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大红袍的故乡,悬棺文化)

2020-09-17 21:25:04旅游攻略
武夷山,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武夷山是三教名山。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种野生动物。

武夷山,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武夷山是三教名山。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种野生动物。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999年,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 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南中国雨 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它保存着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种,其中很多是 中国独有的;这里还生存着大量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动物。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11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 界很大一部分地区。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大红袍的故乡,悬棺文化)

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文化遗产

古闽族文化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大红袍的故乡,悬棺文化)

早在4000多年前,武夷山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有2000年之久,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汉代闽越王城遗址。架壑船棺,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架壑船棺是古时候聚居在武夷山一带古越族人葬俗的遗物,是一种形制奇特的棺柩。迄今尚遗存有架壑船棺与虹桥板等古物。船棺外形分两类:一类为两头翘起如船形;一类方形其状如盒,俗称“函”。所谓“虹桥板”,也就是用来支架船棺或架设栈道的木板。在三千多年前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武夷山的先民们又是怎样把一具具船棺吊上悬崖绝壁间的洞穴里进行安葬,至今仍是个谜。

古闽族,约公元前1000年—前2000年至公元前4世纪时,生活于今天中国福建及邻近地区的一个原住民族,是福建最早的土著民族,可能就是《周礼》中的七闽,后与越国南下的于越族人融合成闽越族。闽族是“蛮”的一种,其服饰有别于越人,可能为“顶髻徒跣”,但沿海的闽族人可能也像越人一样“断发文身”。他们崇拜的图腾为蛇。在山区的古闽族人还有崖葬、悬棺葬(即船棺葬)的丧葬习俗。船只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大红袍的故乡,悬棺文化)

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闽越王城遗址博物馆坐落在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因为这个遗址的存在,武夷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闽越王城遗址(城村汉城遗址)是汉初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而营建的王城遗址。1958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它。据专家考证,这一古城被认为系距今二千多年的西汉闽越王城,随汉武帝灭除闽越国而遭焚毁,是已经消逝的古闽越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城遗址经过近5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已初步探明:它是2200年前闽越王国的都城遗址。闽越国无诸于公元前202年立国,由汉高祖刘邦册封,于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所灭,立国92年。

闽越王城模型

武夷山闽越王城的宫殿楼观建筑,在格局上仿秦都汉宫的风格,宏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内部结构上却仍保持闽越地方文化色彩,采用干栏式建筑手法。这是我国目前独具一格的宫殿建筑艺术,也是当时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此类建筑之典范,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城遗址占地48万平方千米,现存城墙、城门、水门、瞭望台、祭坛、宫殿、道路、水井等遗址。该遗址是中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代早期城址。门口是仿古建筑古粤城。王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东西宽约550米,夯土城墙蜿蜒盘亘长达2896米,分有陆门4个,水门3个等,为江南独树一帜的“干栏式建筑”。城外还有冶炼作坊区、制陶窑址区、墓葬遗址区、官署遗址区、居民遗址区等

武夷山汉城遗址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筑材料、文字瓦当、铁器青铜器等,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城址考古发掘的文物,陈设于遗址旁的博物馆中,展示了鲜明的古闽越特色,也闪耀着福建远古文明的遗泽。

道教洞天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大红袍的故乡,悬棺文化)

教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道教尊奉武夷山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洞天“武夷山洞”,号称“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武夷山有九曲一溪、美涧九处,名泉十八,灵峰三十六,仙洞七十二,名岩九十九,正符合文人羽士,高僧墨客对山水奇境的幻想。

三十六峰

七十二洞

九十九岩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洞天福地的说法大致起源于晋代。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详细列出了各洞天福地。

武夷山名观——止止庵

位于武夷山大王峰西南麓,止止庵已有1700多年历史,始于晋朝,盛于明清。南宋著名道士、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曾在此担任住持。 中国道教有三十六洞天,武夷山被列为第十六洞天,就在这止止庵。

武夷宫

武夷宫景区是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景区位于九曲溪筏游的终点晴川。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后毁于历年战火。现存两口龙井和万年宫、三清殿。景区主要景观有武夷山博物馆、三清殿、大王峰、幔亭峰、狮子峰、换骨岩、三姑石、宋街、朱熹纪念馆、柳永纪念馆等,是集自然景观、园林建筑、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景区 。

在五百米高空俯瞰,九曲溪与崇阳溪在大王峰下的武夷宫交汇(海都航拍)

万年宫:从宋徽宗至宁宗喜定年间,有朱熹、陆游、辛弃疾、李白、岳飞等25人至冲佑观任提举,主管祠事,万年宫现在是朱熹纪念馆。三清殿:国际兰亭学院所在地,殿内有四块珍贵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龚一清和现代郭沫若游武夷的诗题。

自然遗产

天游峰

天游峰海拔408m,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约120m泉。峰上名木古树众多,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道:“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峰顶胡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其中最大一幅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

九曲溪

九曲溪发源于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全长62.8公里。进入风景区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弯曲的作用之外,还受多组岩层断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里长的河流,直线距离仅5公里,曲率达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质达国家地面水Ι类标准。

大红袍景区

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部位,景区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这里叠着一大一小两方盆景式的古茶园,六株古朴苍郁的茶树,枝繁叶茂。它已有340余年的历史。2007年7月,最后一次采摘自350年母树的20克大红袍茶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现代茶叶第一次被藏入国博。今后,武夷山将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

最后一次采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制作而成的20克茶叶,现已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水帘洞

武夷山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章堂涧之北。进入景点处,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又称珠帘洞。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其中有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篆体字。有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以及楹联石刻“古今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

1999年12月,保护区与武夷山风景区联合申报世界双遗产名录获得成功,本区成为我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2006年12月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首批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武夷山保护区在海峡西岸乃至全国生态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成为福建林业的名片 。真正让武夷山名闻天下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他在这里营建武夷精舍,也就是后来的紫阳书院。“朱子理学”也在这里萌芽、发展、传播天下。也因此在武夷山生活了近50年,武夷山不愧为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和传播地。”1178年初秋,朱熹与友人沿九曲溪逆流而上,眼见溪水旋绕曲折,每曲各有特色,朱老夫子一时兴起,创作了《九曲棹歌》。公元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闽,短短三天时间,他的足迹遍及武夷山方圆百二十里。今天,许多丹霞的爱好者仍凭借着徐霞客的《游武夷山日记》做第一手资料,对天游峰、玉女峰等典型发育的丹霞山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