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距今1300多年,现存107座,北京这个唐辽古塔群惊艳世界

2020-05-27 15:01:18旅游攻略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房山区现存古塔107座,有“房山宝塔冠京师”的美誉。游览房山,举目可见式样各异、年代不等的宝塔,而始建于唐代的云居寺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云居寺的唐辽古塔群。云居寺,位于北京房山大石窝镇水头村,始建于唐贞观五年。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房山区现存古塔107座,有“房山宝塔冠京师”的美誉。游览房山,举目可见式样各异、年代不等的宝塔,而始建于唐代的云居寺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云居寺的唐辽古塔群。

云居寺,位于北京房山大石窝镇水头村,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寺庙坐西朝东,依山而建,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和帝王行宫,两侧有配殿、僧房,南北各有一塔相对,成为云居寺的标志。

云居寺前身

云居寺的前身是隋朝智泉寺,始自北齐。民国溥儒《白带山志》引《顺天府志》记载:“北齐(550—577)沙门慧思净住莎题(白带山因山上盛产一种植物莎题草,故又名“莎题山”),誓宣鸿愿,普镌见籍,镜幽穹岩。弟子静琬,密承法付,于大业末递于贞观,疲毫琢版,叠窟盈堪。”“云居寺,隋为智泉寺,以泉名也。”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曾于诸州高爽清净30处建舍利塔,白带山智泉寺也奉安了舍利,建造了舍利塔。隋炀帝大业(605—616)年间,慧思的弟子智泉寺静琬秉承师训,在白带山开创了石经刊刻事业,到唐贞观五年(631),为刻经的需要在白带山下大规模修建庙宇,因白带山山腰常有白云萦绕,故改寺名为“云居寺”。

——摘自 新浪博客 《唐辽古塔》

作者:走走停停



《日下旧闻考》称“寺在云表,仅通鸟道”。白带山亦名石经山,因所藏石经闻名于世。房山石经全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系静琬吸取南北朝灭佛中经书大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能保留的经验,在石经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此后以此保存佛经而留下的丰富遗产。

云居寺石经历隋、唐、辽、金、元、明六朝千余载,刻经1122部,3572卷,共刻石14278块,贮藏于两处,一处是在石经山(又称小西天)上的九个藏经洞内,另一处是藏经塔(即云居寺南塔)下藏经穴内。其工程之浩大、刊刻之雄伟、刻造历史之久远,堪称“世界之最”——云居寺因此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摘自 乾隆京城记 《千载浮图》


建寺机缘


唐云居寺的创建还有一段机缘。刘济唐元和四年(809)《琢鹿山石经堂记》:“至国朝贞观五年,涅槃经成,其年六月,瀑水浮大木数千株于山下,遂构成云居寺焉。”

唐临《冥报记》也对此有记载,静琬早就有建寺的打算,但由于缺乏木材一直未能如愿。事有凑巧,唐贞观五年(631)六月,一夜大雨,引起山洪暴发,上游河岸崩塌,数千株巨大的松柏顺流漂至白带山下,于是静琬招来工匠,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利用这些木材建起了云居寺。

云居寺创建时形成了三院格局:即东峪(域)云居寺,又称东云居寺、东峪(域)寺,在石经山以东;西峪(域)云居寺,又称西云居寺、西峪(域)寺,在石经山以西,即今之云居寺;中峪(域)云居寺,又称中云居寺、中峪(域)寺。此外,石经山上以华严堂为中心,形成了石经寺(又称云居上寺、雷音寺)。在距云居寺不远的岩上村,还有专供刻经的磨碑寺。


云居寺那些塔


1942年云居寺建筑大多毁于日寇炮火,仅存山门石券面和砖石塔十余座。自1985年起,北京市政府对云居寺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修复,目前部分已基本恢复昔日的规模。

云居寺布局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有南北二塔对峙,形成与东西中轴线相辅相成的南北次轴线,双塔烘托中轴线的格局为唐代佛寺的重要特色,虽然二塔均为辽建,但云居寺的双塔格局为北京独一无二,带有一定唐代佛寺的特征。

