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内湾的鼓声

2020-07-14 19:18:33旅游攻略
到达新竹是下午四点钟,天气微凉。去宾馆安顿好行李后返回新竹车站,乘坐区间车去内湾。新竹火车站建成于1913年,是台湾现有车站中历史最悠久,艺术评价最高的,列入国定一级古迹。从充满现代感的台中火车站穿行至此,顿觉临近暮色中的新竹站华丽而不事张扬。

到达新竹是下午四点钟,天气微凉。去宾馆安顿好行李后返回新竹车站,乘坐区间车去内湾。

新竹火车站建成于1913年,是台湾现有车站中历史最悠久,艺术评价最高的,列入国定一级古迹。从充满现代感的台中火车站穿行至此,顿觉临近暮色中的新竹站华丽而不事张扬。

内湾的鼓声

区间车相比于高铁和台铁是更为方便的选择,刷卡进站,班次多,弹性大,不赶时间,可以坐在月台的长椅上发呆愣神等车。

车站里除了著名的台铁便当之外,还有很多品质不错的料理,比如争鲜,因为发源于台北,食材、种类、味道以及价格比我们平常吃的要美,尤其蘸料,鲜而不咸。

在月台上随处可见端着便当泰然吃之的人,坐着吃,站着吃,蹲着吃,姿态各异,目不暇接。

一盒争鲜的功夫,火车就来了。

内湾的鼓声

区间车的外观和内部,几乎满足了我对火车所有美好的记忆,绿皮车最喜欢,体量小,车厢不多,拉门,内部空间大。

正是放学时候,一同上来很多中学生,看样子每天都在内湾支线的各站点与新竹之间往返,区间车也就成了通勤车。

车厢里鲜活起来,谈笑风生的,窃窃私语的,分享小零食的,或者打开书本勾勾画画。13站的路程,学生们在沿途陆续下车,一个小时左右到内湾,车上乘客已寥寥无几,天也黑了下来。

内湾的鼓声

想象中的内湾老街应该和其他夜市相似,愈夜愈热闹,旧时的街屋、商贩的吆喝、街灯混在一起,是我一路所见的市井风味。

出站才知道,原来此时最明亮的地方是火车站,虽然老街近在咫尺,但大多摊位都各回各家了,只有几家还亮着灯,也在收摊,忙着做晚饭。有位卖豆花的大姐看到我这个外客在天黑时候闯入,十分惊奇:“你这个时间来我们都要回去了!”

“这里难道不是夜市吗?”我也很好奇。

“要白天才营业,白天有客人来,晚上没有的,明天再来吧!”

不知为什么心中反倒一阵窃喜,这才是上了岁数的老街该有的样子,白天有事可做,夜晚风轻云淡,不慌不忙,有着自己的条理。

车站里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值班,问好了回去的车次,坐下来仔细端详这个有点文艺气质的微型站。候车室,售票处,检票口都在一起,可你并不觉得它局促,反而很精致。麻雀虽小,自动售票机、售卖机等必须的设施一应俱全,出门右转就是卫生间,干净整洁。门窗框都是木制,漆红色长椅,老式电风扇,窗台的地方有明显改动的痕迹,增加了充电的插口和摆放手机的地方。虽低调质朴,历经时间打磨,但风韵犹存,保存完好,足见往日繁华。

50年代的内湾以煤矿和伐木业成为繁荣的交通运转中心,而车站的建成更是将内湾发展的速度助推到高峰。可以想象,这里也曾人头攒动拥挤如潮,商贾客人、货物专列,来来往往喧嚣鼎沸。后来,随着林业及煤矿产业的没落,内湾的盛况也由嘈杂归于平静。

浮浮沉沉何尝不是人生的基调,在错落有致的历史面前,更觉个体的渺小,感慨时光飞逝,瞬息万变,唯有把握眼前。

内湾的鼓声

来的时候是学生专列,回去就变成了卡通专列,嫩黄色和童稚趣味给早春的清冷 增加了一丝暖意。坐到竹中下车,中转等了几分钟,又换了另一种风格的小火车。小时候去游园,别人都坐旋转木马,我就喜欢钻小飞船、小汽车的驾驶舱,可丁可卯的空间更能给我一种归属感,就像香港的叮叮车,可以来来回回坐一下午不厌烦。入夜,这些流动的风景线奔跑在内湾支线上,生机勃勃。

第二天的行程格外顺利,继续沿内湾支线穿梭于山林之间,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内湾了。

