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盐,盐湖,运盐之城

2020-09-07 11:19:46旅游攻略
或许对于现在我们来说,盐是一种景观,是一个有味道的风景。但对于自古以来生活在盐池周边、或依此谋生的人来说,盐是生是存、是生活,是终身难逃离自由的一种劳动,是用生命去守护的一种职业。

或许对于现在我们来说,盐是一种景观,是一个有味道的风景。但对于自古以来生活在盐池周边、或依此谋生的人来说,盐是生是存、是生活,是终身难逃离自由的一种劳动,是用生命去守护的一种职业。

运城盐湖是黄土高原上唯一的盐湖,一般的盐湖都在沙漠、人烟稀少之处,能在内陆、黄土高原与中原大地的交界处、中华腹地有一处这样的盐池,简直是上天赐预华夏民族的大礼。这里是北纬34都王都线,因此拥有了此盐湖,就相当于控制了一个百姓生活的命脉,也就是一个政府、一个国家机构的命门,当之无愧,成为历史的风眼。

运城盐湖

运城盐池是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 石层,最后形成了盐湖。这一地带南北宽约5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面积约120平 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运城以南,中条山以北,夏县以西,解县以东的区域范围。蒲州盐池,主要指分布在安邑、解县境内的“两池”、“女盐池”、“六小盐池”。

盐,盐湖,运盐之城

刻在石碑上的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河东盐池图》

运城池盐的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据传说,在舜帝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据说,舜帝所唱的《南风歌》就是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运城盐湖舜帝陵

远古时人们制盐主要靠风吹日晒,自然结晶,盐的产量较低而且味道略苦。所以那时的盐是有等级的,好盐吃起来略显甜的盐,是供应宫廷贵族的,而普通人则只能吃那个味道不太好的盐。《周礼·天 官·盐人》云:“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 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

至唐代,“垦畦浇晒”制盐技术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使盐的质量大为提高。唐代散文家梁肃(753—793)生动地描述池盐的生产盛况:“观乎北浴陵阜,南濒山麓,湛湛烟碧,浩无春冬;蒸腾云霓,出入日月,亦云广矣。虽吞喻垌隧,代增淳卤,而利倍农穑,有殷家邦。”

盐,盐湖,运盐之城

元和三年(808),河东人柳宗元写成《晋问》,设武陵之问,赞美了河东名物, 其中描写了“晋之盐宝”,对两池盐的自然风貌、盐花的生成结晶和盐工生产的生动场景以及盐池对国计民生的巨大贡献进行了深情讴歌,读之朗朗上口,品之余味无穷。他在文章这样说:“猗氏之盐,晋宝之大者也,人之赖之与谷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之功也。”运城盐池交错溉畦,相连相接,众畦会聚,如积雪百里,甚为壮观。

运城盐湖

盐湖夕阳

从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始,运城盐池由官营制开始转为私营制。肃宗乾元元年(759),唐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实行榷盐,改征税为官卖。盐池收归国有,国家直接控制整个盐业生产过程,两池盐畦户也由国家统一配置。这时的畦户是经政府确认的“盐民”, 是完全在政府的监控之下的专职从事池盐的人们。此时运城盐池的产量也在40—55万石之间。盐除供应大唐西安外,还“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供应大唐25州,岁收50余万缗(古代计量单位,通常以一千文为一缗),占到全国盐利的1/4,占大唐财政收入的1/8。

在大唐财政严重依赖运城盐湖时,大历十二年(777)却阴雨连绵,盐池生产受到很大损失,生产的盐不再是晶莹如雪,当时兼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陲时,为规避朝廷的问责,于是上书说天降祥瑞, “红盐自生,盈掬倾筐,或茧或栗,形攒伏虎,色沏丹砂,灵贶休徵,古未有之。”于是,户部韩滉报告给唐代宗。唐代宗派谏议大夫蒋镇到此核查,回报属实。遂诏赐池名曰“宝应灵庆”,兼置祠矣。新建池神庙于卧云岗上,封池神为“宝应灵庆池神”,池神庙列入国家礼典。

