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为什么数百年来紫禁城从未被淹过?

2020-02-15 14:12:06旅游攻略
皇城古道月朦胧,琼台美酒醉东风。天下文明不及此,春风吹遍紫禁城。诗中赞美的紫禁城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上。

皇城古道月朦胧,

琼台美酒醉东风。

天下文明不及此,

春风吹遍紫禁城。

诗中赞美的紫禁城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上。

为什么数百年来紫禁城从未被淹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南京),建造了南京紫禁城;靖难之变后儿子朱棣即位称明成祖,才迁都北京,以南京紫禁城为蓝本修建宫殿,于是有了今天的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于1420年建成,从帝王宫殿到今天的著名景点,已经过去了快600年。

历史记载北京在明清时曾经发生过多次特大水灾:据《天咫偶闻》(清)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5月连降大雨时,北京城内“无室不漏,无墙不倾。东舍西邻,全无界限。而街巷至结筏往来”;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也造成了巨大损失。

但水灾并没有给紫禁城带来很大的影响,优秀到目前故宫博物院的排水系统基本是采用原有古代雨水系统。那它到底怎么做到及时的排水防洪的呢?

首先我们要来认识紫禁城内部唯一的一条河:内金水河。

不要小看内金水河全长只有二公里左右,故宫内部的排水全靠它。

内金水河由城外的护城河(筒子河)河水经城墙下南流入城内,到城内西北角的马神庙内露出地面,由西转南,经城皇庙东南角直向南流去,往东经过武英殿前,流过断虹桥,后暗流到太和门前院露出。河身渐宽,经过太和门前的金水桥向东,穿过文渊阁,再折向南,由紫禁城的东南流出,注入外护城河。

建筑

不管是建筑屋顶的雨水还是地面、地下暗道的雨水,最终都流入了内金水河中,再排出。

建筑屋顶排水

与其他北方平顶房建筑不同,紫禁城中的建筑屋顶一般都是坡面式的,这就利于雨水迅速下排。

金水河

另外,整个屋顶都盖的是琉璃瓦,不仅美观,琉璃瓦本身吸水率低,保证了不渗水,不积水。

带有突起弧度的筒瓦与凹下去的板瓦会组成瓦垄,方便雨水有序下排、不留滞;在屋檐的板瓦尽头,放置了滴水构件,利于雨水在滴水尖处汇集下落,避免雨水渗透到屋檐下的椽子中。

天咫偶闻

地面、地下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相辅相成,并不能完全的分割成两个单独的个体来认识。

紫禁城建造之初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

排水首先要考虑地形地势。

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水向东南流。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m,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m,南北地平高差约2m,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前后排列,坐落在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工字型台基上。

紫禁城

远高于地面的基座首先就提供了保障;基座四周围有栏杆,在栏杆下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在暴雨天甚至能看到千龙吐水的景象,“大雨如白练,小雨如冰柱”。

琉璃瓦

太和门

紫禁城的御路或甬道断面多呈“熊背”式样,即中间略高、两边稍低的形式。

紫禁城

“熊背”样式

雨水首先顺地面坡度流入四周的排水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台阶石料上打出的“沟眼”穿过,或直接通过设有“钱眼”形状入水口的雨水石板汇入暗沟。

太和门

明沟

紫禁城

沟眼

天咫偶闻

“铜钱眼”

在紫禁城内,仅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沟长度就超过15千米,其中暗沟长度接近13千米。

暗沟布局纵横交错,设计精密,到目前为止紫禁城内部的排水系统仍有走向、位置尚未掌握情况的。其中直接排入内金水河的暗沟叫干沟,直接排水入干沟的暗沟叫支沟,再次一级叫次支沟、二次支沟等。

金水河

绿色线路为内金水河,其余四色为已知的主要暗沟走向

天咫偶闻

暗沟就像个不知疲倦的运水工,带着水流在紫禁城内无数次的穿梭,走向终点站——内金水河。

紫禁城在大风大雨中能够安稳如初,离不开古代匠人精妙的设计。现代化的排水体系也能从中借鉴、参考一些宝贵的经验。

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