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探寻西安老建筑:秦始皇兵马俑

2020-07-11 19:24:30旅游攻略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下辖11区2县并代管西咸新区。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下辖11区2县并代管西咸新区。

人们常说,中国历史100年看上海,1000年看北京,5000年中国历史看西安。西安作为十三朝的古都(西周、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它自身的辉煌程度不言而喻,这座城市堪称是中国古代最繁华、最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古长安复原图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隋时,隋文帝杨坚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西安古称“长安”,与罗马、开罗、雅典(或伊斯坦布尔)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周是中国文化、中国思维的源头;秦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通过统一文字、货币、道路、度量衡等。汉开辟了“丝绸之路”,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唐将中华民族的包容、开放发挥到了极致,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

西安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

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探寻西安老建筑: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

秦俑特点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从已出土的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

兵马俑修复是件浩大的工程,兵马俑出土时都是碎片。兵马俑肩部以上和下肢都是实心的,而中间是部分是空心,这样可以使兵马俑立起来更加稳,基本上所有兵马俑都是一样的厚度,可见当时烧陶技术高超。修复中的秦俑都挂着一个牌子,那不是专家们编的,而是几千年前烧秦俑的工匠编的,编号就在秦俑脚下的四方砖,专家只是根据编号写出来,然后按照编号摆放,所以现在看到的秦俑阵型,就是当时秦兵的真实写照。

车兵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

驭手俑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的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探寻西安老建筑:秦始皇兵马俑

立射俑

立射俑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组成弩兵军阵, 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都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不同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

军吏俑

军吏俑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

骑兵俑

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弩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

探寻西安老建筑:秦始皇兵马俑

驾车陶马佣

驾车的陶马。马身高2.1米,双耳前耸,张口做嘶鸣状,尾巴微微翘起。马的体形不大,头较宽,脖颈短,属于河曲马种,陶马是以秦宫的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风格准确写实。看起来体格健壮,似乎随时可以上战场一搏。

鞍马俑

鞍马是骑兵的坐骑,四蹄直立,劲健有力,两耳如削竹,耳前有鬃花,尾巴成辫形,马背上皆有鞍鞯,中部下凹,鞍面上雕有鞍钉,马肚下有一条肚带将鞍鞯固着于马背,带头相接处有一参扣,参扣于马肚左侧,马尾可拆卸。

骑士与鞍马俑

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

按其性能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和远程兵器三大类。短兵器有剑和钩,主要是用来自卫的。长兵器有戈、矛、戟、殳、铍等,主要用作格斗。远程兵器则有弓和弩,都是用来进攻。远程兵器主要配备给位于前锋和四表的轻装士兵,长兵器主要配给位于阵体中的铠甲士兵,骑兵配有弓箭,而车兵则配有弓弩、戈和矛。

短兵器

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短兵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青铜剑,一种是金钩。虽然出土的数量不太大,两者相加只有20多件,但都是精品。

青铜剑

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共22件,其中17件是保存完好的。秦剑形状为柳叶形,长度在90.2厘米至95.5厘米之间。青铜剑经检测,其表面有一层厚10--15微米的致密的铬盐氧化层,使出土的青铜剑至今仍锋利光亮如新。过去认为这一工艺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没想到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已创造了类似的工艺。

金钩

金钩又称「吴钩」,是用于短距离格杀的武器。兵马俑坑中出土了两件金钩,齐头无锋,两侧都有刃,弯月形钩身,近身作战时可勾,可拉。

长兵器

长兵器是指装有长柄用于近距离格斗刺杀的武器。兵马俑坑出土的长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等,数量较为可观。在这些兵器中,除一件矛是铁制的之外,其余都是用青铜铸造的。

探寻西安老建筑:秦始皇兵马俑

古代兵器史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可直刺、戳挑对手。兵马俑坑出土铜矛5件,铁矛1件。

探寻西安老建筑:秦始皇兵马俑

横刃,安装有长柄,持之可以横击、钩援,秦俑坑出土的戈刃部锋利。戈为横刃长柄武器,可以用于横击,是车兵和步兵的主要武器。兵马俑一号坑曾出土戈一件。

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杀伤力强于戈矛。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戟共有4件。戟虽在兵马俑坑中发现较少,但它比戈、矛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当是秦军中常用的兵器。戟上刻有铭文。

钺由原始社会的刀斧发展而来,秦始皇帝陵目前共出土5件青铜钺。战国以后,这种兵器已经从实战性兵器过度为礼仪性的兵器了。

殳[shū]

无刃兵器,由原始社会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兵马俑坑中的铜殳主要出土于三号坑,共有31件。春秋以后,一般用作仪仗之用。

铍[ pī ]

和矛一样,属于长柄刺兵,铍头形状与短剑极为类似,用来直刺和砍杀。兵马俑坑中已出土铍20多件,铍柄为木质,人们往往把铍当成短剑。从兵马俑坑出土的铍和短剑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后来,长铍逐渐演变成长枪。

远程兵器

远程兵器是指具有远距离杀伤能力的兵器。兵马俑坑出土的远程兵器主要有弓箭和弩机,但数量却很多,由此可见,秦军所配备的远程兵器数量之大。

弓箭

在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中,清理出一件较为完整的弓弩,其弓弦清晰可见,直径约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推测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

弩机

弩机是用来发射弓箭的。它与弓箭相结合,就构成了新型的兵器。兵马俑坑出土的弩由弩臂、弩机和木托等部件组成,设计相当精巧。由于秦弓优良,加之秦弩弩臂较长,其射程可达到千米之外,准确性也比普通弓箭大大提高。

