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花瑶,雪线上的民族

2019-08-30 08:03:13旅游攻略
花瑶,雪线上的民族

花瑶,雪线上的民族

花瑶,雪线上的民族


作者:胡慧玲

虎形山,一个很象形的地名。因境内有一山形如虎踞,因而得名。虎,百兽之王,何其威武,让人恐惧。可想这山便也是威武的、险峻的,骇人的。它处在雪峰山东北,与溆浦山背比邻而居,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终年云雾袅绕。这里一日可过四季,居住着一个神秘的民族——花瑶。

花瑶每年的七月初二至初四,在虎形山的崇木凼举行一年一度的讨僚皈节。我们从怀化溆浦山背出发去隆回虎形山崇木凼参加这个盛会。

来到虎形山,首先吸引我的是崇木凼这个地名。


在虎形山的褶皱里还散布着一些星星点点的地名。在《隆回地名志》里记载了这些地名的来历。比如,白面江,村倚河边,盛长蒜茅草,六月开白花因而得名。那白花盛开的六月河畔该是怎样的诗意。比如铜钱坪,传说某年大月初一,一伙小孩在坪里拾得许多铜钱,遂名。比如飞水洞,村傍岩洞,水从高崖飞流直下,水花四溅,得名。比如茅坳,境内有九曲溪河,沟壑茅草丛生得名,又有九溪茅坳之称。比如大托,此村历来为瑶族刘姓始祖住地,村后有大岩山,当地称岩它,大托即大岩山之意,遂得名。纵观这些地名及来历,发现它们多与这里的地形地貌、神话传说有关。每一个地名宛若一处风景,给人无限遐想和一探究竟的冲动。


而“崇木凼”这个地名与众不同,它有某种暗示,似乎通过它可以发现某些事物的真相。

在崇木凼,村民千百年来一直把古树当神灵敬奉。他们把古树分为祖公树、祖婆树、树王、树丞。每年大年初一,须去古树下面烧纸、焚香、许愿,祈祷保佑家庭人丁兴旺,财源广进。他们尊崇祖先的训导,不许砍伐古树,哪怕是一段树枝;连枯死的树木都不可捡回家里。如果在树与人之间选择生死的话,他们宁愿人死不愿树亡。

这个令人震惊的民族,有一种天生的执拗与较真。他们的信仰大过天。若有人触犯,他们变得异常强大而无物可摧,他们可以对抗权力,蔑视威胁,甚至选择以死护树。他们有时候纯粹得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于固执中有一股天真的气质。


据说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有人觊觎花瑶古寨崇木凼的古树,想要砍伐运去提炼钢铁。瑶寨知道了这个消息,男女老少纷纷上山。晚上,就睡在树林中;白天,则分布在每一棵古树下,用身体团团贴着一棵棵树。

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大树为在深山打猎、露宿山中的花瑶遮风挡雨;在迁徙和战争年代,大树隐藏他们躲避敌人。因此,花瑶的祖先对古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像敬奉祖先一样敬奉古树,像祭拜神灵一样祭拜古树。对一个苦难的民族而言,困境中的一点恩惠是值得一辈子甚至世世代代铭记的。那是岁月里的温暖与慰藉。


过去,树护佑过花瑶;现在,是他们护佑它们的时候了。它们于他们,是祖先,是亲人,是恩人,是保护神,是这虎形山瑶寨的起源。无古树,无瑶寨。他们与它们彼此依靠,相互依存。

他们说:哪怕是龙王老子来砍大树,要想砍走,除非先砍掉我们的人头!这个铿锵的声音是一个民族涵养了千年的风骨,是融进骨血的信仰信念。这份深情,这份敬意,这种对恩情的呵护,古树看到了,虎形山看到了,天地日月看到了。穿越岁月,我们也看到了。


外来者惊愕了,害怕了,这一群舍命护树的人是世上最坚固的堡垒,具有最刚强的意志。他们不得不退缩,沮丧地离开。就这样,村民们用生命保住了这片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树们。它们在这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这是绿叶对根的深情,是人对树的反哺之情。

这个地方配得上“崇木”二字。


如果不是来到山背,不是来到崇木凼,我不足以去理解一个民族它曾有多艰难就有多顽强。

我是从看见那满坑满谷的梯田开始陷入思考的。我不得不用“满坑满谷”这个词。因为在此之前,我只见过满坑满谷的草,满坑满谷的花,满坑满谷的树,却从来没见过满坑满谷的田。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海边涌动的波浪起伏不定,它们从山顶一直涌向山脚,又从这座山涌向那座山。它们翻腾,扭转,波动,有韵律,如舞蹈,似藤蔓。它是大山的主角,是乐章里的主旋律,是画中的主色调,是诗里的经典,是赋里最奇崛诡异的一段,是书法里最为遒劲的一笔。


