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必去!山西游览第一站——“晋善晋美”的晋祠

2020-06-28 10:00:36旅游攻略
晋祠集自然山水与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名木于一体,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集自然山水与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名木于一体,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于世。


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林徽因


他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从宋至民国建筑类型和序列均完整的建筑群,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祠庙园林、建筑雕塑、诗文碑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晋祠历史悠久,创建年代不详,最早可见晋祠的记载为1500余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清道光《太原县志》上的晋祠地图局部

在历史上,晋祠历经多次修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现今晋祠博物馆占地187亩,坐落在占地面积3000余亩的晋祠公园内。

必去!山西游览第一站——“晋善晋美”的晋祠

01晋祠的由来与“剪桐封弟”的典故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唐叔虞而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

周武王灭殷之后不久因病去世,其长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继位之初,唐国发生叛乱,周公平叛灭掉唐国。有一次,成王拿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拿给叔虞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史官将成王的话记录下来,提醒成王“天子无戏言”,周成王便将叔虞封为唐国诸侯,人们自此称他为唐叔虞。这便是“剪桐封弟”的由来。

唐叔虞到唐国以后,组织老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唐国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唐叔虞也因此在唐国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将唐国改称晋国,在晋水源头建造了祠堂纪念唐叔虞。祠堂一直名为唐叔虞祠,直至北魏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

02水镜台

晋祠的整体平面布局十分有序。从大门起到圣母殿是晋祠的中间部分,在这条中轴线上布置着晋祠的主要建筑群。

△水镜台

走进晋祠博物馆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即为水镜台。“水镜台”出自《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之句,意为中间是非尽人皆知。清代补建的西侧卷棚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必去!山西游览第一站——“晋善晋美”的晋祠

水镜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集中国古建筑中楼、台、殿、阁于一体,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是难得的艺术佳作。

在晋祠的传统习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赛社和祭圣母等活动,作为迎神赛社的重要内容,酬神演戏都会在水镜台进行。

03智伯渠

沿水镜台向里走,便是智伯渠。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

春秋末年,晋国实力日渐衰弱,六卿中的智伯倚仗自己的地位,要求韩、赵、魏三家向他各献采邑百里。赵卿断然拒绝,智伯便强迫韩、魏两家与自己一同攻打赵氏。然而,智伯连续攻打数月都没能攻下晋阳城,怒而引汾水、晋水灌晋阳城。在此危急关头,赵卿秘密出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两家倒戈。三家歃血为盟,里应外合倒灌智伯渠,消灭智伯,并瓜分晋国。这便是历史上“三家分晋”,山西被称为“三晋”也由此而来。

04金人台

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便是金人台。

台为方形,中间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在古代用于摆放祭品。

必去!山西游览第一站——“晋善晋美”的晋祠

四隅各有一尊高约两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

除东北隅一尊为民国二年补铸,工艺水平较为一般;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位铁人锃亮不锈,威风凛凛,是铸造艺术中的精品。

专家考证,铸铁中有铬和镍的合金成分,为北宋时期的“不锈钢”,在材料选配上尤为费心。

05对越坊

在金人台背后有牌坊一座,称对越坊,是中轴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


对越坊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

相传为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建。他亲笔题写“对越”匾,宣扬报答圣母邑姜的神灵庇佑之功,也暗喻对父母祖先积德行善的颂扬之意。

“对越”匾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雄奇之匾。

06献殿

献殿在对越坊以西,创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旧时举行隆重祭祀活动、摆放祭品的地方。

必去!山西游览第一站——“晋善晋美”的晋祠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殿之四周均无墙壁,只安直棱栅栏,显得疏朗利落,既是一座庄重的大殿,又似一座清敞的凉亭。

必去!山西游览第一站——“晋善晋美”的晋祠

在夏季,直棱栅栏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通风效果,使得整个大殿更显清凉,从而延长祭品的保存时间。晋祠的这座献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一座献殿,亦是唯一一座殿与亭相结合的古建筑。1955年,献殿使用原材料进行翻修,但仍然保持金代建筑的特点,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07鱼沼飞梁

穿过献殿,便可见鱼沼飞梁,这是进入圣母殿的主要通道,似为祭祀仪式而设。

△《穿墙破壁》台湾建筑师李乾朗

鱼沼是晋水三大泉源之一,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又因沼内多鱼,故名鱼沼。所谓“飞梁”,古人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磴,凌跨水道”的说法。桥面呈十字形,前后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

飞梁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地基为一整体,圣母殿为北宋修建,所以鱼沼飞梁至晚在北宋时期已存在。

这种结构奇特的十字形桥梁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实物孤例,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重要实物,被誉为最早的立交桥雏形。梁思成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为可贵。”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08圣母殿

跨过鱼沼飞梁,西侧便是壮丽而雄伟的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俯鱼沼飞梁,在晋祠中处于独冠中居的地位。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是晋祠现存建筑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这里原是供奉唐叔虞的殿堂,宋天圣年间改奉圣母于此,遂成为奉祀周武王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姜太公之女邑姜的殿堂。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四周有围廊。这种四周围廊的做法被称为“副阶周匝”,而圣母殿的副阶周匝是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比《营造法式》早近一百年。

△圣母殿,摄影师@苏李欢 星球研究所

请横屏观看

圣母殿庄严古朴,气势恢宏,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都是我国宋代建筑的典范,是我国建筑发展由唐至宋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圣母殿与献殿和鱼沼飞梁一起,被称为“晋祠三宝”。


