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赛马节之一,就在西藏那曲

2019-08-28 14:03:12旅游攻略
马背上的狂欢,在藏北那曲草原之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赛马节之一,就在西藏那曲

踏进泥土的掌印,都是骑士们的勋章,火枪燃出的烟雾,正是枪手们的荣耀。疾驰俯身拾起的哈达,是献给草原最尊贵的礼物,倘若不慎跌下马背,也不会遭来耻笑,而是收获重新站起的鼓舞。这便是来自赛马的精神。

来到八月的那曲,仿佛来到了彩虹的天堂。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绿色的草原、褐色的山、黑色的牦牛、红色的狼毒花、金色的河流...这全部的色彩共同组成了一幅立体的高原画卷,令人目不暇接。来到八月的那曲,仿佛来到了骏马的天国。山地型、高原型、林地型、河谷型,不同品型但以高原型为主的俊马齐聚藏北草原上的盛会,令人热血沸腾。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赛马节之一,就在西藏那曲

那曲赛马节,藏语叫“达穷”,是藏北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节日期间身着盛装从各地赶来,也将骏马装扮的无比华丽。从古至今,马与藏族人民的物质追求和精神渴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马的感情,藏族人民是浓烈的、醇酽的,马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马是牧人心中的生命。藏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放牧、 远行、婚嫁迎娶,都要骑上自己心爱的马。爱马是藏族人民的天性,赛马更是藏族人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藏族地区,不仅处处有赛马活动,而且四季之中的很多节日都由赛马活动唱主角或配角,为节日增色不少。可以说,凡是大型的节日,赛马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藏民族的一个极具特色的民俗。赛马已成了古往今来藏民族最持久、最普遍的群众性活动,并由此创造了藏民族世俗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赛马文化。

赛马节期间,各地赶来的人们早早的在赛场周围扎起白色的布帐篷和黑色的牦牛毛帐篷,将各式生活用品、食物和饮品准备齐全得当,俨然将自己的家搬过来一样。他们也会热情的烹羊宰牛来款待过往的客人,说是赛马,本应为一场竞技活动,但这盛大的庆典,本是就是当地民众的一次大型狂欢。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赛马节之一,就在西藏那曲

赛马是历史最悠久的运动之一。自古至今形式变化甚多,但基本原则都是竞赛速度。藏族的赛马与藏民族的信仰民俗有着直接的关联。藏民族的信仰民俗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一种习俗,它与藏民族的宗教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民族的历史、文化、日常生活。我们经常看到赛马节期间的宗教仪式,民风民俗,都可看出赛马文化中的藏传佛教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赛马文化的主要方面。赛马文化无疑还包含有对英雄的崇拜。在藏族地区,有些地方的赛马节是沿袭格萨尔每次出征前要举行跑马射箭的习俗而形成的。格萨尔诞生在西藏高原,他抵御过外来的入侵,捍卫了本土,并开疆拓土,创建岭国,战功卓著,为民族的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广受崇敬的格萨尔王本人也是通过赛马比赛获得胜利的方式被群众拥戴为王的。所以,在藏民族的英雄崇拜信仰中,力量、勇敢、智慧成为向往、崇拜的对象,成为衡量男人价值的标志。长期以来,格萨尔成了藏民族的骄傲和崇拜的对象。久而久之,这种崇拜风俗文化在藏族人民中间根深蒂固,并融于赛马活动之中,并由此形成了长期在草原上过游牧生活的藏民族的勇敢、慓悍的性格,也就更好的诠释了在赛场上他们矫健的身姿和惊险刺激令人咋舌的马背绝技。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赛马节之一,就在西藏那曲

在赛马节前,通常会上演歌舞、格萨尔说唱等文艺表演,这其中,那曲的舞蹈较为突出,那曲中部“果谐”舞蹈粗犷豪放,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它有歌有舞,极为奔放。形式上大都是围成一个圆圈,男半圈,女半圈,按顺时针方向绕圈歌舞。先是男的唱一段,后男女同舞,然后再由女的唱,随后又是男女同舞。这种“果谐”舞不需专门的场地,表演时间一般为傍晚。舞步有“起法步”、“牧平步”、“左右擦步”、“点尖转步”等,在其他藏族民间舞蹈中是不常见的。其基本手势一般是随步伐而自然摆动,一般有“前后甩手”、“单手上下甩”、“双手绕花”、“单手绕袖”等。“起法步”代表了那曲“果谐”的特征,每次舞蹈开始时,都必须重复这一动作。

