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很少被提及的敦煌历史,却是敦煌最坚强与辉煌的过往

2020-06-12 11:07:39旅游攻略
说起敦煌,很多人总会和莫高窟联系在一起,似乎敦煌就只有莫高窟了。据记载,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也开启了日后漫长的莫高窟修建历史,但莫高窟真正成型前的敦煌历史却似乎要慢慢被大家所忘却了。

说起敦煌,很多人总会和莫高窟联系在一起,似乎敦煌就只有莫高窟了。据记载,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也开启了日后漫长的莫高窟修建历史,但莫高窟真正成型前的敦煌历史却似乎要慢慢被大家所忘却了。然而,这些历史中却不乏动人之处,于是就想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莫高窟成型前的敦煌历史,那段曾经辉煌、却久经动荡而又顽强生存的敦煌历史。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一、文明的交汇处——莫高窟修建前的敦煌

据历史记载,敦煌的莫高窟大约修建于前秦的符坚时期,这也是很多人回顾敦煌历史时常选择的起点。其实,敦煌在这之前有着辉煌的过去,那是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

从绿洲到汉土:偶然又必然的结合

大约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的西域政策拉开了帷幕,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成为汉武帝统治、管辖西域的重要基地,名闻宇内。与丝绸之路相伴随的是,中原文明与古印度、古波斯、东罗马等文明的沟通。从这之后,直到一千多年后海洋商贸正式兴起前,敦煌都是重要的商贸与文化都市。

丝绸之路

如果仅靠想象,也许我们很难体会绿洲、汉土与西方是如何结合在敦煌城身上。在敦煌的民众中,他们的生活同时融入在这生机盎然的绿洲、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汉土、异域风情的西方文明。

说难以想象,倒也不是完全不可推断。当时的中原因西晋的永嘉之乱而遍体鳞伤,开启了将近200年的动乱黑暗时期,那些本来生存在汉土的民众却在无助中看到敦煌这个战乱中的人间净土,于是汉文明的迁徙开始了。

那时的敦煌,因为远离中土,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习惯农耕的汉土百姓们发现这里充分的日照时间、稳定的水源灌溉以及肥沃的绿洲土地为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提供了最好的“乐土”。也正是因为如此,绿洲之上的绿洲和汉土交汇在一起,中原迁来的士族大家在这开出了汉文明的另类之花。

从西方到佛教:荟萃与融合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南北段的分界点,换句话说,敦煌就是当时商贸往来的汇集地。那时候,无数的商人、传教士和军伍在这活动。他们将东方的丝绸运往西方,让西方生活更加奢华。那时候,东罗马帝国新铸造的钱币甚至最短的时候只需要20来年就已经出现在敦煌境内,足以说明东西方交流之密切。

敦煌的佛教文化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蕴含着生死转化、往世来生的佛教传入了敦煌与汉土,使得那时候动乱的人们能够凭此慰藉,而佛学的智慧也融入到了中华文明。一个个佛学僧人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将西域流传来的佛经译成佛学经典。在敦煌,佛家先圣的“超凡法力”和“化圣入凡”的宏愿实践在敦煌的佛道场中。

《魏书》: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二、辉煌后的落寞,至暗时刻的敦煌:北魏的朝堂之争落寞的敦煌:孤立无援

当所有人以为敦煌会持续绽放光芒的时候,敦煌却迎来了他的至暗时刻。当历史的车轮来到5世纪时,敦煌却陷入了动荡了。公元400年,西凉的政权在这里建立,在对峙了20年后,被北凉所灭。然而仅仅在18年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又兵临敦煌,消灭了北凉,一统了北方。然而,这短短三行字的政权更替却怎么也说不尽敦煌是如何从辉煌走向落寞的。

西凉与北凉对峙之时,由于敦煌民众对西凉的拥护,对北凉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后来北凉攻陷敦煌时,对敦煌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据推测,人数约只剩下了五成。而后来北魏兵峰指向敦煌时,敦煌的北凉守将又以军队裹挟百姓逃亡西域,据估计约有万户以上的百姓被迫成为亡命之徒。

柔然大军


人口的减少可以慢慢休养生息回复,但丝绸之路被逐渐中断却是让敦煌城的落寞不可逆转。公元460年,崛起后的柔然政权将目光放到了西域,开始对原来臣服于北魏的西域诸国进行攻略。10年后,随着柔然拿下了西域最后一个“玉石之国”于阗,整个西域落入了柔然的手中。

备注:其实于阗的国王曾经写信向北魏求救,只不过这时候的北魏早已经疲于奔命、焦头烂额。求救信记载于《北史·西域传》。

北魏的朝廷论战:坚壁清野还是人地皆在?

1.论战背景

北魏经过多年在中国北方的统治,以守成之势已经难以应对来自柔然灵活机动的攻势。北魏并非是无所作为,当时每年的秋、冬时节都会集结精锐军队兵分三路,如守夜人一般驻守边塞直到来年的春天。可是这策略却十分牵扯北魏的军队和财政,使得北魏难以首尾相顾。当时敦煌作为北魏的边境城市,在于阗无助投降柔然后,已经直接处在了战争的第一线。

北魏甚至北方六镇以防御柔然


大约在公元472年开始,柔然的骑兵大军开始大规模发动对敦煌的突袭,之后的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发动了四次战役。人祸之外的天灾让敦煌雪上加霜。据《魏书》记载,公元479年敦煌爆发了大霜,田野里的“禾豆尽死”,陷入了饥荒。而仅仅两年以后,又爆发了蝗灾,庄稼收成化为泡影。

