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不管是什么旅游方式,都是被消费牵着鼻子走”

2020-03-21 15:30:14旅游攻略
“打卡式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有人觉得,“打卡式旅游”流于形式,旅游体验感不足,也有人觉得旅游只要开心就好,“打卡”也能带来成就感。  今年十一假期,报了个旅行团,开始了我生平的第一次跟团游。把我给折腾个够呛。每天早晨大概5点钟就要起床,6点半左右就要出发。

  “打卡式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有人觉得,“打卡式旅游”流于形式,旅游体验感不足,也有人觉得旅游只要开心就好,“打卡”也能带来成就感。

  今年十一假期,报了个旅行团,开始了我生平的第一次跟团游。把我给折腾个够呛。每天早晨大概5点钟就要起床,6点半左右就要出发。跟着旅游大巴逛荡几个小时,终于到了景点,导游说,这个景点给大家半个小时,几点几分到大巴车集合,不要迟到。然后还能干什么?赶紧跑到景点儿,赶紧拍照,赶紧走。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打卡式旅游了。

不管是什么旅游方式,都是被消费牵着鼻子走”

  这样的打卡式旅游自然让很多文艺青年看不起。这哪还有旅游的体验感?在他们眼里,旅游就该是满怀着朝圣的梦想,来到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去欣赏那些自己心心念念的风景。它应该是梦幻的、惬意的、迷人的,而不该是匆匆忙忙的,不皮潦草的。半个小时,你能感受的什么?那只够你在朋友圈里留下到此一游的影像。

  他们说得都对,然而旅游这东西,其实是个奢侈品。它特别受制于时间和金钱。试想一下,你只有10天的假期,然后乘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漂洋过海,而且或许你这辈子都不会再来了,你是想在街角的咖啡馆浏览风土人情呢,还是想抓紧时间多走几个景点儿呢?这笔账好像并不难算。

  还有金钱的问题,如今即便是国内游,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它容不得你自由散漫地挥霍掉。有人说可以选择穷游,但那是年轻人的旅游方式,如果你带一大家子人出行,也让他们跟你挤青年旅社吗?除此之外还有语言问题,对像我这样外语不灵的人来说,出国跟团游是不得已的选择,它省却了我很多麻烦。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你是不是文艺青年,谁又不愿意拥有一个悠长假期,可以慢慢走、慢慢看呢?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而且话说回来,无论是打卡式旅游还是文艺式旅游,在本质上又有多大区别呢?打卡式旅游,走得是旅行团安排的景点,而文艺式旅游呢?其实也不过是各种文艺作品给安排的景点,我们或许觉得这是自主选择的,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消费社会为我们构建出来的幻想呢?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游客的凝视》,分析了人类的旅游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做“游客的凝视”呢?按照作家苗炜的总结:“当我们在看特定的景观时,会受制于个人的经验和记忆,各种潜在的规则和风格,还有四处流传的影像和文本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凝视的框架,在潜移默化中指导者我们看什么东西,如何去看。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我们去哪里旅游,其实在潜意识中,已经被偷偷植入了对这个地方的想象和期待。”

  换句话说,当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并不是白纸一张,我们有自己对于目的地的理解和想象,甚至有具体的攻略。有时候,我们对旅游的理解和想象很具体,比如每一个博物馆都有镇馆之宝,我们或许不懂艺术,但我们还是要挤过去,看一会儿蒙娜丽莎,再合个影,也算不枉此行。有时候,我们的理解和想象又很抽象,比如我们想体验浪漫的巴黎、热情的巴塞罗那、古典的罗马。尽管我们的理解和想象有高下之别,但都逃不出游客的凝视范畴,说白了,我们的旅游是被构建出来的。

  是谁构建了我们的凝视呢?具体来说当然是旅游经营者,而宏观来讲就是传说中的消费主义了。旅游的经营者们,无论是借助文学和历史的力量,或是直接通过宣传和打造,把一个个旅游景点符号化,而游客们,又通过对这些符合的打卡或解读,实现了自己的凝视。旅游活动就这样被推广出去。所以无论我们内心把旅游活动构建得多么神圣和浪漫,它其实也逃不出游客的凝视范畴。

  而摄影技术,则强化了游客的凝视。就像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所言:摄影很容易让人有身临其境的错觉,让人误以为回到了现场,但其实是人在照片的刺激下,展开了一趟想象之旅。这是因为摄影并不完全反应真实,里面融入了游客的选择和取舍,游客的理解和想象,真实是什么样的,反而不重要了。

  说到底,旅游的人,花着钱占着时间,必须要仔细感受,希望在这仅有的时间里深切地了解他所行走的地方,所以他对所见所闻都印象深刻。然而也是因为时间上的局限性,旅行的人对于一个地方的认识往往充满了偶然,这种偶然又会被旅行者那种深切渴望放大,最后简单地形成成见,或好或坏,但很可能不真实。所以无论是体验还是打卡,其实没多大差别,我们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