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遥远的墨脱,遥远的桥

2019-08-22 15:15:02旅游攻略
这座桥用藤条编制而成,呈管状悬空,没有桥墩,整座桥找不到一枚铁钉。当地老乡们说,此桥已有300多年历史,代表着门巴族群众建桥艺术的最高水准。

西藏墨脱县境内的德兴藤网桥,横跨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这座桥用藤条编制而成,呈管状悬空,没有桥墩,整座桥找不到一枚铁钉。桥身距江面50余米,桥长150余米。当地老乡们说,此桥已有300多年历史,代表着门巴族群众建桥艺术的最高水准。

戍守墨脱的边防军人格外熟悉这座桥。某边防团四级军士长王礼亮回忆,在墨脱境内第一座横跨雅鲁藏布江钢索吊桥竣工之前,他和战友外出巡逻执勤,这座桥是必经之路。

为了解当地人建桥历史,这位痴迷边貌风情的边防军人,经常向老一辈门巴族乡亲打听有关藤网桥的传说。

遥远的墨脱,遥远的桥

“早在清代,康藏边地史学家刘赞廷就在《西南野人山归流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白玛岗界,其地气候温和,森林弥漫数千里,花木遍山,藤萝为桥,诚为化外之桃园。”王礼亮查阅墨脱县志了解到,“白玛岗”即指墨脱,“藤萝为桥”说的就是藤网桥。

门巴族人居住在喜马拉雅南麓的崇山峻岭之间,高山夹着峡谷,江水波涛汹涌,江岸陡峭,地形险峻。这一带的江面既不能渡船,更难以架桥。

当地群众常唱的一首歌谣,驻守墨脱的老兵们无人不晓:“隔江看得见,说话听得见;情人盼欢聚,走路需一天。”为了方便联系山外的世界,门巴族群众用山上的藤条,编织了一座藤网桥。

藤网桥用的是白藤。墨脱原始森林中生长多种藤本植物,其中白藤较多,且坚韧耐磨。过去,当地人常用山藤进行摆荡,从一个山头摆到另一个山头,从河涧一岸荡到另一岸。

遥远的墨脱,遥远的桥

藤网桥横截面为“U”型,用以支撑桥面。人们将粗藤作为桥体的“经线”,拴系在河两岸的树上。每隔一定距离,分别用粗藤和细藤作“纬线”编织成网。底部编织较密集的藤网,方便人们行走。

一般200米长的藤网桥,需要30至40人、历时数月才能修建完成。首先需要把藤子一劈两半,将藤条接成需要的长度。人们利用“摆荡”的方式,将藤条牵拉至江对岸。整桥共需35根藤条,桥的左右两侧各10根。

随后,再将25个粗藤做的藤圈,均匀放置桥上,藤条在外、藤圈在内,一般5米至10米左右放一个藤圈,它有一人高,人可从中钻过。藤圈放好后,用细藤绳将其固定在藤条上。最后,在粗藤之间,用细藤编制成密网,一座藤网桥就“横空出世”了。

遥远的墨脱,遥远的桥

走上藤网桥,就如同走进一个圆筒笼子。头上蓝天白云,脚下是澎湃江水。老乡们告诉边防官兵,过藤网桥时“看天莫看河,走桥莫回头。桥摇心莫慌,脚走手莫动”。

藤网桥弹性大,脚步必须跟随它起伏而落脚——它弹起,一只脚也得抬起;它跌落时,再踏步向前,就这样一高一低、一起一落地向前。

“踏上藤网桥,虽然心惊胆战,只要掌握了晃动规律,就会顺利过桥。”70多岁的门巴族老乡旺东说。

1995年,人们在德兴藤网桥旁边修建了一座由钢索牵引、底部铺设木板的吊桥。到了2009年,墨脱境内第一座能通行载重车辆的钢索吊桥竣工,从此行人和车辆都可以在德兴乡与江对岸之间畅行无阻了。

今天,德兴藤网桥因年代已久,早已失去运输作用。但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门巴族群众聪明智慧的结晶,依然吸引着许多人前来参观,感受走在藤网桥上的“惊心动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