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福州的七巷其实不是七条巷,而是八条街,名人故居众多

2020-11-08 22:43:43旅游攻略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上期为大家分享了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三坊”,今天来看看“七巷”分别是哪七条巷子。第一条,杨桥巷,也叫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往西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更名为“杨桥路”。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上期为大家分享了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三坊”,今天来看看“七巷”分别是哪七条巷子。

第一条,杨桥巷,也叫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往西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在《我的故乡》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杨桥巷南边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颇具传奇色彩。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东侧,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代刘涛在此居住,子孙数代都是郎官,因此这条巷子叫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故居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大塔位于巷北,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小塔,作为古迹纪念。五十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位于塔巷以南,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公元308年)固始人黄元方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定居这里。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进士陈寿棋等都曾居巷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古代称“锡类坊”,后改为“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代行省都事贾讷在此居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曾设在安民巷。

安民巷南边是宫巷,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故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寓意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了改造。

南后街,比“三坊七巷”更为著名,全长一千米左右,“三坊七巷”的中轴线,东侧为七巷,西侧是三坊,是福州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商业街,也是因为商业,才得以保存下来。南后街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

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

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还有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传统商业氛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