我惊叹于这鬼斧神工的美景。

这是多少代人的接力,多少代人的努力,多少代人的筚路蓝缕,才创作出这举世惊叹的艺术品。在这里,高山低头,服帖柔软;大地仁慈,低眉善眼。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大小长短宽窄不一,方圆角线姿态各异。它们以不同的形态,诠释着“惜土如金”四字。为了能多种一株水稻,多得几粒粮食,花瑶先人耗时费力筑窾护田,不放弃一个能栽种水稻的地方。

惜土如金,就是惜命如金、重生利命、驱福避祸。每一道田坎,每一层梯田是花瑶人努力生存的意志体现,是他们对生的渴望,对家的渴望,是历经世间纷争后对安定生活的强烈向往。


这风景有多美,付出就有多大,艰辛就有多重,这个民族就有多坚强、多执着。

这曾经是一群被四处驱赶的民族,他们曾经从一个山头翻越另一个山头,寻觅生存之地;却因为是异族而被当地不容,被迫从山脚迁徙到山腰,又从山腰迁徙到山顶。生容易,存艰难。我不与世争,奈何世偏难我。于是,这个曾经被歧视被四处驱赶甚至屠杀的民族,寻找最苦最偏远最人迹罕至的地方扎根。终于在这海拔13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在终年云雾袅绕的高山之巅,停顿下来。他们从零开始,赤手空拳,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与自己斗。



山有多高,地有多厚,他们经历的艰辛苦难就有多大。

我闭上眼睛,依然听得到筚路蓝缕的开拓者们在山间的呼号,看得见他们古铜色的皮肤与皮肤上晶莹的汗水在阳光中生辉,看得见他们脸上的褶皱和褶皱里的疲劳与眼神的坚毅并存。

他们终究在这远离万丈红尘、远离世间纷争的深山扎根,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层层叠叠的梯田结束了他们的漂泊生活。山里不再只有云烟,从此有了人烟,有了爱情,有了亲情,有了山歌,是人间。



“清早起来赶路来,大路赶着小路来。呜哇——

大路赶到歌师傅,小路赶到歌秀才。呜哇——

少年乖,赶到到歌师一路来。呜哇——

打起来,唱起来,唱得青山鸟雀飞起来。呜哇——

唱得青山树木颠倒长,

唱得河里石头浮起来。”


在庞大的群山中,人何其渺小?这满坑满谷的绿色未免单调了些。于是他们用绚丽的服饰装扮自己。

花瑶女子长发结辫盘于头,用丈余长的红、黄等亮色毛线编织成的结发带系扎,层层缠绕成一个大圆盘,直径宽达尺余,如一朵向日葵。帽檐系以彩色的缨须、银铃等饰品,绚丽多彩。风过处,铃铛叮当作响,缨须随风飘舞,有声有色有形,宛如风中的一首诗。



花瑶女子上着蓝色或白色圆领衣,腰间一条宽宽的彩带,护着花瑶女子婀娜的腰肢。下穿白色挑花筒裙。这筒裙大有文章。筒裙由两块对称的方形黑底白挑花布拼接,裙摆以红色布条装饰;裙两端缀以色彩绚丽的前襟,叠束于前。挑花的白色安静单纯,饰边的彩色跳跃丰富,动静相宜,冷暖相衬。这些对比鲜明的色彩搭在一起毫无违和感,反而体现出一股独特的美,使得花瑶女子绚丽得像一朵行走的花。这是花瑶女子独特的审美观,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别的民族的符号。



在这一身服饰上,白色筒裙上挑花图案是精华,它记录了花瑶的历史文化,表达着这个民族的诉求,是破译这个民族历史的密码。似乎无字的民族都用服饰上的图案来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后人他们的信仰、思想、传统、情感……



过去,在灾难面前,他们充满了恐惧。却发现深林草木、虫鱼鸟兽自有一股蓬勃的、面对灾难屹立不倒的生命力。他们想象着这万物身上定有某种特殊的神秘的力量对抗灾难。于是,他们崇拜万物,希望自己像万物一样具有强大的繁衍力和生存能力。于是灵巧的花瑶女子把虫鱼鸟兽、神话传说、英雄豪杰一针一线记录进服饰里,以获得他们的护佑。



是的,一个在绝境中求生存的民族,最珍惜生命,特别需要呵护,更明了希望的意义。

于是,在艰苦的岁月,他们穿最艳丽的衣服,唱最高亢的山歌,跳最欢快的舞蹈,喝最浓烈的米酒。劳动艰苦,那就让它变成刚柔相济的舞蹈,苦中寻乐;大山寂寞,那就让劳动的号子驱赶寂寞这头野兽,成为抒情达意的媒介;寒冬漫长,那就把时间变成筒裙上美丽的挑花,装扮岁月;日子单调乏味,那就酿最香浓最醇厚的米酒滋味生活。



