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79年前,前南峪迎来抗大师生太行山下,一腔碧血荡寇尘

2019-08-23 01:03:02旅游攻略
79年前,前南峪迎来抗大师生太行山下,一腔碧血荡寇尘游客在前南峪抗大陈列馆聆听讲解邢台,拥有35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旅游名城。

79年前,前南峪迎来抗大师生

太行山下,一腔碧血荡寇尘

游客在前南峪抗大陈列馆聆听讲解

邢台,拥有35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旅游名城。此次旅发大会的14个景点,奇山秀水、丽洞幽峡、怪石飞瀑、古栈茂林、书院神花、古迹遗存、特色村落,构成了一幅幅自然和人文高度融合的壮美画卷。

79年前,前南峪迎来抗大师生太行山下,一腔碧血荡寇尘

本报记者 刘东甲 文/图

古老山村迎来革命师生

在太行山,人们习惯把山体中出现的倒V字型地势称为“峪”。在太行深处的浆水川里有一个小山村,因建在浆水川南岸沟口前段,故命前南峪。从邢台市区驱车西行60多公里,便驶进了这个如今已闻名遐迩的小山村。

抗大陈列馆建在该村的南山坡上,居高临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由青石砌成,显得格外质朴、庄重。陈列馆内珍藏着100多件抗大先烈使用过的实物和100多张珍贵的历史图片,破旧的草鞋、生锈的马刀、发黄的信纸,细细端详,让人仿佛回到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太行山坳,山高林密,兵强马壮……

1940年11月4日,在70多年前的初冬,这个古老的小山村迎来了一批独特的客人。那一天,静寂的山路上突然响起军人特有的整齐的步伐声。和历史上这方土地上所有的驻军不同,这些军人消瘦疲惫,却又神情坚毅,他们就是从陕北一路转战而来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师生。

革命火种播撒长城内外

当时,抗大把政治部设在了浆水,卫生处设在安庄,医院设在桃树坪,供给处设在河东村,而抗大校部就设在南前峪,何长工、滕代远两位校长在此居住。至1943年1月奉命返回延安,抗大总校共在前南峪进行了两年零3个月的敌后正规化办学,先后培养了六七八期学员,培养了8000多名军事、政治干部。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从小小的前南峪村锻造出了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撒遍大江南北。

在前南峪,现今仍保留有当年抗大的户外课堂。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上课没有教室,夏天就在树荫下,冬天就到牛羊圈里,没有桌凳,就用石头、背包当凳子,两膝当课桌,没有钢笔,就把子弹壳和敌人用过的罐头筒铁皮磨尖,或把庄稼秆儿削尖当笔用……在课堂上学军事、学文化,课余时间,学员就坐在桥上,面对着青山绿水进行赛诗歌、写对子来丰富业余生活。这里,保留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彭德怀、吕正操和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等革命前辈的旧居以及电台、图书馆、总机房等旧址。

“宁死不投降,与阵地共存亡”

抗大在前南峪期间,日寇进行了疯狂围剿。当时侵华日军冈村宁次曾声称:“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1942年5月,日寇纠集邢台、太原兵力,以四路合击扫荡前南峪抗大总校。抗大陆军中学的师生,穿插在深山密林中与敌人转山头、兜圈子,开展麻雀战。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学员,面对太行山庄严宣誓:“宁死不投降,与阵地共存亡。”子弹打光了,他们同敌军展开肉搏战,3位15岁的同学被敌人逼上悬崖,抱在一起,高呼口号,跳下悬崖。队长王希真为掩护同学转移,把敌人火力吸引到自己身边,壮烈牺牲。事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下找到了一把手枪和一本日记。日记本上写道:“永别了,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胜利!”

今天,当人们漫步前南峪,白墙红瓦俨然,两层独门院落,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骄阳带来的酷热在这里陡然退去了热度,时光的流逝在这里也悄然放缓。门前石阶上,散坐着三五成群的老人,手执蒲扇,时摇时歇,神情安然闲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