云居寺南塔旧影

南塔

云居寺南塔原名“释迦佛舍利塔”,始建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举高六十余尺,为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矗立在石经地宫北沿。十三层密檐,砖结构,每层檐梢都悬挂着铜铃,与寺内北塔交相呼应,形成了云居寺独特风貌。1942年,南塔毁于日军炮火,只剩八角形塔基。2009年9月9日,南塔复建工程正式启动,按照清末民初的照片原貌、原大小,用原规格的石料修复。工程历时五年,2014年9月9日完工。

北塔

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为混合式砖塔,下部为楼阁式,上部为喇嘛塔式,高30.46米。塔基为砖砌八角形须弥座,束腰处有一圈砖雕,各种人物造型十分优美。另外还嵌有一圈佛偈语砖,砖上偈语清晰。是云居寺诸塔中规模最大的。

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两层楼阁式中空塔,内有磴道可登,平面八角形,四周有拱形塔门、假窗、佛龛和浮雕;上部覆钵如鼓,圆锥形九重相轮如钟;仰莲宝珠塔刹。

北塔四隅各有一座唐朝小塔一座,3米多高,正方形密檐石塔,是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塔。

景云塔

西北角四方形小石塔为景云二年(711年)所建,通高3.24米。塔门朝北,龛内正面有一佛二胁侍浮雕,丰腴柔美,刀法极精,为典型唐代造像。

景云塔为方形密檐小石塔,塔身由4块汉白玉石板砌成,其上为七重密檐(今仅余六层,其余四座小唐塔亦然)、宝珠刹。塔身外壁刻《石浮屠铭》,塔身有龛,龛门朝北,龛内正面浮雕一佛二胁侍,形体丰腴,线条柔美,刀法极精,可见盛唐遗风,可惜头部皆遭破坏。

开元十年塔

东北角石塔建于开元十年(722年),方形六层重檐,高3.88米。塔门朝北,檐廓线刻刀法流畅,龛门旁两尊金刚雕像分列左右,肌肉突兀,威武刚健。龛内正面一佛二胁侍浮雕像,造型生动;东西两壁分雕两组供养人像,有高鼻深目、丰髭重须的胡人象,引人注目。东壁外刻《大唐易州新安府折冲李公石浮图之铭》,略云:清信士李文安游心正觉,妙达苦空,知劳生之有涯,设津梁于彼岸。乃于范阳县西云居寺......造石浮图一所。

太极塔

东南角石塔为太极元年(712年)所建,塔高3.7米,七层方形密檐式。西外壁刻有大唐《易州石亭府左果毅都尉蓟县田义起石浮图颂》。略云:石亭府果毅田公,尊崇法门,福求无上,奉为七代先亡、见存太夫人、合家大小敬造石浮图七级,释迦像、二菩萨、神王等一铺。另有民国廿一年陈兴亚等游云居寺题记。

开元塔(与太极塔十分相似)

西南角为开元十五年(727年)建小石塔,塔高3.6米。上刻《大唐云居寺石浮图铭》。铭曰:“高塔峨峨,示延遐瞩,多生壤壤,动善群触。兹设兹利,无碍无疆,其福丰衍,其资广长。彼石惟坚,我性亦定,永永不灭,视以知正。”

广公禅师塔

广公禅师塔,立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质地为汉白玉石,高2.46米,八角直棱形幢身,分上下两层。上层八面施刻正书,记述了广公禅师生平和遗德。 额题“广公禅师塔记”六字楷书,额下竖刻“苦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四行佛偈语。广公禅师的弟子惠演、惠谈等为老师立塔,共计419字。


三公塔

北塔的北侧有三座覆钵式塔,是清朝溟波、圆通、了尘三位住持的灵塔,又叫三公塔。三座塔塔身保存完整,束腰处的砖雕纹理清晰,但塔基破坏严重。


开山琬公塔旧影

开山琬公塔

南塔边上有两座塔。一座是静琬法师塔,“开山琬公大师之塔”,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所建。高6米,方形须弥座,八棱柱形塔身,塔身东面正中刻有“开山琬公之塔”六个字。此塔原在水头村静琬塔院内。静琬法师是云居寺石经雕刻的开创者,此是其墓塔,后来移到寺内,现被安放在石经地宫上面。

