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天路》背后的青藏铁路:藏着四十万人,奋斗五十年的心血结晶

2019-08-10 23:54:04旅游攻略
当年MV拍摄的时候,韩红和进藏取景的拍摄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海拔4800多米的那木错湖、海拔4700米的那曲和海拔4500米的当雄左尕村,由于高原反应,又加上春季天寒地冻,所以拍摄工作进行的异常艰苦。

著名歌星韩红的一首《天路》,曾经火遍大江南北。

这首歌以西藏铁路的通车为背景,表达了西藏人民对青藏铁路开通的盼望,也赞扬了那些奋战在青藏铁路第一线的工程师和工人们。

当年MV拍摄的时候,韩红和进藏取景的拍摄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海拔4800多米的那木错湖、海拔4700米的那曲和海拔4500米的当雄左尕村,由于高原反应,又加上春季天寒地冻,所以拍摄工作进行的异常艰苦。

然而,这些拍摄工作的艰辛又如何与修建青藏铁路的艰难相比?

《天路》背后的青藏铁路:藏着四十万人,奋斗五十年的心血结晶

从1958年到2006年,将近五十年的时间,几百亿的投资,四十万建设者的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才终于在地球屋脊上,建成了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藏着无数工作者的艰辛和血汗。

一、艰难的通天之路:一穷二白,要修世界上最难修的路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至此,在西藏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农奴制正式瓦解。

然而,农奴制带来的恶果却无法在短期内被消除。长期的压迫,让占西藏90%的农奴处于饥饿的状态。

毛主席曾形容当年的西藏是“一不人兴,二不财旺。”

“要想富,先修路”,从此,几代中国上开始了在世界屋脊的修路之旅。

1954年王震将军向毛主席立下的军令状:“我们一定要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去”。

但要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5020米的青藏高原上,在很多外国人看来,这就像是个“笑话”。

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就说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但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种“敢叫天地换新颜”的神勇之气, 再大的困难也不过是纸老虎,既然想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去,那就去修。

1、物资缺乏,后勤补给不足

1958年9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到格尔木段开工了。

但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技术、设备、资金全都跟不上。于是,西宁到格尔木的814公里铁路,断断续续修了26年,几乎全靠人力完成:

没有现代化的施工装备,铁道兵就用血肉之躯,肩扛手抬设备,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挖,一米一米地修路。

物资匮乏的时候,他们只能用白糖来抵挡高原反应,营养则全靠干菜和黄豆来补充。

雪山连绵,长年都处于寒冷的环境中。于是,不管施工还是休息,战士们都要把棉服穿在身上,以抵御寒冷。

没有多余的棉服可以换着穿,时间久了,棉花就全露在了外面。

用当时一位铁道师师长的话说:“老远看过去,白茫茫的一片,好像高原上一群白花花的山羊。”

2、高原缺氧,困扰建设人员的生命安全

除了后勤补给不足,恶劣且变化无常的天气,高原缺氧、低温干旱,都严重困扰着建设人员的生命安全。

高原上9级大风极为常见,工人们常常睡到半夜被冻醒,因为帐篷早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了,而被子则冻成了冰块。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50%。

一个人光是在高原上空着手,徒步行走,就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背负25公斤的面粉袋。更何况在施工的时候,工人们除了必要的工具以外,还要背着2.5公斤重的氧气瓶。

高原缺氧除了让工人们施工缓慢以外,更多的是引发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等各类高原病。

在1974到1978年间,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不足以治愈高原病,有400多名建设官兵牺牲在了青藏高原上。

直到2002年6月在青藏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的高原制氧站,随着高压氧仓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投入使用,才解决了高原缺氧这个世纪难题,工人们得以卸下了氧气瓶,轻装上阵的工作。

高原缺氧、复杂多变的气候状况,并没有吓退数万建设者们,他们常年坚守在铁路线上,用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想要尽快在青藏高原开辟一条天路出来。

《天路》背后的青藏铁路:藏着四十万人,奋斗五十年的心血结晶

3、世界难题:高原冻土

然而,冻土却成为了修建青藏高原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青藏高原由于常年极度严寒,使得土壤里含有大量的冰,他们被称作“冻土”,冻土最深的地方厚度超过了1500米。

这些冻土天热变泥巴,发生融化和沉降;到了冬天又坚如磐石,导致体积增大,地面地面升高。地质的不稳定,必然会导致铁轨变形。

而青藏铁路要修建,却不可避免的要穿越可可西里,而这里有550公里的高原冻土地带。

高原冻土是世界性的难题,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天路》背后的青藏铁路:藏着四十万人,奋斗五十年的心血结晶

1978年因为冻土,青藏铁路再次停工了, 明明所有人为困难都已经克服,却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眼看铁路的修建遥遥无期,参与建设的官兵和当地牧民都难过不已。

张鲁新正是当年参与冻土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青藏铁路工程下马以后,他却因为热爱而留了下来。

他在大部队撤离后,来到了被称作“冰雪仓库”的风火山。在这里,1961年我国建立了全世界唯一的一座全年值守的高原冻土观测站。

从此,张鲁新和他的前辈们、同事、学生们扎根在了青藏高原几十年,全年无休的在风雪严寒中研究观测冻土情况。

张鲁新更是带着团队用了五年的时间进行实地勘探和现场调查,将永久动态分类视图,最终找到在冻土区修建铁路的最佳方案。

从片石路基到通风管再到热棒路基,中国的科学家们走在了世界前沿,终于解决了高原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