盐,盐湖,运盐之城

池神庙三大殿

在唐末藩镇割据时,河东盐池成了各军阀藩镇的一块肥肉,发动起了一场又一场关于舌尖上战争,朝廷要想要获得盐利还得看这些节度使的脸色。当时观军容使田令孜上奏朝廷让河中节度使让出部分利益,遭到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拒绝,无奈想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将其调离河中,以谋两池盐利,王重荣拒不奉诏,朝廷派兵进攻,却被王重荣联合李克用击败,并乘胜直取长安,田令孜挟持僖宗仓惶由长安逃至风翔。 其后,朱全忠夺取河中,兼治领河中节度使,岁贡盐五千车,其余自留,两池盐利成为其夺取天下的财政基础。

盐图文化石

盐池附近的舜帝庙

前有大唐的前车之鉴,宋朝建立后,其盐业生产仍沿用唐代旧制,设立亭户记籍,专事煮盐,规定产额,偿以本钱,即以所煮之盐折纳春秋二税;同时为加强管理同于产盐之地设置盐场、监等盐政管理机构,从事督产收盐。

宋朝徽宗年间(1102年)又分别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进爵为王,提高了池神的身份。元朝统治盐池之后,在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赐池神庙号为“宏济祠”。明清时期,都有对池神的加封及池神庙的维修。明朝边患尤重,朝廷令商人运送粮草到长城边关供给军队,以换取卖盐的“盐引”凭证,巨大的盐利吸引了全国的商贾云集,解池的天时地利人和使晋商达到高潮,如今绝大部分的山西明清大院,或许都有着一段与盐关联的故事。

清代除了重修池神庙外,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冬十月,因盐花不种自生,多至七百余万斤,商民称庆。经钦定加封为“昭惠裕阜盐池之神”。规定每年三、六、九月致祭。

乾门

池神庙内历代碑林

三大殿始建于唐代大历十二年(777),各代均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构,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由灵庆公神祠、雨师太阳神祠、条山风洞神祠组成,为盐池神庙主殿,殿内分别供奉着青铜铸造的池神、太阳神、风神三尊神像。体现了盐池生产与太阳、风的自然关系。三大殿横轴排列,并列尊位,比肩为邻,错落有致,在中国古代庙宇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奏衍楼始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之前,原为乐楼,康熙年间更名为“奏衍楼”。历史上每年在池神庙举办庙会,为盐工、盐商的节日,庙会时盐商会请戏班酬神演戏。农历二月初一庙会,意为铲盐开工前祈望神灵保佑丰年。八月十五,铲盐结束,举办庙会酬神感谢神灵赐福。此戏台为“连三戏台”的形制,全国仅存此一处。

站在奏衍楼门前的广场上,可以鸟瞰运城盐湖,远处就是连绵不绝的中条山。

起家湖对面就是连绵起伏的中条山

为了将运城的盐运到四面八方,后魏正始二年(505)开凿了永丰渠,它东起夏县东的巫咸谷,汇聚中条山北麓诸水,向东经两池北,过虞乡,通于临晋五姓湖,与涑水会合,又从五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县)的孟明桥入黄河。因黄河泥沙经常淤塞渠口,永丰渠北周时已废绝。隋大业中,都水监姚暹重修后魏古永丰渠安邑杨家庄至五姓湖段,时名为姚暹渠。开元年间,姜师度奉诏再凿巫咸河,直至唐末五代方湮灭。这条运河对唐代两池盐西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池盐最初的一段西运,就是借助这条运河直达蒲津关。

姚暹渠是为保护盐池防洪安全而开凿的人工河道,是涑水盆地主要的泄洪出路,全长86.6公里。运城市城区段的运城市城区段的姚暹渠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成为垃圾淤积、污水横流的臭水河。2018年政府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了全长2770米段姚暹渠,成了运城一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可以在盐湖乘着船,入姚暹渠,进伍姓湖,过浦津渡口,入黄河。

姚暹渠夜景

运城因盐而生,先有盐务,后有运城,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因盐务而修建的“专城”。盐湖因盐有庙,有了祭祀活动,形成了这里的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盐湖,这个曾经的历史风口,如今却开发成了一个旅游景区,盐不仅是生命的必须,也成为养生保健的一种媒介,人们在此开发了“死海漂浮、黑泥养生、矿泉水疗”三个拳头项目,并命之为“死海三绝”。曾经为之能发动一场战争、沾染着诸多血雨腥风的诱惑,如今却成了休闲度假的首选,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时代发展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