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中华美食365:游白洋淀的随想

2020-12-15 14:31:09旅游攻略
我们来到淀边,弃岸登舟,船慢慢向淀中划去。小船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越划越快。站在船头,我们放眼远眺,乐在心头。水面渐渐宽了,右边芦苇又高又密,望不到边,风一吹,起伏如海浪,飒飒似松涛。我迎着凉风环视水面,奇异景色,目不暇接,真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进入淀中,又是一番景色。


我们来到淀边,弃岸登舟,船慢慢向淀中划去。小船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越划越快。站在船头,我们放眼远眺,乐在心头。水面渐渐宽了,右边芦苇又高又密,望不到边,风一吹,起伏如海浪,飒飒似松涛。我迎着凉风环视水面,奇异景色,目不暇接,真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进入淀中,又是一番景色。碧绿的荷叶连成一片,荷梗挺立,梗上的大莲花艳丽多姿,相互比美。船在花间行,人在画中游。淀水清澈见底,水中飘着各种水草,有的像毛茸茸的小球,有的像蜈蚣,有的像枝杈繁多的小树……宽阔的水面一望无际,成群的白鹅用它那红掌拨着碧水,欢快地游在水面上,与远处的绿苇粉荷相映,简直美极了。放鸭人摇船持竿,慢悠悠地随鸭群过后,留下一道道人字形水纹,水纹相交,激起小浪,好久才平静下来。我们简直是置身于一幅美妙的风景画之中。

这时,远处传来阵阵渔歌,水面漂来几叶小舟,看着渔人那喜悦神色,大概又是满载而归了。

国庆期间,我在北京与中华美食365网创始人,探讨民俗文化与地方美食连锁经营的模式,如何抢救中华老字号传统美食。我们共同走进我国海河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白洋淀位于河北中部。大小湖泊有143个,占地336平方千米。那里水产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和千亩连片的荷花而闻名,有“华北明珠”之称。

白洋淀的风味小吃极为丰富,其中一种是玉米面饼子炖杂鱼。说起这道菜的渊源可不小,它还有个雅致的名字叫做“半蒸半煮”,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

原来,乾隆曾在白洋淀围猎时遇到大风,龙船翻沉,乾隆落水,被青年渔民李登龙救上岸来。待到乾隆惊魂待定后,才感到腹内空空,饥肠辘辘。随行官员让李登龙准备饭菜,可李家连碗白面都没有。母子俩发了半天愁,也想不出好饭菜,只能做顿地地道道的渔家饭——玉米面饼子炖杂鱼。

中华美食365:游白洋淀的随想



半蒸半煮炖杂鱼,是白洋淀的一道名菜。

李登龙小心翼翼地端上饭菜后,心里忐忑不安,深恐乾隆皇帝怪罪下来,可谁知乾隆大开胃口,吃得连连夸赞。乾隆看这饭菜一半金黄一半酱色,一半鱼一半嘎渣儿,兴致勃勃地问身边的大臣:“朕从来没吃过这么有滋味的饭菜,这叫什么?”一个伶俐的臣子灵机一动回答道:“启禀皇上,这叫‘半蒸半煮’。”

乾隆龙颜大悦,想把李登龙带回皇宫,可是李登龙婉言谢绝,说到:“登龙家有老母,靠打鱼为生,不愿离开白洋淀。”乾隆无奈,只得重赏了李登龙。



去白洋淀赏荷花、吃炖杂鱼,是很多游客的最爱。

要知道,这玉米面饼子炖杂鱼做起来也是有些讲究的。鱼要活蹦乱跳的,下锅佐料要齐全,就连垫锅底的咸菜也得切成极细的丝,玉米面也要新磨的。炖上鱼后,锅要烧热,然后将饼子半截放在鱼汤上面,半截探入鱼汤中。这样,饼子吃起来既有新玉米面的粮香,又有鱼的美味。再加上靠锅的一面有脆生生的嘎渣儿,确实让人大开胃口。

据说,乾隆回宫后,对此菜念念不忘,还曾派专人专车接登龙母子进京,再做这道“半蒸半煮”。于是,“玉米饼子炖杂鱼”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中华美食365:游白洋淀的随想

在战争时期水上游击队的故事脍炙人口。白洋淀全国人民无人不晓。白洋淀是抗日小英雄张嘎的故乡。所以我忍不住想去看看。

在河道两边都有芦苇,因此这条河叫芦苇荡。芦苇荡的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都能看见,那芦苇的倒影印在了湖面上,小鱼认为是水草,在下面遮阴。河面上还有来来往往的船,一些是来打鱼的,一些是来旅游的。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现有大小淀泊143个,其中以白洋淀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66平方千米。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白洋淀由堤防围护,淀内壕沟纵横,河淀相通,田园交错,水村掩映。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2007年,保定市白洋淀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白洋淀最著名的就是“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当年,雁翎队的队员出没在芦苇丛中,神出鬼没,截获敌人的物资和军火,这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队伍,也是白洋淀不可忽视的抗战历史,而且还有话剧表演,只是看得人非常多,得找个好点的位置才行。白洋淀还有享誉全国的全鱼宴、诗情画意的荷花鱼宴,还有全鸭宴、河蟹、虾、野鸭藕、莲子粥等等,绝对是吃货们必点的美食。

