。很长时间内,袁状元可谓是引领云南社会风尚的第一人。

就是这样一个在云南、在昆明如日中天的袁嘉谷,直接组织了昆明石屏会馆的重建,爆棚的影响力之下,相信会馆的重建会是顺风顺水。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当年就寸土寸金的昆明翠湖边上,在曾经的平西王府不远处,重建如此规模的石屏会馆。

昆明石屏会馆

袁嘉谷是昆明石屏会馆的缔造者,更是保护神。

很大程度上,石屏会馆能历经浩劫和时代变迁保留至今,袁状元的名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哪怕是在破四旧、读书无用论盛行的荒唐年代,一群懵懂的破坏者,面对这一“四旧”,嘴上嚷嚷,其实心里又是何等的羡慕嫉妒恨啊!

所以,昆明石屏会馆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传说,唯有这样,才成了昆明的唯一。

穿越完历史,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回到晚清遗风的昆明石屏会馆中。

如今,在昆明的石屏会馆中,还能见到当年袁嘉谷中状元的试卷。

当年,袁嘉谷将自己平生所学、平日思考的结论,铺陈为文,写了一篇《防民犹防川论》。全文5千余字,见解精辟,文理流畅,单是一手王欧合流的好字,就深得考官赏识,名列一等一名也是实至名归。

袁嘉谷和他的状元卷

袁嘉谷先生亲笔手书题写的“石屏会馆”四个石刻大字、袁嘉谷所书的“云根文采”楹联,都向游人诉说着石屏、诉说着昆明、诉说着云南那悠悠的明清往事。

往事悠悠

#壮丽祖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