锅庄作为藏族舞蹈中最为代表性的一种舞蹈,以那曲锅庄最为有名。那曲锅庄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

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那曲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紧张激烈的赛马往往由走马、跑马、乘马射击,拾哈达、抱石举重、拔河等项目组成。除了传统的竞技赛马外,乘马射击和拾哈达是最受关注的项目。

骑马点火枪是藏族群众独创的项目。自古以来,藏族群众以狩猎见长,具有很高的骑术。骑马点火枪形式传说始于明朝,当地,藏族聚居区的部落纠纷时有发生,为了取胜,各部落都训练骁勇善战的飞马火枪手。后来部落纠纷平息了,骑马点火枪这一形式也就演变为一项民间喜闻乐见的活动。

传统的藏族骑马点火枪比赛举行时,先由一骑手骑马在前引导,火枪手骑马随后。他们头上围插着一排冒着烟的火绳,口中衔着两排装火药的纸筒。由于枪手要左手持枪,右手装药、点火,所以必须脱缰乘骑。在策马飞奔的同时,枪手取下一个纸筒,将火药从枪口装入枪内。然后从头上拔下一根火绳,点燃枪内火药。只见枪口处火光一闪,一声巨响,装火药的纸筒也随之飞上天空。骑手们的动作集持枪、装火药、点火药和放枪为一体,一气呵成。在千米跑道上,表现优异的选手可完成二十次左右。比赛中马跑的快,放枪次数多的为优胜者。

骑马拾哈达与骑马点火枪不同,后者是打出去,前者是拿回来。骑马拾哈达作为一项传统藏地民间马术表演,一直深受牧区群众欢迎。选手们要在飞奔的马背上探出上身捡起地上的哈达,许多骑手还会在马背上做许多高难度的特技动作展示自己娴熟的技艺。这项比赛不仅要对骑手勇气、胆量、技艺进行综合考量,也是最具观赏性的马术项目。

是比赛就势必激烈,是激烈就势必会出现意外,在赛马节的现场也不例外,选手们为了赢得更多的欢呼,更多的掌声以及更高的分数,会在马背上使出浑身解数,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但总会因为种种内在、外在的原因造成失误--从马背上跌落下来。但没有任何一位选手在跌下马背后选择放弃,而是尽全力再一次驾驭马匹,掌控节奏,重返赛场,引得观众一片的喝彩。

拔河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在任何场合的大型体育活动、比赛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隋书·地理志》称,故楚地南郡、襄阳一带“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这里的“牵钩之戏”,实际上是当时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清朝末年,西方的拔河运动传入我国,被列入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此后,我国古代的拔河形式逐渐消失。

除了国际正式比赛形式的拔河外,藏族同胞在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有的一种拔河方式--“大象拔河”。藏式拔河又称藏族押加,桂语叫“浪波聂孜”,意为大象颈部技能。在藏区这一项目最普及,故称之为桂式拔河。现已被列为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前,选一块平地,先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作为河界,中央又划一条中界,准备一条长约4米的绳子式布带并两端打结。比赛由两人进行,双方各自把绳子套在脖子上,两人相背,将赛绳经过腹胸部从裆下穿过,然后趴下,双手着地,赛绳拉直,绳子中间系一红布为标志,垂直于中界。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两人用力互拉前爬(爬拉动作模拟大象)。用腿腰肩颈的力量拖动布带奋力向前爬,以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者为胜。

结束了一天紧张刺激的比赛,人们在落日余晖中点燃了篝火,尽情欢跳其中。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人们自动以篝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跳起了藏族传统的舞蹈。掷地有声的脚步是人们对大地最热情的问候,划过长空的衣袖,是在向琼宇致意。燃烧的篝火,用爆裂的声音回应着世间的欢乐,人们的歌声笑语正是与之相匹的诗篇。

世代生活在高原寒带的那曲人民是如此喜爱鲜花盛开、馨香弥漫草原夏季。自从雪域人拥有马以来,就从未停止与马在任何场景里的精神契合,赛马,亦如是。那曲草原上的盛会虽略显短暂,但每一个亲历者,都将难以忘怀,这是那曲人为自己和世界献上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