2.论战过程

这时候,北魏的朝廷之上爆发了一场关于保卫还是放弃敦煌的论战。当时北魏的朝廷大员们认为应当放弃敦煌,全力拱卫首都,他们认为:

一是柔然骑兵强悍无比,机动力强,北魏的边陲驻军疲于奔命,只得各自为战,无法互相援助,难以构建统一的防卫体系;

二是北魏首都平城同样需要拱卫力量,柔然曾经在北魏最精锐的边镇军防卫下以机动突破北魏防线,差点攻入首都;

三是敦煌不仅面临着柔然的压力,当时青海地区的吐谷浑势力已经崛起,敦煌面临腹背受敌。

在上述三点理由的支撑下,这些朝廷大员和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应该放弃敦煌,将敦煌的百姓迁回中原,坚壁清野,同时将边境主动后撤到凉州,以缩短防线和纵深,既能更好支援又希望柔然可以见好就收。

北魏、敦煌、柔然、凉州区域图

就在朝廷大员们即将同意这个方案时,北魏的一名从六品的给事中的官员挺身而出,堪称是敦煌文化的救星,他就是韩秀。据《魏书·韩秀传》中记载,韩秀认为:

一是敦煌的辉煌由来已久,虽然敦煌强敌环伺,但经过几十年的动荡,敦煌的军伍和民众均有应对这种战争威胁的实践经验和心理准备;

二是不能只以一般意义上的边境城市来看待敦煌,敦煌之危不在于柔然兵锋,而是丝绸之路被中断。如果据守敦煌,则吐谷浑和柔然无法兵合一处,进可抵御柔然于国外,退也可打消吐谷浑觊觎中原之心。如果放弃敦煌的话,则可能让柔然和吐谷浑合作,则从河西走廊以至于关陇都将陷入危机。

北魏的统治者毕竟不是昏庸之辈,在韩秀痛陈利害后,北魏选择了采取韩秀的策略,在敦煌坚守的情况下从其他路线反击柔然。

三、敦煌的坚守:拼死一战,超越军事的力量

就如韩秀的预测一样,面对着柔然的侵扰,敦煌民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生存保卫战。从474年的北魏朝廷论战到492年北魏大破柔然,敦煌军民18年的抗争证明了韩秀的战略目光。那么敦煌又是为何能够在柔然的攻势下坚守下来呢?

建立在敦煌土地的社会经济:敦煌军民不愿放弃

尽管敦煌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动乱,确实会让部分大世族选择离开敦煌前往栖身之地。但敦煌从西晋至此时,毕竟已经一两百年了,这里的人们早已经与这片土地紧密的结合起来了。

在当时,农耕文明下的普遍特征是高度依赖土地,并在土地上发展出身份认可需要的社会关系。因此,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并不会因为敦煌动乱而离开敦煌。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之所以是大世族,就在于敦煌城中有他们的车马与田宅。如果离开,这些就无法继续存续,而且长途跋涉在当时医疗条件下可能人员多有损伤,这些家族可能面临支离破碎的局面。

敦煌世家大族

准确的预判:柔然军队的财产需求大于土地需求

敦煌的军民们发现,柔然军队尽管攻势凶猛,但从公元460年至474年的十几年对西域和北魏的攻击来看,柔然军队对土地需求的欲望远远小于财产需求。柔然军队带着明显的游牧民族特征,他们将战争理解为掠夺财富,而非侵略土地以建立长久统治。这让敦煌的军民相信,只要他们能在柔然的突袭战中挺住,挫伤其锋芒,就有可能让柔然知难而退。

对敦煌城的价值认可:敦煌军民奋死一战

拼死一战的敦煌军民

敦煌几百年的辉煌,让敦煌军民们认识到敦煌城的价值。敦煌的百姓们认识到,尽管最早的迁徙而来是因为来自冰雪高山上的融冰水和相对肥沃的土地,但敦煌城的价值并不再是这些自然条件了。他们认为,是每个人对家园的热爱让敦煌有今天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柔然的攻势下,并没有太多民众选择离开敦煌,而是决定与敦煌共存亡。在几次柔然的突袭战中,敦煌军民表现出极大的战斗力,多次以少胜多,反败为胜。比如历史曾经记载敦煌的一位名叫多侯的将领在抗击柔然中的突出表现:

多侯率领敦煌军队,击退了柔然部帅无卢真率领的三万骑兵,并被提拔为征西大将军。后来,多侯率军外出狩猎,被柔然得知,由度拔派遣军队包围了敦煌城,试图断了多侯的归路。可是多侯一方面反而无所畏惧,主动突围打乱了柔然部署,另一方面敦煌城内的军民纷纷想办法接应多侯,终于突围回到敦煌城内。敦煌军民因此士气大振,在多侯的率领下再次出城决战,大破柔然军队,解了敦煌之围。

《魏书·尉古真传附侄孙多侯传》:蠕蠕部帅无卢真率三万骑入塞围镇,多侯击之走,以功进号征西大将军。后多侯猎于南山,蠕蠕遣部帅度拔入围敦煌,断其还路。多侯且前且战,遂冲围而入。率众出战,大破之。

结语与思考

敦煌城的辉煌绝不只是广为人知的莫高窟,它的辉煌固然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敦煌军民对敦煌的强烈认同更是它赖以存续的根本性因素。从萌芽到辉煌、从动荡到存亡,这些辉煌而又艰难的日子却都是敦煌在人类史上的文明印记。从敦煌的曲折发展,我们看到的是正是敦煌人敢于在逆境中抗争的勇气,而这恰恰是我们回首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