白洋淀有三大美丽的地方:一·荷花园,二·嘎子村,三·雁翎队纪念馆

一·荷花园

一进入荷花园,就闻见了荷花的清香,有一句诗说:“白洋五日看回花,馥馥芳入梦来,”这是明代诗人鹿善继写的。荷花园有216种荷花,名贵品种有156种,野生品种有60种。共有2688朵,是我国最大的荷花园。还栽种了156种中外珍奇品种。有五区(迎宾区,服务区,餐饭区,采莲区,观景区)四园(精品荷花,静心园,民俗园,垂钓园)三港(泊船港,观鱼港,休闲港)二滩(沙滩浴场,休闲滩)一山(观景山)。荷花园座落在芦苇从中。

二·嘎子村

在嘎子村口,小兵张嘎的塑像栩栩如生,他包着头,双目机警,下唇咬紧,右臂高扬。有趣的是小院的门牌上标有老钟叔家,罗金保家……夜晚,月光下荷塘朦胧,荷香醉人。一盏盏,一串串,荷灯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在嘎子村看到抗日小英雄张嘎,更是倍感情切,动心动亲。

三·雁翎队纪念馆

雁翎队纪念馆记载着雁翎队的故事。抗日期间,在淀泊相连的白洋淀,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雁翎队。他们的英雄事迹很多,他们用团队精神和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敌人。

白洋淀让我留念忘返!

中华美食365:游白洋淀的随想

--

看!蓝天白云,衬着无边无际的淀水。一片片芦苇丛,一个个小岛,一块块蒲草地,如同天上星星点缀天空一样点缀着白洋淀的水,点缀在白洋淀人们的心里……

看着看着,我们问船工师傅,湖里为啥芦苇荡里有大树,他说是渔民的墓地,他们每天扑鱼,有先辈们保佑,同时,也是渔民的天然航标。这几年随着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我们要搬迁了,还白洋淀的真面目。不能再白洋淀里有生活垃圾的污染源。

来到淀边,我们的小船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越划越快。站在船头,我们放眼远眺,乐在心头。水面渐渐宽了,右边芦苇又高又密,望不到边,风一吹,起伏如海浪,飒飒似松涛。我迎着凉风环视水面,奇异景色,目不暇接,真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太阳已经西斜,阳光铺着的水面上金光万点,背阳的水面却是一片碧绿。我站在淀边的岸坡上,面对这美丽的晚景,不禁吟起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回想起了当年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来到白洋淀先坐船行走在芦苇从中,随后可以去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这两个是最热门景点,白洋淀游区分六大景区,即鸳鸯岛民俗文化景区、荷花观赏景区、生态游乐景区、休闲娱乐景区、码头观光景区、民俗村观光景区。

:抗战纪念馆位于荷花大观园景区内,可以全面地了解了白洋淀抗战的历史,尤其对当年活跃在白洋淀地区的水上抗日游击队印象深刻。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


相关链接:《白洋淀纪事》名著导读

中华美食365:游白洋淀的随想

白洋淀纪事

作者:孙犁

中华美食365:游白洋淀的随想

一、作品简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十二岁岁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 “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男友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枝,以后又帮助男友的父母渡过重重困难,表现了一个抗日军属的高风亮节。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用情之深也很见光彩,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作品共刻画了六十多个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每个短篇虽然只刻划了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总起来看,就勾画出了根据地妇女的生活,和她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过程。

四、重要篇章:

(一)《荷花淀》

1.内容: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就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了。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拼命逃命,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伏击鬼子,在危险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亲人见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2.人物形象:在《荷花淀》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乐观的、坚强的。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二)《芦花荡》

1.内容:《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部队的战斗力也得到大大增强。不过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有时又有点过于自尊、自信,有一回,他带着两个和队伍走失的女孩进入苇塘时,因为自信自己是万无一失的,最后在通过封锁线的时候,一个女孩不幸被射伤,他于是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充满了满满的自责。第二天,还去找鬼子报仇雪恨。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非常的智勇双全,十几个鬼子因为中了他的计谋,被钩子咬住、动弹不得,只好等着被痛打一顿。

2. 人物形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不畏艰险、老当益壮。对革命,他真的是尽心竭力,勇敢得出奇。他强烈的责任感、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斗志昂扬让我们看到了当年革命胜利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采蒲台的苇》

