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黄河“三门”: 孟门 石门 龙门

2020-07-22 11:25:10旅游攻略
黄河是一幅神奇的画。她从雪域高原走来,一路接百川、纳细流,穿山越岭。在行至内蒙古托尧托县的河口镇时,骤然调头南下,滚滚河水如一把利剑,将偌大的黄土高原一劈两半,在秦晋两省的边界线上,斩出一条深邃狭长的700多公里秦晋峡谷,险则险矣,然奇观胜景,美不胜收。

黄河是一幅神奇的画。

她从雪域高原走来,一路接百川、纳细流,穿山越岭。在行至内蒙古托尧托县的河口镇时,骤然调头南下,滚滚河水如一把利剑,将偌大的黄土高原一劈两半,在秦晋两省的边界线上,斩出一条深邃狭长的700多公里秦晋峡谷,险则险矣,然奇观胜景,美不胜收。

且不说闻名天下的50米宽的黄河壶口瀑布及40米的深谷“十里龙槽”,单是从壶口到龙门7公里长的秦晋峡谷区,便有着一门美似一门的黄河“三门”——宜川的孟门、乡宁的石门、韩城的龙门。

沿壶口瀑布下行3000多米,河道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当地人称“孟门山”。湍急的河水至孟门分为神奇的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之后又合流为一。每逢农历月半之时,月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随河水飞舞而下,蔚为壮观;立南望北,水中明月似乎又合而为一迎面扑来,惊惧之余,不能不感叹造化之妙。这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出的奇景“孟门夜月”。如若在三五之夜,携二三挚友夏宿河岸,把酒临风,听波涛击石之声,感受母亲河的博大雄浑,酒酣耳热之际,真不知今夕何夕,苏东坡的欲乘风离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愁心断然不出来,一种胸怀天下,普济众生的侠肝义胆在这惊涛拍岸的母亲河边油然而生。

传说上古洪荒时代,黄河水如一头猛兽,肆意而流,流至孟门山时难以逾越,立即四处乱窜,造成天下洪水泛滥,先民们为避灾祸,只好爬到树上或山崖洞穴中栖身,惶惶难以终日。先祖大禹为拯救世人,即开始了导河积石的岁月,他从青海的积石山凿山穿地,以通其流。碰到挡住河道的孟门山时,手举利斧正要落下,河水突然挟裹着狂风恶浪,泛起青光将禹王的斗笠掀翻在壶口岸上。原来孟门山是南海龙宫后大门上的照壁,龙王为保全龙宫的风水脉基,以风浪警告大禹望而却步。心系天下苍生安危的大禹不为所动,运足力气举利斧继续朝“石照壁”上砍去,两斧下来,通道怒成,终于畅通了河道。

孟门往下60公里,便到了黄河最窄处——石门。滚滚激流,变成一束,从60米宽的峡谷中喷射而出,其声如雷激虎啸。

石门两岸悬崖壁立,如刀削而成,高出河床数十米至百余米,谷底宽仅90米。石门两岸由两块巨石夹峙,高约100米,形如两扇门,不驯的黄河到了石门,仿佛一个撒野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变得驯顺、安详。湍急的水流,由石门中喷射而出,山河景观气势雄伟。

1997年,由韩城市发出倡议,秦晋两岸的延安、渭南、临汾、运城、宜川、韩城、吉县、河津等八地市县携手,共同开发黄河地域旅游资源。2000年8月8日,“黄河三门水上游”正式开通。从龙门坐气垫船20多分钟,便可到石门打个来回。坐在船上不仅可领略到在水势凶猛、浊浪排空的黄河上畅游的乐趣,领略到黄河风平浪静时优雅雍容的大家闺秀风范,还可移船泊岸,攀山登崖,观赏梯子崖、玉镜崖、相公坪、观音洞、云中寺、旗语台的绝佳风景。若是时间凑巧,你可看到一列火车在百米高的石门石崖南岸擦边穿行。抬头而望,心神俱惊,低头再看河水,恍恍然不知在何处。那一份奇险、奇绝、奇美的感受远非在小江小河中的唯美,一种与游俱生的快意使你想大声呼啸。

