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浅析茶马古道:既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国际商贸通道

2019-08-30 20:48:05旅游攻略
浅析茶马古道:既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不仅仅是运输茶叶的通道,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中国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交通道路。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茶马古道包括三条主要路线:滇藏道、陕康藏道(民间称为蹚古道,川藏线是其一部分)、陕甘道。

茶马古道的西南线,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西北线,与丝绸之路相连,延伸至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茶马古道既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茶马古道的起源及历程

茶是我国的特产,产于南方。发乎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蜀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秦汉以前,蜀地就有饮茶习俗和茶的商品生产。

中国历史上的茶马交易方式、茶叶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中亚地区输出茶叶。

中国历史上特定概念的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

西南的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当地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因而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成为主食。

但是这些食物会使人燥热,而且高脂肪食物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且当地也缺少蔬菜、水果。

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可缓解燥热。于是,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

但是,当地不产茶,只能从相邻盛产茶叶的川、滇地区购入,做为酥油茶的食材。

而同时,在川、滇及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骡马,供不应求;在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

你正好需要,我刚好有。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换即“茶马互市”应运而生。

浅析茶马古道:既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国际商贸通道

最初,当地沟通外地的道路,是由人畜在沟壑丛林中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蜿蜒曲折,从羊肠小道,逐渐被踩的越来越宽。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形成了路。

从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互补运输,形成一条交通要道,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原始的“茶马古道”。

7世纪时,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茶马古道的最初阶段,主要有南、北两条道:滇藏道和川藏道。

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的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川藏道,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进入康定后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均抵达昌都(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后再通往卫藏地区:

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南线,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今川藏公路的南线)。

除滇藏道和川藏道这两条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若干支线,例如:

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

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省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

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

北宋时,由于国防的需要,在盛产马匹的西北地区开展茶马贸易,换取战马。

于是,四川所产的大部分茶叶运往甘肃、青海,陕甘地区也就成了茶马交易的主要场所。

浅析茶马古道:既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国际商贸通道

至此,茶马古道的西南路线得到了丰富,开辟了西北路线,三条主要路线得以形成并发挥作用直至民国时期:

其一,滇藏道继续发展。

其二,川藏道扩展升级为陕康藏道。

它由陕西商人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明清时期对贩茶实行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其三,陕甘道应运而生。这是陕西商人在西北进行茶马互市的线路,从长安、汉中到甘肃、宁夏、新疆。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以这三条主道辐射发展,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其一,“以茶治边”的政策。

从唐代开始,统治者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至乾元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政府进行茶马交易的先河。

由于"茶马交易"牵涉到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的关系,而且贸易过程中必然产生差价和利润,也即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联。

因而,这就使得"茶马交易"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以茶治边”的政策应运而生。

《宋会要・食货》记载:"袒宗设互市之法,本以羁摩远人"。

通过"茶马交易",边民、朝廷均可从中获利,朝廷也可藉以安抚边民,统治边民、安定边境。可谓一举多得。

宋朝时,在盛产马匹的西北地区开展茶马贸易,换取战马。

茶叶就近取于川蜀,并在成都设置数以百计的卖“榷茶”、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置数十个"茶马司"。

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

浅析茶马古道:既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国际商贸通道

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变为茶道。

宋代后期,北方战争连绵,“关陕尽失,无法交易”,于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场所重新转移回西南地区。

元代时,废止茶马治边政策。同时,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成为官方的正式交通线路。

明代,在继续加强官方驿道建设的同时,也恢复了茶马治边政策。而且变本加厉,将其作为统治边民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实录》卷251记载:“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廷在四川设茶仓四所,

“命四川布政使移文天全六番招讨司,将岁输茶课乃输碉门茶课司,余就地悉送新仓收贮,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

天顺二年(1458年)五年,明廷规定今后乌思藏(藏语,泛指今西藏、青海、四川的藏区)地方该赏食茶,在碉门茶马司支给。

这促使乌思藏的贡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贡,而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贡。

成化二年(1470年),明廷更明确规定,乌思藏赞善、阐教、阐化、辅教四王和附近乌思藏地方的藏区贡使,均由四川路入贡。

一方面,明朝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乌思藏,从而使茶道从康区延伸至西藏。另一方面,乌思藏贡使的往来,又促进了茶道的畅通。

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清朝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为“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同时,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于是私茶商人较多,但在茶马交易中,费茶多而获马少。

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从而,从隋唐始的茶马交易“治边”制度,至清代止。

“鸦片战争”之后,英帝国主义为了侵略西藏,就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

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茶的地位,英国即可控制西藏的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国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

面临印茶销藏带来的危机,四川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斗争武器。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的重要内容。

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内战,印茶乘机大量销入藏区,西藏地方上层在英帝国主义的煽动下进攻川边地区,导致四川与西藏发生军事冲突。

结果,双方的亲密联系有所削弱,唯川茶仍畅行于川藏之间。

其二,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曾是军事要道和官道。

浅析茶马古道:既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国际商贸通道

在唐代,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主要是青藏道。青藏道也成为西藏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

随着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诏国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于是,青藏道成了军事要道。

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和亲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的。于是,青藏道也成了“官道”。

《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唐宋以来,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

浅析茶马古道:既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国际商贸通道

“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

后来,吐蕃王朝瓦解。宋代时,藏族地区处于分离状态,青藏道已失去了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茶马古道滇藏线,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唐朝时,吐蕃势力进入云南洱海地区,茶马贸易成为重要活动。

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拉近了滇藏之间的距离,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

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四川等地的茶叶传入藏区以后,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饮茶成风。

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

至明朝,朝廷规定在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朵甘思(藏族地区名)及西藏的入贡使团,而明朝使臣也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

明朝时,运往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约占四川全省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所需茶叶;其余大部分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

由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

川藏道的兴起,促使了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加深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大渡河畔的被称为西炉门户的泸定,在明末清初时只是个“西番村落”。随着外地商人云集此地经商,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转输之地。

康定在元朝时尚是一片荒凉原野,到明代才形成一个村落,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贸易中心。清朝时,番汉咸集,交相贸易,“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从此被打破,商业相当繁荣,成为西陲大都市。

茶马古道中,始于汉代的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影响最大。

茶马古道的开通,打破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封锁,为各民族提供了交往的便利。

茶、盐、布匹和日用器皿与骡马、毛皮、药材等的频繁交换,使边疆与内地建立了持久的、互利互惠的贸易往来。

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以及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其三,是国际商贸通道。

茶马古道的西北路线,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陕甘道与丝绸之路相连,中国茶叶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同时,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中国古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三大类也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特产:丝绸、瓷器、茶叶。

位于陆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泾阳,因为茶叶中转加工地的特殊优势,而制成茯砖茶,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黑金"。

茶马古道的西南路线,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川藏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

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经过中转贸易而大量行销欧亚。

这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在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为支援中华民族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是中国独特的自然饮品。它随着茶马古道,在各民族间运输流通,并远销世界多地,促进了沿途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文化的交流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人凭借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脚印,艰辛凝铸的探险之路、光辉之路,创造了人类行走文化的奇迹。

它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千年茶马古道,烙印着古人的梦想和希望,承载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豪迈情怀。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