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五大顶级自然博物馆

2020-04-02 14:54:32旅游攻略
#带你走遍全世界#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有9个博物馆,它们分别是艺术博物馆(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 UMMA)和附近小而精的凯尔西考古类博物馆(kelsey Museum of Archaeology)、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

#带你走遍全世界#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有9个博物馆,它们分别是艺术博物馆(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 UMMA)和附近小而精的凯尔西考古类博物馆(kelsey Museum of Archaeology)、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凯尔西建筑博物馆、欣德丘兹牙医博物馆、植物标本博物馆、尼科树木园和马蒂尔植物园、动物学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在安娜堡中心校区,免费对外开放。

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五大顶级自然博物馆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中央校区有一栋古朴而典雅的建筑——鲁思文博物馆楼,两只俯卧的黑色美洲狮雕像守卫着两扇雕花铁门,这便是密歇根大学自然博物馆的入口。入口虽算不上气派,但不要小看了这一大学自然博物馆。TravelMuse网站评选出美国五大顶级自然博物馆,密歇根大学自然博物馆便榜上有名。该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每年的参观人数都超过10万人。其永久展示涵盖了古生物、人类学、密歇根生物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并设有一间天象馆。博物馆每年的运营成本超过90万美元,其中约一半由博物馆自筹资金解决。

密歇根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五大顶级自然博物馆

和大型自然博物馆不同,这座创建于1878年的博物馆的功能仅是展示和教育,科研的任务则由同在一栋大楼中的动物学、古生物学和人类学这三座研究博物馆以及密歇根大学的其他院系完成。笔者曾在密歇根大学学习两年,多次到这座博物馆中参观学习,甚至还在这里参加过纪念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的聚会;在此愿与读者分享一些见闻,或许可对国内高校自然博物馆的发展有所启发。

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五大顶级自然博物馆

演化厅中的精彩

  拉开厚重的雕花铁门,穿过华丽的圆顶大厅,上到二楼便是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展厅——“演化厅”,这也是整个密歇根州最大的史前生物展示。大厅中自然少不了各类恐龙化石,不过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要算几乎位于大厅中心的两具美洲乳齿象骨骼化石。

  较大的一只左侧前肢微微抬起,带有两只弯曲象牙的头部高昂,仿佛正在疾行。其肩高约有3米,乍一看让人以为是同一时期也生活在北美洲的猛犸象,不过仔细辨别,还是不难发现美洲乳齿象和猛犸象的区别。前者的臼齿呈乳头状的突起,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后者的臼齿则平坦得多;前者的象牙也比后者短小,弯曲程度也不如后者。美洲乳齿象是乳齿象科的一员,与亚洲象、非洲象以及猛犸象所属的真象科差别较大。北至阿拉斯加以及美国本土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南抵佛罗里达和中美洲的萨尔瓦多等地,都能发现这一物种的化石。美洲乳齿象的主要栖息地是温凉的云杉林,和猛犸象一样,它们也有厚实的毛发用来抵御严寒。

美洲乳齿象生活在约370万年~4千年前,可算是灭绝时间距今最近的古象,距今仅4千余年的化石都是在密歇根州发现的,其中就包括密歇根大学所在的沃什特诺县。和北美州的大地懒等大型哺乳动物一样,导致美洲乳齿象灭绝的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最近的研究显示,在更新世后期,肺结核在美洲乳齿象中甚是普遍,这有可能是造成其在约1万年前大量死亡的原因。但是,仅因疾病本身而造成一个物种的灭绝似乎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另一个导致灭绝的假说便是人类的捕杀。人类迁徙到美洲后,在距今约1.3万年时,美洲的人口数量便已颇为可观,大量的狩猎活动使得美洲乳齿象的种群越来越小,最后完全灭绝。对五大湖地区的乳齿象象牙化石的研究似乎也支持这一种观点:在灭绝前的数千年中,乳齿象的性成熟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这显示环境压力并不大,因此不大可能是因为气候恶劣而导致的灭绝,而且反映出种内竞争日益变小,这正和人类捕杀后种群密度降低相合。不过,目前仍没有一种解释能够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包括美洲乳齿象在内的更新世大型动物大灭绝事件还需后人的研究和解读。

在密歇根大学谈“演化”,不能不提到古生物博物馆的菲利普,金格里奇博士主持的闻名全球学术界的鲸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古生物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都在鲁思文博物馆楼中,一些早期鲸类的化石便在自然博物馆的演化厅中向公众展出。鲸目可分为三个亚目:起源于渐新世且现今仍存在的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以及更为原始的、仅存活于始新世的古鲸亚目。后者虽然已经灭绝,但它们经历了从陆生到水生的演化过程,并且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也是它们的后裔,因此舌鲸在鲸类演化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金格里奇博士的研究也集中在古鲸亚目上。让人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鲸类竟然与大家熟知的包括牛、羊和猪等偶蹄目动物关系最近。偶蹄目动物距骨上具有典型的双峰状距骨滑车,有趣的是,一些古鲸的距骨化石中也有这一特征性的结构。

金格里奇博士从1975年起便在巴基斯坦、埃及、约旦和印度等地开展鲸类化石的发掘工作。1977年,一些鲸类的化石在巴基斯坦出土,但金格里奇博士自称当时“愚蠢”地忽视了它们,因为这些动物的盆骨和后肢甚是发达,在当时很难想象鲸类具有这样的陆生动物特征。科考队员开玩笑说挖到的是“会走路的鲸鱼”,但这一想法在当时看来是极为荒谬的,因为那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原始到能行走的鲸类。

到了20世纪80年代,金格里奇博士转战埃及的撒哈拉沙漠,1989年,最有趣的发现终于浮出了水面:两种古鲸BasilosauruSiSis和Dor udon atrox都有腿和趾。这时金格里奇博士才发现当年在巴基斯坦的“会走路的鲸鱼”一说并不是玩笑话。Basilosaurus isis和Dorudonatrox的化石颇为完整,现在便陈列在演化厅中。Basilosaurus的后肢甚为发达,足部长约12厘米,显示出这一物种是靠后肢划水游动的。而体长约5米的Dor udon虽然和Basilosaurus一样也具有后肢,但它们已极为细弱,看来这一物种已不靠后肢划水,而和现生鲸类一样靠尾部摆动在水中前行。这两种古鲸生动地展示出鲸类从后肢强健到消失的中间过程,如今它们的化石悬挂在空中,背景是大厅上部黝黑深邃的室内空间,恍惚间让人有了它们仍在演化的长河中游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