几次去黄河游玩,皆在夏季七八月间,或乘气垫船,或乘河津、韩城农民的铁壳船,其间两次在龙门至石门的河道间,看见一位年纪五十左右的汉子。腰漂一个橡皮轮胎内胎,赤足、赤膊在黄河捕鱼,据说他捕鱼并非为了谋生,而是从小就有在黄河浪里漂流的爱好。捕的小鱼放回河里,大的就分送亲朋乡邻,只有在黄河里,他才找到了一种难以言述的快乐。这种亲切就像在黄河上开了20多年铁壳船的徐向怀、郭先菊夫妇所说的那样,在河上待着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即便经营铁壳船几天没生意挣不到钱,能看到黄河水,听到黄河浪涛声,心里就有一种亲切感。

龙门屹立两山中,积水奔腾势不穷。骇浪三层滚上下,怒涛一瞬辨西东。

《书·禹贡》里说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即夏禹治理黄河自青海的积石山凿山穿地,直至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的龙门山。

龙门,又名禹门。据《名山记》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里,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民间亦有神话,说大禹凿山至此,久挖不开,遂化身为龙,开山劈石,故曰“龙门”,亦称禹门。

龙门是山陕峡谷的南口,黄河以龙门为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河段。龙门以上河段穿行在深邃的峡谷之中,两岸为百米以上悬崖峭壁,居高下望窄如一线。龙门以下河床,骤然展宽为4—11公里的漫滩河谷,许是河床展宽、流速减慢的原因吧,黄河在此流水散乱,主河道摆动频繁,故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在大水丰沙条件下,黄河龙门段常发生“揭底”现象,揭底时,河床中深2—9米,最大影响范围可达100多公里,最远延伸到潼关。据韩城桥南村的一些老人说,黄河揭底时,他们发现龙门外二三公里处的黄河底是一块光滑圆润的石头,长约二十四五米。桥南村的郭福臣、卫敬敬还在石头的裂缝内捡拾到船上用的铁锚和铁浪绳等物。

龙门古渡,怒涛旋涡,舟楫过渡,险情丛生,逆水行船,更是举步维艰。大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荫枢,乾隆年间江苏淮徐海河兵备道师彦公,均在龙门峡谷黄河两岸上凿孔,铸以生铁桩,罗置铁环。船行顺水,可扣铁环遏止冲浪;船行逆水,可交替扣环而上,消除险象。桩与环依需而设,延伸数十里,被誉为“救生桩”、“救生环”。

龙门古渡的南北两岸大门山上,各建有大禹庙一座。每年农历三月古会期间,山陕群众云集于此,进行物资交流。一时间,黄河两岸祭坛,酒楼饭馆林立,繁华非常。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这里从宋元开始,即商贾云集,舟楫罗列数十里。传说清朝中叶桑树坪胡岭村一个叫郭思义的商人,家中就喂了三四十头骡子,专事煤炭运输,日进斗金,豪富难以比拟。如今漫步龙门两岸,铁环、铁桩残迹时时入眼,虽然曾香火千年不绝的两岸大禹庙已在二战时毁于日本人的炮火,但游历闭目之间,车辆船只如梭、游人摩肩接踵的古渡雄姿,似乎伴着黄河的轰鸣浮现脑海,挥之不去。

1948年,当时政府派罗成章在禹门口内架铁索桥一座,上横铺活动木板,有风去掉,无风再铺,渡河比船渡方便许多。1969年,交通部第四桥梁工程处处长王超柱率第一工程队,承建禹门铁路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又架设水泥钢筋铁索吊桥一座,两桥皆于1972年底完工,从此秦晋一衣带水,天堑变通途。

若在晴日登临龙门山,开阔的黄河古道,壮阔的秦晋峡谷尽入眼底,奔出万峡缝中的黄河在流出龙门后则如失去束缚的野马恣意疾驰。阳光下的河水失去了浑黄银光乍现。建设如日中天的韩城龙门镇,韩城二电、龙钢集团、陕西煤化工、黑猫焦化,为韩城工业建设让路正在拆迁中的村舍,建于半山腰、日夜守候观测黄河水文情况的龙门水文站,脚下河水奔涌的黄河上的铁索桥、铁路、黄河公路桥,乃至于飞越黄河的山陕高速公路大桥……都浓缩为一幅壮观的水墨画,让人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整个社会的飞速变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走下龙门山,俯望浩荡的黄河,《三秦记》中鲤鱼跃龙门的神话突现脑海: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一登龙门,火烧其尾,乃化为龙。

“壮哉,河山之固”。新中国的建设,新韩城、新龙门的建设,不正如这冲破重重关隘的鲤鱼,时时攀跃龙门,眼前也时时变亮变宽,美好的前景不断突现眼前吗!

来源: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