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巫山红叶巫溪盐(下)

2020-09-12 13:42:11旅游攻略
作者:半山隐士我们一路观风景、看红叶、尝美食,寻幽于龙溪古镇。曾经“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的繁华,淹没在了岁月的流年里!古镇,在老人和猫的倔强中,慢慢的消散着……离开巫山龙溪镇,驱车前往巫溪县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的宁厂。关于宁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作者:半山隐士

我们一路观风景、看红叶、尝美食,寻幽于龙溪古镇。曾经“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的繁华,淹没在了岁月的流年里!古镇,在老人和猫的倔强中,慢慢的消散着……

离开巫山龙溪镇,驱车前往巫溪县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的宁厂。

关于宁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有猎人袁氏逐鹿至此,鹿忽然不见,却见一洞,见其清泉涌出,袁氏本就口渴难忍,汲饮泉水,但水味极咸,故知为盐泉。消息传出,人们便取水熬盐。从此,这里便成了我国早期制盐地之一。

这就是盐卤泉,至今仍在流淌。

巫山红叶巫溪盐(下)

传说是美丽的,但宁厂在唐尧时期,就是盛极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是三峡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堪称世界的“上古盐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

遗址牌

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距今约5000年之久。天然盐卤泉自镇北宝源山洞流出,从先秦盐业兴盛以来,宁厂古镇因盐设立监、州、县,明清时成为中国十大盐都之一。

重庆市文保牌

巫山红叶巫溪盐(下)

有句话形容宁厂古镇是“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的乐土。意思是说:宁厂古镇的人们不织布、不纺线,仍然有衣穿,不种庄稼,仍然有粮食吃,这当然是全靠宁厂有盐卤了。

从龙头流出盐卤经这里分流

清澈的大宁河水,伴随着纯白的宁厂盐泉,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宁厂人。以至于整个长江三峡及川陕鄂地区,都靠这得天独厚的巫溪盐泉,而巫人取卤制盐,巴人舟辑运盐,故就有了盐巴二字!

巫山红叶巫溪盐(下)

旧桥遗址

远眺宁厂

时间来到1997年2月6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这年旧历却没有年三十。一九九六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本来应该是万家燃柴烧煤炖煮猪头猪脚庆祝年关的日子,这里的盐灶却熄灭了最后一灶炭火。从此“万灶盐烟”的历史成为了回忆。盐工们泪洒盐锅,这5000年的盐巴历史从此戛然而止,谁之过?谁之错!?

宁厂古镇医院旧物,看这繁写体,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最晚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

巫山红叶巫溪盐(下)

巫山红叶巫溪盐(下)

空空荡荡的老街,但仍然干干净净。

记录历史的标语

故土难离也得离,本有的小学、中学、高中、一共有三所学校也随之关闭,留不住人呀!没有基础教育,就没有根基。

曾经的厂俱乐部。

留守的老人

留守老人贺师傅,他爷爷和父亲是盐工,自己是下力人,55年出生,翻年斗是65岁了,老伴、子女、孙辈全部都离开宁厂,他一个人留守!

从宁厂返回巫溪县城,一车人默默无语,心情沉重极了,想什么呢?

郑老师讲巫溪阴条岭,不要小看阴条岭,主峰海拔2796.8米,是重庆最高峰,被称为重庆“第一高峰”。

巫溪县博物馆金牌解说员郑老师,给我们完美地讲解了巫溪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我们巫溪没有文物实物,不比其他城市,但是我们有文化,这是我们的骄傲!这文化就是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郑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挺了挺胸,加重语气,为自己故乡代言,很自豪!!

说沒文物,也是客气话,这把战国时期的楠木剑及剑鞘可是文物。

以上是巫溪博物馆藏品极小部分

走马观花式参观完巫溪博物馆,真的是意犹未尽。待走出博物馆时,见一大群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博物馆参观,鲜艳的红领巾挂在胸前,带着稚气、带着求知渴望,静静的听着讲解员阿姨的讲解,爱家乡、爱文物、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