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富阳,桐庐,富春江印象

2020-01-30 12:24:04旅游攻略
富阳 桐庐 富春江印象 这是今年第三次自己驾车从济南来富阳了。早该写几行文字留作纪念,然而却迟迟没能动手,这并非全是因为自己疏懒——还因为,一提到富春江总会想起南朝吴均笔下的《与朱元思书》里面诗意般的描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富阳 桐庐 富春江印象

这是今年第三次自己驾车从济南来富阳了。早该写几行文字留作纪念,然而却迟迟没能动手,这并非全是因为自己疏懒——还因为,一提到富春江总会想起南朝吴均笔下的《与朱元思书》里面诗意般的描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也总会里联想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不朽名画《富春山居图》。

富阳,桐庐,富春江印象

六月份第一次来到富阳时,便惊诧于这些如画的山水。青山叠翠,碧水如带。这些大大小小、植被繁茂的山峰充满着灵性,似乎每一座都排列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那么耐看、让人无可挑剔!似乎很难再让人用确切的语言来描述,任何优美的词汇也显得有些多余。相比之下,家乡那些长满松柏的美丽小山似乎就显得没有这么有生机、有灵性。

至于对富春江的印象,最初只是在开车路过的大桥上眺望一下,没有机会能停下来仔细欣赏。只希望安顿下来之后,到江边去散步赏景,晚上特意住进了江边酒店。谁知来到江边散步时才发现——江边全部竖起了长长的围挡,标志牌上写着:“正在施工。”

连江水的味道都能闻到了,却不能一睹江景,这未免让人有些遗憾!

富阳,桐庐,富春江印象

次日晨在江边一个小店吃早餐,这个小店里的免费咸菜非常好吃,品种也多。味道不似北方的那么咸香,而是有点淡淡的甜味,吃到嘴里有些脆爽,随即夸奖老板娘做的咸菜好吃。老板娘却有些挪喻地说:“前些日子,有个北方来的客人,只喝了一碗白粥,却吃了半碗咸菜。”听罢此言,我干脆买了他一盒梅干菜咸菜,准备带回家去吃。

“这是用菜籽油烧好后,又用猪油加工的,不赚钱的。带回去蒸透后再吃,味道会更好一些!”

七月份第二次来富阳,办完事情立即赶往桐庐住下。想沿途看一下“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沿江景色。桐庐的新城区修得很漂亮、很有气势,连道路中间的绿化带都是宽宽的,大手笔!但我心里却仍然想看一下老城。

富阳,桐庐,富春江印象

住在老城里,早上出来看到的是一段江岔子,视野不够开阔,雨后的江水也显得有些浑浊。老城区的古建筑剩下的不多了,只在一段小街上,看到了少量曾经作为店铺的老房子。看样子,留给它们的时日也不多了。

在另一条弯弯曲曲的街上,听到一位老人讲;“当年,黄公望就在这条街上多次来往过。”听罢此言,立即对它肃然起敬。

十月二日,我们一天驱车近一千公里,第三次来到富阳,还是住在上次那家酒店里。第二天天不亮就出来看富春江景色。晨曦中,腥湿的水汽扑面而来。重载的货轮、小渔船来回穿梭,还有泅渡爱好者在勇敢前进-------

上次的围挡已经部分拆除,展现出许多刚刚缮修、改造的新设施。江边的广场上,有铜板高浮雕清代县志上的疆域图,有大事记,有历史文化名人等。在一尊铜像旁稍作停留时,一位热心的老人立即对我介绍:“这里是郁达夫的故居,郁达夫可曾听说过?”

“是原汁原味的老房子吗?”我赶紧请教。

“老房子早不在了,这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郁达夫故居的近旁还有几处刻石,上面是“郁达夫小说奖”的几届获奖者名单。

富阳,桐庐,富春江印象

再往前行,江边有一处颇有气势的古建筑——董公祠。我向晨练的老者请教“董公”是何人时,他的回答带着浓重的方言,让我听不懂。近旁一位正在压腿的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很热心地说: “董公是董诰,董氏父子很有名的。再往前,那边还有严子陵的钓台。”

“严子陵?”

严子陵可是东汉有名的高士,曾隐于富春江,终老于林泉之间。不曾想,这里就是他隐居垂钓之处。记得北宋名臣范仲淹曾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老妇人操着带有浓重方言的普通话,依然热情地为我介绍附近的人文景观,随手指着旁边的一块石刻说:“这是唐云先生骨灰撒入富春江的纪念石。”

唐先生曾是中国美协的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擅国画、精鉴定,晚年热心于慈善事业。富春江的山水滋养了他的艺术,他遗嘱又把骨灰散入江中,这份因缘,令人唏嘘-------

低头下望,富春江边几位用木棒槌捶打、浣洗衣物的妇女与叫卖刚刚捕捞上来小鱼的渔民,也让我想起了童年时的故乡。

渐亮的晨光中,江边开茶舍的老翁已经冲泡上一大杯茶水,与几位相熟的老人悠闲地聊开了家常。向他请教本地的茶叶品种时,同样也是极热情的为我介绍了一番。

逛罢江边,来到早餐店,想品尝一下富阳的美食,各种各样的小吃都点了些 。邻座一位怀孕的青年女子,望着我们面前满桌子食物略带疑惑地问:“你们是哪里人?”

我告诉她:“山东人。”

“你们那里很穷吗?”

“不穷啊!很好的。”

“那,你们怎么点了这么多食物?”

我这才明白了她的猜疑,笑着说:“只是每样都想尝一尝,饭量吗?也比你们大些。”

(回来查资料得知:董公祠是嘉庆年间为表彰董邦达、董诰父子政绩而建。他们父子二人皆身居要职、政绩显赫,且又人品高洁、两袖清风,父子都精于书画。董诰去世后,嘉庆帝亲临祭奠,赐建董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