圣母殿廊柱上盘绕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木雕盘龙柱。八条盘龙各抱一根大柱,一派生机。现存的盘龙一般多刻在石柱上,但晋祠盘龙非常独特,为榫卯结构嵌套,保存完好,其工艺之精,为时代高超的艺术创造性之代表作。


圣母殿内还完整地保存了北宋时期的彩绘泥塑像,包括主像1尊,侍从像42尊,是我国唯一反映宋代宫廷生活的写实作品。



主像圣母端坐凤椅,宛若坐镇皇宫,临朝听政,服装色彩稳重和谐,整体形象雍容华贵。圣母两旁站立42尊男女侍从,各有专职,身份、性格、形象都极其生动。侍从根据宋代宫廷中的六尚制度依次排列,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分别掌管梳妆、起居、饮食、洒扫、乐舞、印章文墨方面的事务。

这些塑像为真人比例大小,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年龄和性格,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清晰地映现了北宋时代的宫廷生活。这组侍女像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在我国雕塑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难老泉、周柏一起被誉为“晋祠三绝”。

09周柏

在圣母殿的北侧(右侧),有一棵卧龙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柏树原为两棵,故名“齐年柏”,在清道光年间被砍伐。现存的一棵经碳十四测定,其树龄已有2600-2990年。今日的周柏依然苍劲挺拔,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10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在与中轴线平行的北侧(右侧)一线、圣母殿的东北。

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前后院祠堂建筑。晋祠最初是纪念晋国侯唐叔虞的祠堂,唐叔虞祠应是祠内最早的建筑。关于唐叔虞祠的建筑位置,历来很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是最初的唐叔虞祠坐落在现今圣母殿的位置上。现存唐叔虞祠是北宋时期重建的祠堂,其建筑风格和人物塑像的建造方式均为宋朝手法。

△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享殿内元代乐伎彩塑,原为太原关王庙寝宫内造像,公元1961年移置于晋祠保存。乐伎分东西两列,每列7尊,共14尊。每列前为侏儒引领,每列末为祭祀官吏,中间5尊为乐伎。手执手鼓、板鼓、铙、钹、云锣之类打击乐的为一列,手执琴、筝、琵琶、胡弦等弦乐器的为一列,都在作敲击和演奏状……这种极富社会生活气息的元代历史人物彩塑,堪称全国孤例。

▲一列手执手鼓、板鼓、铙、钹、云锣之类打击乐

▲一列手执手执琴、筝、琵琶、胡弦等弦乐器

11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唐叔虞祠东侧,分前后两进院,其中前院中殿供奉关帝。

关公一般为红脸,而晋祠中的关公塑为金脸。这是因为北宋以后,统治者利用民众对关羽崇拜为关羽封官,来教化百姓,以维护其封建统治。古有封官贴金之说,因此晋祠的关公塑为金脸。


殿内还保存了清代早期壁画80余幅,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生平故事所描绘的,是较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墙上可见大字报的痕迹,这也是这三面壁画保存完好的原因。

12唐太宗碑

在唐叔虞祠庙门外东侧和关帝庙门外西侧之间,有一座唐碑亭,又名“贞观宝翰亭”。此亭是为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而建的。


据史载,在晋阳起兵之前,太原太守李渊来到晋祠中向唐叔虞像进行祈祷,大举义兵,一发而李氏遂有天下。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高丽的返程中来到晋阳,祭拜唐叔虞。次年,为报神恩,李世民亲自撰稿并题写《晋祠之铭并序》,并亲书之于石,是为帝业功成还愿之作。

《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碑首左右雕螭首一对,中间为飞白体额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 碑题、铭、序共一千二百字。晋祠碑是溶史学、文学、书法于一炉的丰碑巨碣。

▲《晋祠铭》原碑局部

▲《晋祠铭》原碑局部

这篇铭文文辞华丽,气势很大,以政论和抒情相结合,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建国的政策,着力宣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期望唐室天下千秋永固。李世民模仿王羲之的行书风格,开创行书上碑的先河,是书法艺术珍品和稀世之宝,被誉为“南有兰亭序,北有晋祠铭”。


▲ 《晋祠之铭并序》拓片

13难老泉

至中轴线南侧(左侧),有一座难老泉。


泉水恒温,泉水昼夜涌出,长流不息,被誉为“晋阳第一泉”。上有一八角攒尖顶亭,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现存难老泉亭为明嘉靖年间重建,但间架结构依然保留着北齐风格。

难老泉亭中挂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为晋祠三名匾之一,被誉为是神奇之笔。

14奉圣禅寺及舍利生生塔

奉圣禅寺位于晋祠景区的南端,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初建于唐武德年间,原为开国功臣尉迟恭别墅,后尉迟恭受佛教影响,将其改为梵刹。

舍利生生塔与奉圣寺紧邻,位于寺北侧浮屠院内。此塔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为楼阁式砖塔。清代重建此塔时,发现塔基下石匣内有一银函,函内金瓶有许多舍利子。然而据记载,隋开皇间仅敕一粒舍利子于晋阳。舍利子由一粒变为千百粒,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故新建之塔命名为“舍利生生塔”。

部分图片来源:微博银色-Autumn《北宋建筑代表作:晋祠·圣母殿》《中国唯一的殿亭结合建筑:太原晋祠献殿》清航;《穿越千年时光,沉醉晋祠之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