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一座经殿、一盏莲灯、一身藏袍、一把经轮,藏族一个高贵的民族

2020-03-14 20:42:48旅游攻略
一座经殿、一盏莲灯、一身藏袍、一把经轮,藏族一个高贵的民族藏族是一个高贵的民族,那种精神上的高贵恐怕没有别的民族可以超越,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心灵支撑。一座经殿、一盏莲灯、一身藏袍、一把经轮、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今生只为来世!一首降央卓玛的《那一天》带你走进藏族,走进甘南。
一座经殿、一盏莲灯、一身藏袍、一把经轮,藏族一个高贵的民族一座经殿、一盏莲灯、一身藏袍、一把经轮,藏族一个高贵的民族

藏族是一个高贵的民族,那种精神上的高贵恐怕没有别的民族可以超越,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心灵支撑。一座经殿、一盏莲灯、一身藏袍、一把经轮、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今生只为来世!

一首降央卓玛的《那一天》带你走进藏族,走进甘南。

那一天

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是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夜摇动所有的经简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甘南

藏族人

藏族人非常讲究和注重礼节,时时处处你都会体会到。他们的行为举止经常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藏族人待人接物时的言谈举止总是非常谦卑、优雅,体现出他们内在的涵养。他们用不着像我们内地到处贴出来的“老幼病残专用”、“残疾人优先”之类的基本道德提醒,因为虔诚信仰佛教,藏族人自觉地对自己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他们的精神文明是在内地人之上的。比如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寺院,年纪小的都自觉服侍年长的,年长的服侍年老的人,如端茶、盛饭、让座、进出门让行等。这些身体力行的教育让小孩子从小就知道,年少时多做事,年老时自己会得到同样的尊重和照顾。

那一天


藏族人很讲究家居的美观、舒适和整洁,处处体现出佛教文化的影响和天生的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他们尽可能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精美的雕刻、和佛教内容有关的图案来装饰房屋、家具,即使住在牦牛毛编织的黑色帐篷里,内部也是整洁、色彩斑斓,毛毯和地毯的使用给人一种华丽的感觉。

藏族人做事很专注和认真。教学非常细心和耐心,常常开会讨论不足和改进方法。他们喜欢休闲娱乐,但和正事分的很清楚。谈正事、做正事的时候不开玩笑,玩儿的时候就很尽情,不谈正事,绝不会混为一谈。

我们追求外在的光鲜,即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内在的世界,即精神文明不断退步。藏族人的佛教信仰始终让他们保持丰富,平静、坦然、自在的内心世界,他们也追求好一点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不受物欲的左右。

经殿

他们每个人的谦卑、对别人的充分尊重,没有显示出他们自身的微不足道和渺小,反倒让我觉得,每个人都是那么伟岸、宽广,让我敬佩并惭愧。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看的很重要,但往往最后轻贱了自己的也是自己。(摘自原文作者北京指教教师119)

藏族

甘南藏族人的庄严盛会:春节瞻佛节

每年的正月十三会举行盛大的晒大佛仪式,此会上午以前举行,各寺院由大法师率领僧众抬着巨幅彩绣大佛像到寺院附近山麓固定的晒佛台上展示,而后僧众颂赞佛陀功德,念沐浴经,万众肃然,场面宏大震撼,色彩之绚丽,人山人海的藏族僧众。在这神圣的时刻,虔诚的藏民跪拜在佛像前,不时地磕头,口诵经文,祈求得到佛祖的佑护,希望家人生活安康。郎木寺的晒佛应该是在藏区拍摄环境氛围和图面最好的地方,特别适合摄影人、非常容易出片。

所谓佛像也就是大型的唐卡,是每个寺庙的镇寺之宝。唐卡有多种形式,但都会用到很多天然的颜料象绿松石,珊瑚,金子等等。这些可以画在纸上,布上,丝绸,羊毛织物上。颜色常年如新,不褪色。传说晒大佛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不管那天刮风下雨,只要佛一晒出来马上就会雨过天晴。更有传说,当佛像展开到佛的额头时,第一缕阳光定会照到佛的额头上。

春节甘南瞻佛节

晒大佛

藏族是一个富有的民族

西仓寺亮宝节

这一天,12个部落的藏族同胞会把自己家最值钱的物品和最漂亮的衣服穿出来,部落巡游,雄壮的汉子,盛大的场面,每一个场景和绚丽多彩画面都是绝好出片的机会,下午还有盛大的藏戏表演。晒绘有嘉木祥源流的大佛像,佛前有供奉,由僧人千余人,衣着整齐,各持象牙、犀角、羚羊角、珊瑚、玛瑙、各种化石,及著名佛僧的衣帽、用具、法器等。随仪仗队,伴着化装的狮子、野牛、大象、老虎,从弥勒佛殿前出发,到仓拉佛前由僧从念经沐浴后绕寺一周返回经院,最后在小僧侣的舞蹈中结束。衣服的配饰各个都是价值连城。

藏族的黑珍珠(牦牛)和白珍珠(羊)是藏族人家家都有的,都是上百头上千只,藏族人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比我们更高贵。

藏族

2020年春节 甘南郎木寺瞻佛/碌曲西仓寺亮宝/阿坝莫郎节/拉卜楞寺/瓦切塔林/米拉日巴佛阁民俗风光摄影8日【活动时间】2020.2.4日(正月十一)——2020.2.11日(正月十八)

本期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