中午的老街也没有想象中喧闹,游客稀稀拉拉,主要集中在有野姜花肉粽、紫玉菜包、客家擂茶与客家麻糬的摊位,这些带有客家风味的美食,成为内湾老街的独特魅力所在。

从出站口下台阶左转,往里走,即可到达内湾吊桥,穿过它,沿途皆是林荫,可以登山,吊桥的另一端是个客家小村落,隐藏于山林之间,一派世外桃源。

一个很隐蔽的弄堂出口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里面有小孩子跑出来,穿着同样的衣服,难道是学校?但是门真的很小,我觉得会有保安出来拦住我,等了一会儿,没见保安的影子,就随着一个阿妈走了进去。

进来便是台阶,两侧是手绘图版,《梦之十鼓》和《我在学校的生活》,沿着台阶走上去,再上一个坡,就看到操场了。

山脚下的内湾国小袖珍精巧,1946年建校,前身是南河国语讲习所,全校六个普通班,教师11人,工友及其他4人,学生不到百人,校长室、办公室1间,普通教室6间,专科教室3间,厨房、餐厅、礼堂各1间,厕所2栋。

然而,小块头的大梦想,是“培养出勤奋、爱乡、创新、力行,具有学习力和竞争力的主人翁,许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幸福人生”,品德、环境、阅读、爱动是学校倡导的育人方向。

午休时间,学校的方向传来阵阵鼓声,似从层峦叠嶂的山间发出,很有韵律,虽不是鼓声震天,但也清脆悦耳。想到刚进门时看到的《梦之十鼓》手绘彩图,竟然还是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叫梦梦的女孩转学到了内湾国小,并加入到学校非常有名的十鼓队,但是她的鼓打得并不好,时常被学长和学姐嘲笑。梦梦非常伤心,跑到油桐树下哭诉,遇到一位仙女姐姐,送给她一双鼓棒。第二天梦梦带着鼓棒去学校,打完一首又一首有如神助,同学们很吃惊。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小女孩又梦到仙女姐姐,仙女告诉她,其实自己就是十鼓的守护者,鼓励她以后也要勤加练习不能松懈。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梦梦一鼓成名,内湾国小从此得了个“梦之十鼓”的美誉,学校的十鼓队声名远播。

十鼓在台湾有非常深厚的土壤,“十”字代表鼓棒交叠,汇集十方的能量,赋予鼓术更大的生命力,主要精神是传承台湾本土文化。内湾依山傍水历史悠远,有着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十鼓队在内湾国小也不是简单的鼓乐队,而是浓浓乡土情结的一脉相承。

从国小出来,沿着老街又逛了会儿,终于吃到了那位大姐家的豆花,我夸她眼神真好,黑漆麻花只见一面就认出了我,大姐说,我记得咧,你是那个问我这里为什么不是夜市的,我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从内湾戏院前路过,但是没有进去,50年代的日式风格,同为内湾伐木业和煤矿业兴盛而建的时代产物,又随产业衰落而冷清,甚至一度荒废,如今被提起,它的怀旧观光价值远超其原始的功能,偶尔会有剧组来取外景。

在车站前的广场闲坐了半个多小时,吃着从老街上买来的零食(有一种很好吃的东西忘记了名字,用一大锅老汤涮出来的,各种豆干),看行人来来往往,小孩哭,大人叫,老街终于露出市井烟火的熟悉面目,但时不时还会想起学校里的鼓声。

回去的火车依然人少,兴高采烈上了第一节车厢。司机师傅已经坐好,身边的椅子上放着外套、书包和一杯水。走过去试探着问:“我可以坐在这里吗,会不会影响您开车?”

司机不解地看了我一眼,随后说可以,指了指椅子上的衣服,示意我给他递过去。

外面的世界在视野中一点点放大,透过眼前这扇窗,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跟着火车启动加速,峰回路转,穿越山间,停车靠站,一丝一毫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车停新竹,司机师傅仔细检查了驾驶室的设施,有条不紊地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我向他致谢,他笑着说,我也下班回家了。

人在旅途,纵有再多景致也无法尽收眼底,动人的也许并不是美景。那座吊桥,和普通的桥无异,但更多人看到了它对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为之喜悦。国小的十鼓,不就是小时候我们参加的学校鼓号队吗,可我听到了它生生不息的律动和来自乡土的召唤。大姐的那碗豆花,火车司机的善念,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如同久别重逢,你心中有美好,才会幻化成独有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