内容:《采蒲台的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以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到处是苇,最好的苇在采蒲台。一次,敌人来搜查这个村,妇女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抢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枪掩护过去了,敌人抓住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

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更是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勤劳勇敢的白洋淀妇女在面对敌人时那种冷静与无畏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当地老百姓智慧的赞美和歌颂。

五、艺术特色(一)、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在孙犁的作品里,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也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者把笔墨集中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事件,表现出作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风貌。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我们透过他的小说,可以遥看到历史车轮辗过的痕迹。

《山地回忆》写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她用自家仅有的一点“白布”给“我”做袜子的事。当“我”穿上那双坚实的袜子时,妞儿自豪地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孩,一双普通的白布袜子,却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山地回忆》可谓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颂歌。这双凝集着军民鱼水深情的袜子,穿在“我”脚上整整三年,伴随着“我”到了抗战胜利,袜子虽然被奔腾的黄河水冲走了,但我对妞儿一家的怀念之情,永存心中。袜子虽小,却凝结着军民深情。

(二)、着力于内心世界的刻画,塑造人物的心灵美。

孙犁是善于刻画人物的,尤其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青年妇女和少女的形象,更是被他描写的绘形绘声和生动活泼,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的聪明美丽勇敢的特点。他的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荷花淀》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小说将那些淳朴的、近乎稚嫩的年轻妇女们置于革命战争和个人生活的矛盾中,细致地展示在她们纯洁的内心世界里掀起的情感波澜。她们时而陷入离别亲人的痛苦,时而为探寻丈夫编织着种种荒唐而又可笑的理由,时而对丈夫的转移发出埋怨的谑语,时而撞见敌人的火船时表现出惊恐和镇静,时而意外地遇见亲人又感到兴奋和羞愧……总之,作家以多情的笔墨描写了她们被无情的战争打乱了的内心世界,显示了她们丰富美丽的精神情操。

(三)、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的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藏”》中那个叫浅花的媳妇,人还未出场就给读者惟妙惟肖的印象:这个女人,好说好笑,说起话来象小车轴上新抹了油,转的快叫的又好听,这个女人,嘴快脚快手快,织织纺纺全能行,地里活赛过一个好长工。她纺线,纺车象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挺拍乱响,梭飞的象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象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这样的语言,似乎人人都会说,但却人人未必都能付诸笔端。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没有对群众生活的真实体验,没有精湛的艺术修养,是不会把蕴藏在沙砾中的璞玉变成闪光的艺术瑰宝的。

(四)、富有特色环境描写: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

《芦花荡》、《荷花淀》两篇都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而对于歼灭敌人都不作正面描写,反之着墨更多的是芦花荡与荷花淀的景物,写芦花芦苇,写荷花荷叶,写小渔船,写船上的妇女儿童,写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写抗日军民的机智勇敢,乐观豪迈。

比起那些酷烈血腥的故事,孙犁的散文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哭哭啼啼,而是轻灵飘逸,婉约唯美,抗日故事写成这样的风格应该说是孙犁的首创和独创。

六、深度解读之人物

1.《投宿》

通过“我”的眼睛,描写那位腼腆而又庄重的农村少妇,熟悉北方一带农村生活的读者会深切地感到,这正是过去革命战争时期受着时代激流冲击的那些年轻妇女的面影。一方面,这个年轻妇女受着革命战争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丈夫就是一个八路军战士,后来当了连长),对于我们的抗日干部无疑是信赖和尊敬的;另一方面,应当估计到传统的思想意识在她身上的影响,因此,她的信赖和尊敬,是用一种无言的,略带忸怩和腼腆的仪态表现出来的。作者这几笔简单的勾勒,含蓄而蕴藉,所画的正是那个时代我国北方农村某些青年妇女的神态和气质。

2.《走出以后》

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多么善于观察和捕捉时代在这个女孩子精神上和外形上所留下的印记, 她和婆家脱离关系、进入抗属中学之后的几个月,她变了,封建婚约,这是旧时代产物,反映着旧的生产关系,它在王振中身上造成的那种“神气一萎”,实质上是旧时代在这个女孩子身上的阴暗投影。但王振中毕竟生活在充满阳光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所以她萌发了冲出那个顽固家庭的革命要求,并在很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她那洗去了愁闷的红润面颊、举手敬礼的大方姿态以及用“德文”做的回答,都是新时代战胜旧时代的胜利标志。王振中,这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农村教育出来的第一批新的女性中的一个。

3、《刑兰》

主人公邢兰“他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须,手脚举动活象一个孩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对抗日工作表现了非凡的热倩和精力,作者写他如何在白天劳动,夜间主动做侦察工作,如何从坡下硬是将一条大树干扛上来。他的矮小的外表是旧时代造成的,而他的特别旺盛的革命精力,却是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抗日战争诱发出来的。可以说,邢兰是以旧时代的控诉者和新时代的开拓者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