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逛了那么多江南古镇,我发现了几个套路

2020-03-03 19:07:41旅游攻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水墨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直是令我神往之地。一来河湖交错、桥街相连是内陆高原人民所不常见之景,二来依河而建的古镇古街更让见惯了深宅大院的我心生柔情。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水墨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直是令我神往之地。一来河湖交错、桥街相连是内陆高原人民所不常见之景,二来依河而建的古镇古街更让见惯了深宅大院的我心生柔情。

在沪的第五年,细数打卡过的古镇,其实不少,大抵如下:有枫泾古镇、朱家角古镇、新场古镇、召稼楼古镇、七宝古镇以及在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后刚刚游完的浙江乌镇。老实说,每到一处,惊喜感总是有的,但总觉得少了些质朴感。

江南水乡的如梦如画自不用多说,风景本依旧,可一旦进入了市场逐利的怪圈,我们便很难纯粹的以江南古镇游来定义自己的行程,或许我更愿意称自己为一个"边陶醉边行走的消费者"。

逛了那么多江南古镇,我发现了几个套路

套路一:来自慢生活的召唤

"慢生活"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生活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忙忙碌碌的人们提出来的。生活无论快慢,都离不开衣食住行,那么在江南古镇,我们是如何慢下来的?

关于衣服的消费:大部分人在惯常的工作与学习中,都强调衣服的修身和版型,重视面料的质感。而寻求生活之慢,衣服便可稍有宽松与舒适,最好能够契合水乡气质。我不知道最初是谁规定了江南古镇应有的气质,目之所及的服装小店,却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过膝半身长裙、阔腿裤、长袖开衫、花色出挑的连衣裙、棉麻质地的民国风服饰、各色旗袍、丝巾……或许这其中藏有珍宝,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服装风格和不知所名的各类"品牌",若冲动买下,这些适用场景极少的服饰日后很有可能成为家里压箱底的古董。

逛了那么多江南古镇,我发现了几个套路

关于吃饭的消费:平时聚会哪里吃?各大商场的美食楼层,一到饭点就人满为患,排队叫号成为必备流程,餐桌前涌动着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流水线食客。在沿河沿街的小店里,鲜有各国的美食,多以特色小吃、农家小炒为主,比如小吃有桂花糕、海棠糕、臭豆腐、粽子、老酸奶等。

走进水乡别具一格的餐厅里或吃一些具有江南风情的小食,理当让人觉得愉悦。可沿路家家紧邻的饭店和站在门外拿着菜单忙着招揽客人的店家,不免让人觉得哄闹。再碰到一些宣传广告做的好的网红小吃或者网红餐厅,常常都是只见人头攒动不见美食,若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加入其中,难免又再次回到排队叫号无聊等候的熟悉场景中,忘却慢生活的初衷。

逛了那么多江南古镇,我发现了几个套路

还记得在朱家角古镇,想着挑一桌河边的位子看看夜景,便找了一个店家询问,可店家拉客心切,完全忽视我再三提出的问题,一直没有正面回答河边是否有位,只是重复的说着先进来坐或者要吃什么,我们一行人只好愤愤离去。

关于住宿的消费:慢生活的住宿,自然离不开各种风格的民宿。说是体验不一样的水乡生活,其实大抵一样。住惯了高档酒店的人,只不过把房间从商圈的大楼里搬到了古镇风景最好的主题酒店里,从欣赏城市的霓虹闪烁到欣赏水乡的倒影婆娑。习惯了穷游的人,只不过把房间从连锁快捷酒店里搬到了满大街都差不多的当地客栈里,从隔音一般的小格子间进到了吱吱作响的木板房。

关于交通的消费:坐久了地铁、公交,开久了车,在绿水红桥间体验一番晃晃悠悠的摇橹船,在青石板路上坐着人力三轮车感受古镇的旧时光,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可当一条船被量化为大几百的价格和人均几十的片刻体验,坐在三轮车上的人被视作拉车人的待宰羔羊,何来生活之慢,只有钱包一紧深感不值的揪心,感慨人家这钱挣得好容易,最终只能以和走路不一样的体验来安慰自己一切值得。

逛了那么多江南古镇,我发现了几个套路

套路二:古风与传统的传承

江南古镇之美,不仅在于水的柔情,更在于其在水一方的历史韵味。不少古镇建成于上千年前,是古代商贾云集、人才辈出的繁华之地,旧居、古街、古桥、古寺、老店遍布其中。可随着古镇的标签化和商业化,这些逐渐沦为访古的装饰品。

