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寺庙之旅丨云黄山与云黄寺

2019-08-31 06:36:03旅游攻略
寺庙之旅丨云黄山与云黄寺

春平散文丨寺庙之旅:云黄山与云黄寺

从前有座山,就是云黄山;山上有座庙,就是七佛阁。七佛阁从历史的云烟中走来,象云黄山上的黄云,飘渺在这座秀丽神秘的松山上一样,扑朔迷离。藏在七佛峰下的七佛阁,掩映在竹篱丛中和满山的松树林中。

黄云至今已不复见,七佛阁却因着傅大士的声名和松山上的大士塔而愈加光明。七佛阁演化为七佛庵,七佛庵演化为云黄庵,云黄庵演化为云黄寺。

寺庙之旅丨云黄山与云黄寺

云黄寺离佛堂镇五公里,以前上山进寺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从云黄山下西南山麓的云山村从山根沿山脊登攀而上,一条是从云黄山东麓南江边沿古道蹬步拾级而上。如今西麓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修成盘山公路,汽车可直达云黄古寺前的竹林,进寺已非常方便。

前些年,为了采编《风物中国志--佛堂》一书,曾经在东麓山根美丽的画江(南江)边重走过古道一回。

这条古道以前一直是宁绍地区香客进云黄朝双林的便捷之路,也是云黄山以东本地乡民的进寺主要通道。如今,古道已杂草丛生,藤蔓随处。但那小桥,石阶,山岩还是隐约地折射出古代人们的脚步在此留下的痕迹,磨蹭得发亮的山石足以说明一切。沿古道登攀而上,一路风景无限。山下,画江曲流潆回,不远处,金光顶山脉似一尊卧佛,维妙维肖。

云黄山,确是佛界洞天,这座有着美妙风光和神秘故事的山,一直以来都是因着南梁时创建双林伽蓝的傅大士而展开的,这座充满故事和传说的有着一方人文历史的山,历久弥香,可传着众。

前些天,虽已入夏正,可梅雨绵绵,一连一个多月不见阳光。淅沥的夏雨洒落在江南大地。清晨,云黄山笼罩在白云雨雾之中,远看朦胧,近听雨声。寂静的寺院更显得宁静与庄严,这已是我不知第几次踏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了。

寺庙之旅丨云黄山与云黄寺

门楣上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云黄古寺》四字,是那么的厚重与宁静。不知何因,每次入云黄寺,这里的安宁寂静,便使我的心迅速沉静下来,似乎尘世已离我很远。这一隅静土,还真是一方福地。

云黄山,本名叫松山。据明万历《义乌县志》载:云黄山,在县南二十五里。一名松山。高一百四十丈,周三十里二百步。梁傅大士于此行道,黄云盘旋其上,状如车盖,故名。历史文献中,大多如此记载。

云黄山的得名,都和傅大士联系起来。其实,古时人们没有现在的科学认知。实际上黄云的产生是因为此山山体下有大量的砩石,学名称为莹石。在恰当的气候环境下,砩气受温度变化而蒸腾,就会上升为黄云,飘绕在山腰或山顶。如今黄云已不复见,是近代砩石开采殆尽的原因。

相传当年松山林深茂密,菸菟出没,附近村庄鸡羊时失,甚至有过几次攻击人和牛事件。傅大士时在松山行道,见猛虎常现,附近百姓也仰仗傅大士神通广大的佛法,纷纷恳求治虎。傅大士认为,老虎虽然凶猛,可它是巡山夜叉,都是通灵动物,应当诚心感化,就用斋后余饭喂虎,虎食后皆伏地而遁。此后就再也没出现过猛兽。未吃完的余饭,皆化为晶莹剔透的“饭石”,前志书还记载有“喂虎岩”,“虎饭石”。“喂虎岩”今址已无可找,而“虎饭石”却成了宝贝,为后人所开采。当年傅大士松山下以双树结庵修行弘法,也经常到松山上修身行道。

寺庙之旅丨云黄山与云黄寺

傅大士灭寂后,以部分灵骨舍利葬云黄山山顶塔,即今傅大士塔。后人为纪傅大士圣迹,遂在当年傅大士行道处建七佛阁一座。

自七佛阁建成以来,云黄山和山下的双林寺一样,历来为善男信女的膜拜追随之地。如今,山还是那座山,可阁已不是当年的阁,树也不是当年的树,人也不是当年的人。沧桑风雨一故事,源源流长的云黄山,不光砩石曾经是宝矿,佛界往事可能更动人。

