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2019-08-28 18:00:09旅游攻略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当人们纷纷涌向敦煌,只为瞻仰那举世瞩目的石窟风采时,又有谁能想到,就在他们走过的脚下,正静静地埋藏着一条绵亘数千里的巨型“地下画廊”?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这座“画廊”诞生在更早于莫高窟的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在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先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创造了一片地下的艺术奇迹,它们幸运地躲过历史与时间的腐蚀,等待千年后的人们再度把它开启。

这座巨型“地下画廊”就是位于河西走廊之下的魏晋墓葬壁画群。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一、两次汉人西迁

1972年的一天,一个牧羊人偶然发现了一座隐蔽的古墓,自此1800余座魏晋古墓惊艳现世。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这些墓葬的主人都是谁?

为何来到远离中原的西北,最后又选择在此长眠?

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歼敌4万余,迫使匈奴浑邪王带领部众归汉,从此,河西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版图。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为充实这片广袤的领土,一批批汉人从中原迁移到这里,他们大多是罪犯、贫民,以及很多被流放的官吏。

不过,天高皇帝远,这些被朝廷流放的人在此生根发芽,逐渐发展壮大。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由于地理因素,河西地区得以躲过中原无数次的战火与权利斗争,无论王莽篡汉、黄巾起义,还是魏蜀吴的三国混战,这片地区都平安渡过。

到了魏晋时期,早期移民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豪族大姓。

永嘉之乱后,一批世家跟随朝廷南渡,另一批则选择西迁,陆续进入河西地区。

无论西汉初年的汉人,还是西晋之后的士族,来到此地后,都在不断发展各自势力,寻求家族的扩张与壮大,最后更是掌握了当地的军政大权,拥有无数庄园良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并且,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与当地民俗文化相融之后,发展成为了一种融合了多民族基因的新文化。

虽然,这些文化与艺术的遗迹,绝大多数在历史变迁之中消散了。

但是,河西豪族的厚葬之风,使他们在这片戈壁滩下营造出无数华丽的墓茔,而它们,成为了一座巨大的历史与艺术的地下“宝藏”!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其实,大多数墓葬早已“十墓九空”,盗墓贼拿走了一切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金银珠宝、玛瑙美玉,那些看似不值钱也不起眼的砖墙,幸运地躲过一劫。

而正是盗墓贼放过的这些砖墙瓦石,成为1500年前的先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二、千年前的地下画廊

目前,在新城一带已经发掘的13座古墓中,大多为砖室墓,其中8座有彩绘的壁画砖墙,一共700余幅。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这些由古代画匠以传统手法绘制的一幅幅写实画,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艺术、民生等各方面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其所体现的绘画手法,介于汉画像砖与南北朝山水画之间,承上启下,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空白。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这些墓葬形制大体相同,由墓道、前室、后室,以及两侧左右耳室组成,前后室之间有一过道门,前室四壁都绘制彩色画像砖,顶部为青砖层层叠叠堆砌而成的覆斗形,后室通常在后壁会有一面彩色壁画。

这些画像砖大多数是一砖一画,也有少数巨幅壁画是由数块砖画拼接而成。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画匠们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法,以墨线勾勒出人物、建筑、动物等外轮廓,再填以朱、粉黄、浅绿、白、灰、赭石等颜色,色彩明快,线条豪放自然,形象逼真,构成一幅幅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从墓葬的形制规模来判断,这些墓葬主要由几个不同的家族墓葬群构成,墓主人中,大部分为当地的士大夫以及的中层贵族和庄园主。

从这些砖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楼橹耸立、守备森严、高墙围绕的一座座巨大庄园、府邸:

农田里,农夫正在扶犁扬鞭,辛勤耕种;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孩童在田间玩耍,追逐打闹,几名女子正手提竹笼,采摘桑叶。

仆从们也各司其职,有的正在厨房里杀猪宰羊,长案下还放着盛血的木盆;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有两名奴仆,一人提鸡、一人抓鹅,似乎正要拿去厨房,交给庖丁宰杀;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还有一名厨师,正跪坐在烤盘前,为主人烤制美味的熏肉。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中室的壁画上,往往绘制着墓主人生前飨宴娱乐的生活场景。

比如,6号墓中室内壁,女主人席地而坐,慵懒地摇着团扇,前面是一片剩饭残羹,旁边有一名侍女伺候着,向她递来一块手帕,一幅酒后饭足之像尽显;

男主人此刻正在独自小酌,身前的桌案上,摆满美食与佳酿,一侧还有两名乐师正在演奏着一曲动听的音乐......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一切都那么的栩栩如生,生动又富有情趣,透过这一幕幕,我们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遥远的过去。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这些彩绘砖画之所以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方面与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雨稀少的自然环境有关;

另外一方面,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在6号墓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一根长铁丝从墓顶垂下,铁丝上捆有一盏燃灯,仆从在封墓之前,会点燃这盏灯,等灯火熄灭之时,墓内的空气也燃烧殆尽,就这样形成一片真空环境,从而减缓了壁画的氧化速度。

在迁移到甘肃省博物馆的5号墓中,还有一幅非常著名的《驿使图》:一名信使正一手举着文书,一手牵引着缰绳,骑马飞驰,骏马四蹄腾空,速度快得连马尾都快飞起来了。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在1982年,我国邮电部以它为原型,发行了一枚面值1元的纪念邮票,就这样,1500多年前的一位信使的影像,被后人以一种家喻户晓的形式永远地保存下来。

三、无价之宝

这些古墓里的一幅幅砖画像,几乎涵盖了魏晋时代河西地区百姓的生活全貌,宴会、出游、狩猎、农耕、采桑、庖厨、房屋建筑、军垦屯田等等。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在这里,很难发现汉代画像砖曾风靡一时的儒家礼教,也极少有魏晋统治阶层所推崇的玄学升仙思想;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汉画像砖 西王母

看不到对孝子烈女事迹的宣扬,也看不到对帝王神仙的歌功颂德。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汉画像砖 孝子图

在这里,反而是乐师、屠夫、战士、农奴、婢女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确成为了主角;

没有了一层层道德礼教的与权力斗争的束缚,人们似乎又回到了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魏晋时代,无数人所渴望的精神自由与浪漫,我们在这一幅幅朴实无华的画面中找到了。

河西变成了一方净土,成为了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史书所载的“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再现眼前。

魏晋古墓群——戈壁滩下的“魏晋风度”,敦煌地下的“艺术长廊”

经济的繁荣、生活的富足、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幕幕都成为了画匠们的无数灵感。

画匠们的手与笔,无意之中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最生动形象、最通俗易懂的艺术画卷与文化史书。

幸甚至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