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湖湘宗教」之道教

2019-09-08 10:30:02旅游攻略
「湖湘宗教」之道教

道教在湖南的传播和发展与湖南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湖南山水奇秀,鬼神崇拜与祭祀活动历史悠久。道教将风光秀美的名山视为潜心静气的修炼之所,崇尚水为阴柔之物,并附会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人间仙境。湖南的山水吸引了道士迁来修身养性。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又为古代炼丹术发展提供了条件。

道教在湖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湖湘宗教」之道教

第一阶段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湖南兴起。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人口流动很大,此时道教形成并向全国传播。湖南紧邻道教发源地之一巴蜀,所以很快接触到道教人物,道教思想在湖南开始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形成了道教团体和流派。

南岳衡山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东汉末,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到过南岳,谒青玉坛、光天坛,礼拜祝融祠。他是否在这里传道,史书上没有记载。近代女道士魏华存却在湖湘道教史甚至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华存(251-334)是任城人,晋司徒魏舒之女。魏舒信仰神仙,尊崇老庄,淡泊名利富贵,虽位至三公之一的司徒,分管教化,却常将自己的俸禄“赐散九族、家无余财”,并多次提出辞官。故其女自幼好道,熟读老庄之书,笃意求神仙之术,并习吐纳,养生守静。她本发誓不嫁,24岁在父母的逼迫下嫁给南阳人刘文,生二子,但仍每日念经修道,市场“闲斋别寝,入室百日不出”。

传说精诚所至,感动神仙,授给她《上太宝文》《八素隐书》和《黄庭经》。刘文去世后,中原大乱,她与侍女麻古南下到衡山天柱峰,潜心修道16年,传播上清经箓,开创道教上清派,并开创了女子修道的先例,也是道教作为宗派在湖湘最早的传播者,被称为南岳夫人,人称魏夫人。她所撰是道修炼内丹的重要经典,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据说她80岁时“发不白,齿不落,耳聪明目“四体充盈”,颜如少女。

「湖湘宗教」之道教

她83岁羽化升天,被天帝封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其侍女麻古、弟子女夷也先后成仙。唐初,在她修道处建紫虚阁,宋徽宗改名黄庭观,沿袭至今。观外有一块巨石,是魏夫人拜天和飞升处,所以又叫飞仙坛。魏晋南北朝时,先后还有9位道士在南岳修行传道,晋代建“九仙观”于紫盖峰下、水帘洞上,是古代南岳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道观。这一时期,修建的道观还有南岳阳平观、南岳观、玄都观、洞灵宫、招仙观,以及桃源桃川宫、茶陵青霞观等。

第二阶段

隋唐,是湖湘道教的鼎盛时期。唐朝皇帝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定道教位“本朝家教”,命各地大修道观。唐太宗李世民为南岳观重书观额,昭天师张惠明度道士19人清修。高宗李治派道士叶法善到南岳,封地40里作观的生长之地,禁樵采,断田猎。

「湖湘宗教」之道教

唐初,在南岳山下建司天霍王庙。后来,唐玄宗采纳道士司承桢的建议,改霍王为真君,改霍王庙为南岳真君祠,后又封南岳真君为司天王。但南岳大庙并不完全归属于道教,而是圣地殿剧中,东回廊外是八座道观,西回廊外是八个佛寺。说明自唐代以后,道教与佛教在南岳衡山地位平等,共存共荣。

受唐玄宗和武则天宠信的司马承桢后来到南岳,结白云庵于九真观北修炼,被封为“正一先生”。他主张“收心”“守静”,其“主静去欲”说对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主静说”的 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四大高士的何应虚、邓中虚、张太虚、田虚应也来此修道,并与司马承桢结为师友。田虚应有弟子900余人。

中书侍郎李泌尚道学神仙,常以道士身份参与政治活动,曾长期在南岳修行。到五代时,著名道教学者谭峭居南岳洞天观,著有《化书》6卷,认为世界起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生成万物,后复归于“虚”。

他指出,劳苦民众的成果被王卿吏贾侵夺,提出“均其食”,幻想“无亲无蔬”“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此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随着道教的广泛传播,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各地增建不少新的道观,如善化上清宫,湘阴白鹤观、黄华观、浏阳升仙观,宁远无为观、黄庭观、九嶷观、巴陵玉华观、天庆观,武陵天庆观、龙兴观等。当时,大部分县都有道观。

第三阶段

宋元明,是湖湘道教发展和分为两大教派时期。唐至宋代,由五斗米道演变的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为正一道。宋孝宗乾道三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全真庵聚徒讲道,创立全镇道。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道士不出家,可以结婚,俗称“火居道士”“师公”,大多分散在农村,以从事超度亡灵之类的斋蘸宗教活动为主;全真派道士出家,重在清修,以从事神仙养生修炼功法为主,大都聚居在宫观里。宋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发展出现新的高峰。宋代湖南著名的道士很多,其中南宋道士陈田夫在南岳紫盖峰下老圃庵修行30余年,并在南岳七十二峰寻幽探胜,写成《南岳总胜集》3卷,为现存较早和较完备地记述南岳的著作。

「湖湘宗教」之道教

茶陵人胡元雅为本县青霞观主,据说他死后宋真宗梦见他来谒见,于是派人寻访,并下诏在炎帝庙前立一“感应真观”,南宋理宗时封为“显佑真人”。更有一位传奇色彩的人物——永州人何仙姑,据说幼年梦见仙人给她吃了云母粉,有吃仙桃,不知饥饿,成半仙之体,遵照仙人的指点在红玉洞中修炼,能知人的祸福,并降服山沟里的鲤鱼精,收为坐骑,后来成仙升天,被奉为“八仙”之一。

何仙姑的神话在湖南流传很广。元初都梁人李道纯是江南全镇道的代表人物,顺应北宋以来儒、释、道合一的趋势,提出三教合一的内丹修炼学说,将周敦颐吸收道教丹法而提出的宇宙生成论重新用于内丹理论,吸收儒家的“中和”思想,将其改造为内炼的核心要诀,吸收佛教禅宗的棒喝、圆相、参究等手段以求明心见性。李道纯撰写的《三天易髓》《全真集玄密要》《道德会元》等,在中国道教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明初,朱元璋不崇尚道教,而是有限制地利用和控制。但明世宗为求长生,醉心道教,重用道士,使道教又风靡一时。南方传布的武当道影响湖南,其开山祖师张三丰也到湖南,在衡阳东北九仙观修炼。长沙云麓宫、南岳南天门等都崇奉真武大帝为主神。但总的说来,湖南的道教渐趋衰落,各地新建的道观也较少。

第四阶段

清代至近现代,湖南道教从衰落走上复兴。

清代,道教在民间信奉者虽然不少,但清政府加以贬抑,乾隆时,宣布黄教为国教,禁止正一真人传道,将“天师”由正一品降为正五品,并免其朝觐。从近代道国民期间,湖南不少道观屋漏墙倾,道徒寥寥,道教名胜也随之湮灭。抗日战争时期,南岳道士刘光斗等,在周恩来、叶剑英等共产党人的支持下,与佛教界人士共同组成“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活动得到恢复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些重点宫观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湖南道教协会于1985年成立后,与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一道成立湖南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挖掘、继承和发扬道教优秀文化传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在道教的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各占1/6。有关道士炼丹、修真、传道、采药的遗址和神话故事及名胜,遍布全省各地。这些都为旅游休闲提供了景色秀美、文化内涵丰富的胜地。而道教的理论著作和医疗、养生、武术等方面知识,也成为后人参考的只是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