弓弩箭簇

兵马俑出土的箭镞有大镞、小镞之分。完整的秦箭总长约68至72厘米。箭镞标注产品编号及制造者,方便问责。箭头是三菱形的,流线型制作,空气阻力很小,命中率很高,能轻松的穿透铠甲,兵马俑中出现的箭头都是标准化的,全部为形状一致的三棱形,而且基本误差都不超过0.01厘米,纯手工打造出来的箭头能如此的精致,可以说是奇迹了。

防御性兵器

与刀、剑、戈配合使用,秦始皇帝陵发现铜盾和皮质漆盾各1件。皮质漆盾,皮胎,髹漆,局部绘彩,可见细腻青灰色漆灰。青铜盾为双弧盾,为实物大小一半,上面彩绘流云纹图案。

秦始皇帝陵发现铜盾和皮质漆盾各1件

甲胄

甲为铠甲,冑为头盔。秦始皇帝陵墓出土大批石质铠甲,为象征性陪葬兵器。甲,躯干以及四肢防具的总称。胄,即头盔。二者结合可称为甲胄,它们是古代军人在战场上最可靠的伙伴。

刻字兵器(追责制度)

出土的许多兵器上刻着文字,专家认为这些文字都是制造者的名字。这就是秦国严格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一旦有质量问题,可以从武器上刻的名字追究到相关的责任人。所以工匠们都非常用心去制作武器,武器的精良程度很高。这个制度是很了不得的发明。

战车

三个俑坑共计有木质战车一百三十余乘,俑坑虽然经过火焚和塌陷,但根据各车保存的局部遗迹,仍可复原秦车的原貌。秦俑坑出土的战车一律无盖,这也是战车与一般乘车的重要区别。因此,战车又名立车、高车。秦俑坑出土的战车都是双轮、单辕,都属于攻击型的轻车类,目前没有发现供防御用的车。

彩色兵马佣

在兵马俑发掘之初就发现过有彩绘痕迹的陶俑,但如何保护一直是困扰考古人员的一个难题。 兵马俑出土接触空气后,15秒就会氧化,4分钟内就会发生脱水、卷曲,然后迅速剥落。

第三次挖掘源于技术成熟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始于2009年6月13日,距第二次发掘已经20多年。彩色秦俑保护过程:陶俑主体部分包裹一层湿润的棉质物质,外面再包裹一层塑料保鲜膜。棉质上浸润的就是保护剂,保鲜膜是减缓保护液的蒸发。第三次挖掘出的彩陶都是通过类似手段保护下来的,从彩绘保护成功那一刻起,秦俑保护才走上科学之路。彩绘保护只能让现有的色彩不再剥落,无法修复出秦俑最初的色彩,而且现有的彩绘陶俑都秘藏在特定的暗室内。

秦俑着装:七成红配绿打仗自备衣服

通过对出土兵马俑的彩绘分析,人们大致可以了解2000多年前秦人的着装特点。秦人最喜欢的上衣颜色是绿、红、紫三色,其次是天蓝色,个别为白色、褐色。根据已出土的彩绘数据显示,70%以上秦俑的衣着颜色是红配绿。

首次再现了秦兵马俑一号坑中宏伟大军的五彩军阵原貌。据美国《国家地理》6月刊

复原出兵马俑的彩绘原貌

研究发现,彩色佣底层生漆是褐色,彩绘颜料主要有红(朱砂,铅丹)、绿(石绿)、蓝(石青)、紫(紫色硅酸铜钡)、黄(铁黄,钒铅矿)、黑(炭黑)、白(磷灰石,铅白)等,除紫色硅酸铜钡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外,其他为天然矿物质材料。

复原彩色陶俑

第一号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于1974年3月发现。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全景

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二号坑

二号坑则是考古工作者于1976年4月发现。俑坑呈曲尺形,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是秦俑中的精华部分。它由4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俑组成,第二单元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由车、步、骑兵佣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四方阵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

二号坑正门

二号坑挖掘时发现有大量彩色秦俑,专家们又把土原地盖回去,等技术成熟再重新挖出来,现在只有少量兵佣,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秦兵马俑二号坑大部分没有挖掘,封土保存状态

二号坑主要由172个立射俑、160个跪射俑、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108个骑兵俑组成的。

刚发现时的情形

第一单元

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俑组成。俑坑东端,四周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秦俑都做工非常精细,拿跪射佣为例,连鞋底的鞋纹、发髻的头发丝、甚至手上的掌纹,都清晰可见,让人惊叹。

第二单元

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

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

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中级军官,军吏俑 ,头戴双板长冠、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脚穿方口齐头履,铠甲两种形制:一是带彩色图案花纹边饰的护胸甲,背部没护甲,二是铠甲前后摆,平齐的带彩色图案边饰的鱼鳞甲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目前出土了7件,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陶俑。头戴双尾鶡冠、身穿双重长襦、穿方口翘尖履,铠甲为彩色鳞甲、甲片小、甲衣短、甲周边饰精美花纹图案,双肩及前后胸部有彩带系绾的花结。

三号坑

三号坑考古队于1976年5月发现。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余米,坑内发掘出战车一乘,战车是四匹马的,驾驶人员头戴单卷尾长冠,可见级别较高。陶质武士68个、青铜器34件,三号坑虽是最小的一个,是指挥部(古名军幕)。三号坑是唯一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

三号坑正门

三号坑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北厢房,中间是车马房,一个是南厢房,右边是北厢房。三号坑作为指挥部,却没有指挥官,秦代实行的是虎符制度,平时主帅位置虚设,只有战争状态,主帅手持虎符才能调动军队,非战争状态不设主帅,所以三号坑不见指挥官。

四号坑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

历史本身赋予了兵马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兵马俑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反映出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对现代社会有很多的借鉴意义。秦兵马俑考古还在继续,相信对历史的研究将会随着考古的进展而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