元代时据史料记载,自大士归空,以迄李唐五季,四百年间,七佛阁之兴替,书阙有间,不得而详。自有宋一代以来,可追可述者始有流迹。佛教名著《指月录》25卷中记述了宋礼部侍郎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诣山礼佛,与云黄山七佛阁禅师果昌觉公同游云黄山的一段对话,很有趣。那一天,杨侍郎与觉禅师在七佛阁中用了茶。而后相携在云黄山上游景,杨侍郎见山上有很多饭石,就随身捡起一块白中透绿的饭石问觉师:既然是饭石,为什么咬不碎?果昌答曰:因为太硬。侍郎说:还是说的太繁。果昌反问:不知道杨提刑(时杨以提刑官出访,故称提刑)你怎么说?杨侍郎便说:硬。果昌接说:也是。过了一个月,杨侍郎欣然为七佛阁题额为《七佛殿》。杨侍郎题完匾额又问果昌:七佛重出世时如何?果昌:一回相见一回新。侍郎点头称是。这是见著云黄寺前身的最早著录。

禅师果昌和杨侍郎的对话可谓禅意绵绵,机锋勘验。看来杨杰侍郎在云黄山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两人默契无间,了无尘痕。相见日新,不别佛佛道齐,尽透本分消息。

明初以来,七佛殿演化为云黄庵。时有比丘尼妙珍,居于山间。她广结善缘,会同里人,共修庙宇。在岩之中架岩为宇,中设佛严,其阁扩倍数椽。并重修了傅大士行道塔。妙珍比丘尼,躬身亲行,日食一餐,树下一宿,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以成佛道。并把七佛庵更名为云黄庵。邑人王袆为其云黄庵题铭。

从此,云黄庵历久弥新,琼音与双林同震,佛号共宝林齐鸣。元代时邑人丁棣有词一首《云黄灯焰》:松山古迹,雁影凌空昭八邑。大士修焚,覆顶凝黄几片云。灵光四射,火宅已通明不夜。彩焰芒芒,一点禅灯照十方。

明邑人两淮运判陈思任有云黄山诗曰:仙宫藏寂地,晓梵出疏林。一片烟霞古,诸天花雨深。三山同佛日,双树听龙吟。安得辞缨冕,谈禅坐碧岑。而辞缨冕羡云黄以隐终者实有其人。龚廷谟,明时义乌松门人,字元之。诰封文林郎知县,博学多才,通《经》熟《典》,精天文武略,从戎多年。在福建抗倭前线,团练水师,戎马倥偬,不得闲暇,周章旁午,日弛逐于傀儡场中。一日得读《傅大士集》,即有拂心眼之尘翳,洗肺肠之垢浊之感,叹然心境洒落,真妄俱空。毅然辞去军中要职,视功名于粪土,奔云黄仙宫而来。高隐云黄庵,朝梵夕呗,暮鼓晨钟,赏夏景于莲华,泛春光于呗叶。在他任主持任上,发现了腐朽的《傅大士语录》梨木刻板,慽然悲悯。发悲心重刻是录。并考虑到梨木易朽,改用枣木以寿。多方筹措,终以印行,大士语录至今流行,多赖谟之力。龚廷谟,最后高隐以终云黄山之庵内。

寺庙之旅丨云黄山与云黄寺

时光下洩到清道光年间。有僧云统(释名悟然)者,先初在天台山结茅坐禅,后闻双林乃天台祖庭,因慕十刹声名,行脚来到云黄。时双林管理失聪,衰败气象盈门,云黄寺却依据云黄山香火长盛,佛烛长明。云统落脚云黄。

由于云统法师缘法广阔,几年之间,在义乌各处复兴古庙庵,影响广播。到咸丰五年(1855),又广募善缘,鸠工庇才,将云黄庵重建,前后两大殿整修一新。在开挖庵后的山水流溢处,竟然在石壁之后挖出古砖无数,足够前后二大殿垒砖之需。经过考证,想不到这批砖竟是宋元祐六年果昌觉禅师造塔之遗物。从元祐到咸丰六百年,冥冥之中似有因果,觉师一诺预藏其砖,实待云统一用,完成一段佛界公案,也是奇事一桩。此次云黄庵重建,实赖云统师之力。

云黄古寺故事多,边边角角一大箩。这里还有千年罗汉松随寺院兴衰而茂盛而枯衰的故事;这里有流传久远的傅大士放生剪了螺蛳屁股的旋蛳塘;这里有山中井直通杭州西湖运回木头造殿的传说;这里有丁氏先贤丁存(性初)读书处;这里有抗日时期八大队战士一人盗山顶日军机枪的故事,……

作者丨王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