世上的米酒呀万万千,

哪有瑶山呀美酒甜。

手捧竹筒壶喝一口,

留在心窝塞甜三年

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难倒这个乐观的民族。是的,被逼到绝境,被逼上山顶的民族,还有什么可惧怕的。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活着,为了那刻骨的仇恨,为了铭记自己来自何方,他们用盛大的节日来纪念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他们每年举行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讨念拜”和“讨僚皈”。这节日沿袭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讨念拜”和“讨僚皈”是瑶语音译,“讨”是汉语“走”的意思,“念”是汉语“可怜”,“拜”是祭祀,“讨念拜”的意思是走过血泪的祭祀。“僚”是“诅咒”的意思,“皈”指菩萨,“讨僚皈”意思是走过菩萨的诅咒。

“讨念拜”和“讨僚皈”是为了纪念战争和立咒。


根据文献记载,元代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于公元1351年建元“平”,1358年,改元“天启”,翌年改元“天定”,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此时陈友谅已掌管着军政大权,权欲熏心,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并暗暗将徐的心腹部将逐一杀害。“溆浦猺”中的刘姓将士,很可能就在1358年遭到杀害。瑶人将士竟然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上层人物明争暗斗、相互残杀的牺牲品。劫后余生的“溆浦猺”余部回到大托,从此将每年的七月初二至初四日作为祭日,纪念亡灵,诅咒陈友谅背叛革命、屠杀瑶人的卑劣行为。

为了告慰先烈、祭奠英灵,花瑶每个姓氏都择自己家门不幸的那天为祭奠日,为时三天。农历五月十五至十七日是奉氏的“讨念拜”;农历七月初二至初四是刘氏的“讨僚皈”。


《说文》解释说,节,就是竹约。约,缠束也。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调整和谐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史、经验的纪念、沉思。过节,在提醒族人自己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这悲伤的节日是一曲忧伤的欢歌,它饱含着神圣、庄严、虔诚和浓烈情感。他们在祭日里狂欢,在悲伤中过快乐的日子,在沉重的生活中唱高亢激昂的山歌。


我似乎从这个狂欢节里找到了破译这个民族的密码,理解了他们为何要穿艳丽的衣服,唱高亢的山歌,喝浓烈的米酒。明白了他们新奇怪诞、古老浪漫、圣洁疯狂的婚俗里的“打滔”“打泥巴”、“炒茅壳里”……他们是一个热爱快乐与自由的民族,他们努力创造快乐驱赶生命中那些无法承受的苦难,以稀释苦难的浓度,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力量和希望。

能够让苦难民族坚守家园,延续生活的,从来不是物的建筑,而是心的坚固。


这个视树胜过命,吃苦当作乐的民族是豁达的、率性的,内心是坚固的。如果没有这颗坚固的心,他们不足以抵抗漫漫长夜,不足以挨过饥饿、疲劳、痛苦甚至绝望,不足以有力量去创造去坚持去完善去守护寸土寸金的家园。

今天的崇木凼是沸腾的。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好似听到了崇木凼的呼唤,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沿着飘带一样的公路来到这里。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花瑶女子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红黄相间的圆形大帽,彩色的缨须在身后袅袅地舞动。


在人群中,我看到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微弓着腰前行。她戴头帕,穿蓝色上衣,着白色筒裙。筒裙上白色的挑花如浮雕般立体。裙子还是那样洁净,依旧新如初服。这也许是她做新娘时穿的那件筒裙。那上面的一针一线,是曾经的青春岁月,是曾经的懵懂情怀,是一封密码情书,是一种生命崇拜。这个节日给了她盛装出席的理由。即使是白发苍颜,因着这身服饰,她变得美丽、夺目。

沿路摆满了摊子,卖当地的小吃、虎久雾语茶、腊肉血丸子、挑花饰品等,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曾经封闭的瑶乡打开了他们封闭的门,揭开了蒙在他们脸上的神秘面纱。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苦难史,每一个民族都在这世间为生存而努力地斗争过,乐观积极地追寻自己的命运走向。我们都是这里面的一员。

我和许多的人——来自外地的和本地的人,一起坐在古树林里。但见古树们像我们慈祥的祖父祖母们一样,尽力伸展着枝丫,为我们遮挡立秋后的炎热阳光。对面的古树林也成为了舞台的背景,这是最美最自然最原生态的背景。姑娘和小伙子在古树林里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古树们捋着胡须微微颔首,甚是欣慰。


从“圣山祭祀”“花瑶风情”到“花瑶恋歌”“花寨喜事”,一台戏展示了花瑶民族的民俗风情、日常生活、节日婚恋。在有限的时空,我们初识从远古走来的花瑶。他们不诉悲伤,只道生之欢喜。

我望着这山里日益高大美观的房子,看着梯田边通畅的道路,人家门口繁盛的蓝色绣球花,忙碌的人们以及大家脸上的笑,我想起节目单上的一句话:石头长出的意志,清泉养出的柔情。这诗意的话语坚硬又柔软,正是对花瑶这个民族最好的注解。


就在这一天,怀化市溆浦山背到邵阳市隆回虎形山的公路通车。这条云上的路,这条在梯田间缠绕的路,从此将两地连接在一起。过去因地域划分而分开的民族,终于又融合在一起,连接成雪峰山大花瑶景区。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