关于汉服的消费:近年来掀起的汉服国风热,让中华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礼仪进入到了年轻一代的视野中,众多汉服爱好者们对于汉服文化的传播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诗意与传统服饰的古韵典雅完美呼应。

然而借古风之名,逐渐模式化的古镇又找到了商机,各种古风摄影开始出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粗制滥造的古代服饰被随意的挂在店里,门口明码标价拍照价格。若有兴趣进店,接下来便是一整套再寻常不过的拍照流程。待客人挑选好自己心仪的衣服和头饰、双方商定好价格后,摄影师便指挥客人在同样的景色前摆出同样的姿势,接下来双方再商量照片要洗几寸、是否塑封、是否裱框等事宜,用不了多久,一张古风写真便可完成,也可称为体验了一次传统文化。这一幕,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略显尴尬的影楼写真。

关于传统手工艺的消费:走了这几个古镇,在人来人往的街道旁默默工作的老手艺人们反而是最让我感动的,比如手摇纺车旁的老阿婆、蓝印花布坊的大叔、制作传统糕点的阿姨们还有酿酒的工人们,在他们安静而专心的面庞中,我看到的是言传身教的工匠精神。

借手工和传统之名,我再次在古镇找到了产业链。走进密密麻麻的小镇集市里,尽是花色一致的蓝印花布包,相似地像一块布上扯下来的流水线产品。稍微有些质感和个性的手工包,动辄几百元,拿起一看又忍不住想到来自某宝上某地的箱包店。

再说传统糕点,各种各样的简装和礼盒装充分考虑到了游客们的不同需求,可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食品包装让人感觉走进了食品批发市场。比如芡实糕,我第一次见到是在枫泾古镇,作为在看啥都新奇的北方人,我兴致勃勃的给家里人买了几盒,只因上面写了枫泾特产。可没想到后来在任何一个古镇,我都看到了这个"特产",而产地各不相同,这一次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套路的力量。所以芡实糕到底是哪里的特产呢?百度百科这样说:

套路三:都市文艺青年的聚集

现实的苦闷和郁郁多多少少让人生出些浪漫主义情怀,在自身的生活之外找寻一些理想寄托。而"文艺青年"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合理的身份,江南古镇也恰好给了文艺青年一个入口。其实不管是古镇,还是古城,都差不多。

关于文创小店的消费:每个古镇总有一些卖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的地方,当然我很少看到有像故宫文创一样用心设计的地方。最最常见的所谓文创,其实就是做几张带有当地景色的明信片以及刻有景点名字和标志的杯子、文化衫、摆件、装饰品等等。在我看来无非是两种作用,一个是证明我来过这里留作纪念,另一种就是送亲朋好友向他人证明我来过。

其实买到这一类文艺小物还算是好的,真正的文创哪有那么多,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店里密集摆满的各类小玩意儿,算不上新奇,更像是来自义乌小商品的集合店,买来也只能算作是喜欢、小爱好,实在与文艺无关,更别提文化。

关于小资生活的消费:古镇里对小资概念的强化,早已经深入人心,归类下来有这么几个地方。第一个是充满花草、瓶瓶罐罐、相框和复古摆设的饮品店,三两好友,在这里喝下午茶、吃甜点,再配上窗外的小桥流水,找店里几个好的角度拍照发朋友圈,商家卖点和顾客诉求不谋而合。第二个是三分钟教学的手工体验店,捏捏陶土、做做木工、烤烤饼干,客人们赚足了乐趣,店家也靠这点时间赚足了租金。第三个是每逢夜幕降临便格外热闹的小镇酒吧,仿佛别有一番风味,台上的驻场歌手来来回回唱着那几首耳熟能详的民谣,台下的人们再点一些价格翻番的酒水和小吃,孤独的灵魂在这里纷纷找到归宿,酒吧老板也在逐渐叠加的账单上找到快乐。细细想来,这种酒吧和旧时人们在台下品茶、嗑瓜子听着台上的戏曲的场景如出一辙。

我其实很爱这些江南古镇,倘若脱去这层套路的外衣,保留这些元素的质朴,予我真正所需,它们还是如此可爱而迷人。穿过斑驳的街巷,走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听着沿街的叫卖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呆一整天,都不会觉得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