中国的科学家们攻克了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世纪难题,前后40万建设者们战严寒、斗冰雪,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开辟了青藏铁路这条“通天之路”。

二、青藏铁路,是经济富裕之路

青藏铁路的伟大除了建设之难是挑战自然和人类极限以外,还在于它对西藏地区的特殊意义和作用。

1951年之前的西藏还处于农奴社会,封建农奴制给当地带来的是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落后面貌。

当时西藏仅有的几万贵族却占有了大部分的资源,享受着特权和奢靡的生活;而一百多万的农奴却常年遭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保证。

藏族谚语里有言“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除了基本的温饱得不到保证,当地的农奴还要忍受许多非人的压迫和折磨。

《天路》背后的青藏铁路:藏着四十万人,奋斗五十年的心血结晶

朱哲琴的歌曲《阿姐鼓》意境优美,然而很少人知道,那鼓很多都是由藏族农奴女子的皮所做,所以被称为“阿姐鼓”。

到了解放后,农奴翻山当家做了主人,但生产力依然极为低下,农牧业都还依靠人力完成,遇到自然灾害时,更是束手无策。

民主改革后的西藏,迫切想要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然而当时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还没有一条公路。

进藏之路的凶险,从古至今都让无数人恐惧,更是让青藏高原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难以攀登的高峰。

解放初期的时候,中央政府的援藏物资只能靠骆驼等畜生组成的运输队进藏。

沿途恶劣的环境,把当年很多进藏战士的生命留在了青藏高原上。而那些从全国各地筹集来的珍贵物资,经过千难万阻到了西藏的时候,往往只剩下了一半。

幸而,解放后慕生忠将军带着战士们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修建了一条进藏公路。但仅仅一条公路并不能满足西藏经济发展的需要。

《天路》背后的青藏铁路:藏着四十万人,奋斗五十年的心血结晶

西藏要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与全国各地有更多的交流、融合,还是要依靠发达的交通。青藏铁路的建设,正是让西藏人民摆脱了出去难的问题,让西藏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与中华各族人民一起踏上了复兴之路。

青藏铁路带来的不仅有西藏的经济变革,更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战略意义。

青1962年的中印战争,我国军队的后勤保障几乎全靠牦牛完成,这样的战略物资供给方式无遗对战争的胜利极为不利。

青藏铁路的通车,让更多的军事战略物资得以轻松快速的运输到西南边疆,让边防将士们的国门守卫多了一份安全与保障,更让我们有底气面对南亚地缘压力。

三、青藏铁路,是人民幸福之路

韩红的一首《天路》唱出了臧家儿女对青藏铁路的期盼和感激。

这条铁路正如韩红所唱,为臧家儿女送去了幸福安康。

青藏铁路未建成之前,进藏物资仅靠几条公路线支撑。这让外地的商品物价奇高,当地藏民很难享受现代化社会带来的便捷舒适生活。

尤其网购的时候, “西藏地区不包邮”深深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青藏铁路的开通,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了进出西藏物资的运输成本。

这条天路,不但让藏区的土特产品走了出去,如牦牛干、青稞茶,手工艺品得以销售到全国各地,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同时也让外地的消费品更便捷的进入了西藏,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天路》背后的青藏铁路:藏着四十万人,奋斗五十年的心血结晶

青藏铁路除了带来贸易的发达,更是让无数人更加容易的完成“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的梦想。

作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西藏一直都以神秘吸引着无数游客。尤其进藏路途艰难,更让这片雪域高原蒙上了神奇的面纱。

乾隆年间,政府派军进藏,走了一年零三个月才到达,而如今从北京到拉萨坐火车也不过1天多的时间。

有了这条天路,无数普通的背包客、旅游爱好者可以轻易地踏上了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圣洁的纳木错,晶莹剔透的美丽湖泊,蓝天下皑皑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屹立千年的大昭寺,端庄神圣的布达拉宫,这一切都刷爆了旅游者的朋友圈。

根据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15.6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而旅游业的繁荣正是当地经济腾飞信号。

遥远而神秘的拉萨,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正在这条天路的带来下开始了新的幸福之路。而来自各地的游客也可以沿着这条世界最高的铁路线,欣赏着窗外雪域高原的美景。

四、青藏铁路,是中国工匠精神,更是中国奇迹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高原铁路”梦被美国人嘲笑:

“青藏高原那个地方连牦牛都上不去,怎么可能架设铁路呢?我确信孙中山不仅是个疯子,而且比疯子还要疯。”

然而,我们中国人自古有着“人定胜天”信念,我们更有着“逢山开山,遇水架桥”豪迈气魄。

我们最终在这个“人类的第三极”,在全世界都认为不可能的地区架桥过河、穿山凿洞,在世界上环境最恶劣、最残酷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长的铁路。让雪域高原的美景近在咫尺,让遥远的西藏繁华昌盛。

我们中国人总是在挑战不可能。

1973年12月29日,毛泽东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曾表示:

“中国将修建青藏铁路,不仅要修到拉萨,而且还要与尼泊尔接轨,通到加德满都去。”

如今,跨越喜马拉雅山的这段铁路正在攻坚克难中。

基建狂魔的中国人还将继续谱写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