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上海交通大学“老中青”三代的洱海情缘

2019-09-04 08:18:02旅游攻略
上海交通大学“老中青”三代的洱海情缘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洱海采样。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大理8月26日电 题:上海交通大学“老中青”三代的洱海情缘

作者 杜潇潇

“我快70岁了,不能做一线工作了,但仍然重视研究院的工作,我们会继续协助大理人民把洱海这颗高原明珠守护好。”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河湖环境技术中心主任孔海南在洱海畔如是说。

上海交通大学“老中青”三代的洱海情缘

1996年受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孔海南第一次来洱海考察,从此与洱海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长期污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洱海两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湖水的透明度骤降,水质也曾一度下降到IV类。

曾经风光旖旎的洱海不再清澈,洱海的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3年,孔海南教授将土壤净化槽技术带到洱海边,由此迈出了自己在大理治污的第一步,他带领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团队,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在洱海治理一线。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工作人员进行水质测试。 杜潇潇 摄

2014年,孔海南经历了两次心脏手术,不能再长驻洱海了。当孔海南谈起自己的接班人时,他说,“要找到愿意自我牺牲的带头人。”

上海交通大学“老中青”三代的洱海情缘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王欣泽便是孔海南口中的“带头人”。2007年,王欣泽随孔海南来到大理投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洱海项目研究工作。此后十余年,以王欣泽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所承担的洱海项目聚焦流域管理、政策研究、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先后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深度处理、入湖河流的水质改善、山地城市的雨水综合利用以及湖湾的水质改善等方面进行研究,共形成60余项专利技术,他提出的关于洱海保护的建议与措施很多已被采纳应用,为洱海保护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支撑。

2014年,云南省政府、大理州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共建的基础和契机正是此前王欣泽及其团队在洱海保护治理研究方面与大理州进行的合作。建院至今,王欣泽相继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并负责高原湖泊保护研究中心的工作,他带领年轻的团队接过孔海南手中的接力棒,这支队伍依然坚持长期在洱海第一线开展工作。

图为洱海风光。 杜潇潇 摄

每年都要在大理300多天的王欣泽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另一个家,他开玩笑说,“从大理飞回上海需要的时间比我在上海一周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短很多。”

上海交通大学“老中青”三代的洱海情缘

王欣泽在洱海保护研究的实践中磨砺自己、培养新人,依托洱海水专项,培养了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对于年轻人的培养,王欣泽很有一套,他对学生说,“我什么时候觉得离不开你,你就成功了。”

仝欣楠是王欣泽“离不开”的人之一。2011年,仝欣楠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7月份还没开学,她便被王欣泽带到大理。硕士和博士阶段,她陆续完成了人工湿地脱氮、抗生素对人工湿地脱氮的影响等课题。

“有次外出工作,我看到一位学姐在实验室做的研究被应用了洱海治理中,这件事对我触动很深。”仝欣楠说,在这里,只要是有价值、有作用的研究,都会很快被应用,能获得很大成就感。

今年1月至6月,洱海全湖水质有5个月达到Ⅱ类,与2018年持平,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2017年和2018年,大理州政府授予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保护治理先进集体”称号,王欣泽获“2019年大理最美环保人”称号。

在大理,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和大理人民一起努力,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佳话流传下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