开山琬公塔,原位于云居寺北约900米处的水头村,塔幢前方原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碑。1978年由于基础下沉,塔与碑一起迁入云居寺内,现位于药师殿南侧、压经塔以西。

此塔地宫内的辽大安九年《静琬大师塔铭》记载:静琬大师卒于唐贞观十三年,因其法宝未就,故师灵骨未瘗焉。至辽大安初,有通理大师睹彼胜迹,因继其功,放大乘十善戒,度徒数十万,利颇多。续经之暇,遂缔构贞珉以为石浮图一所,高二丈余,奉安静琬灵骨。

续秘藏石经塔

续秘藏石经塔须弥座

另一座是续秘藏石经塔,辽天庆八年(1118年)所建,俗称八棱碑、压经塔。塔高约5米,下部束腰塔座,浮雕人物及动物栩栩如生。该塔须弥座为云居寺诸塔中雕刻最精美者:每面由上至下分别刻迦陵频迦(人首鸟身的神灵)、持乐器人物及双狮图案,其中上部飞仙、下部双狮富于动感,而束腰处的持乐器人物则宁静优雅,形成鲜明对比;全部雕刻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堪称辽代石刻艺术杰作。塔身八面刻《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记录辽代刻经数量及秘藏地穴之事。第一层塔檐下刻斗栱、角梁、檐椽、飞椽,屋面刻出屋瓦,由第二层以上各层檐则大大简化。塔下有藏经穴,藏辽金所刻10082块石经,建于天庆七年(1117年)。

《续秘藏石经塔记》:“浮图经教,来自西国,梵文贝叶,此译华言,尽书竹帛。或邪见而毁灭,或瀑水而漂溺,或兵火而焚爇,或时久而蠹烂,孰更印度求请与?有隋沙门静琬,深虑此事,厉志发愿。于大业年中,至涿鹿山以大藏经刻于贞珉,藏诸山窦。”文中记述,辽代圣宗、兴宗、道宗诸帝赐钱刻经47帙,通理大师校勘文字,石类印版背面俱用,每石镌经两纸,是镌造石经的一大改进。


金仙公主塔旧影

金仙公主塔

金仙公主塔为纪念唐玄宗第八妹金仙长公主于开元十八年(730年)为云居寺赐经和施田而建,位于石经山第七藏经洞附近的山上,为方形密檐石塔,原有九重檐,宝珠刹,塔身收分形成极为优美的弧线造型,为石经山云居寺诸唐塔中最大、最优美者,可惜现塔刹已不存,且仅存七重檐,残高3.67米。塔身有龛,龛门两侧浮雕金刚力士,龛内雕释迦佛。塔身侧面刻开元九年(721年)《云居石经山顶石浮图铭》,背面刻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山顶石浮图后记》,记建塔缘由。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有诗句咏怀此古塔曰:“层层金仙塔,宛宛白带山”,意境悠远。

无名唐塔旧影

此塔位于第三藏经洞西南山上,为单檐小石塔,塔上原有乾宁五年(898年)题记,现已风蚀殆尽。此塔虽为单檐,然而檐椽、飞椽、角梁以及瓦当、滴水均雕出,极其精致,原更有造型优美塔刹,现已不存。塔身龛门两侧金刚力士雕像造型生动,今仍能窥见昔日旧韵。

老虎塔

老虎塔位于云居寺后山顶、北塔西北方向约500米处,为八角形五层檐的密檐式砖塔,塔身八面分设拱门及直棂窗,南面有龛,塔刹已残毁。塔残高约7米,塔基包砌的浮雕砖,其纹饰和大小与北塔上的完全相同,推测应与北塔同时修造。

素材来源:


新浪博客——京西走马_

新浪博客——有孔铜钱

房山云居寺及其塔群--中国佛教协会官方网

云居寺(上):唐辽古塔_走走停停_新浪博客

乾隆京城记 《千载浮图》

云居塔旧影来源:《北京云居寺石经山旧影》、《支那文化史迹》


更多美文,敬请关注“游遍北京”;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