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镇巴渔渡凉桥故事

2020-01-31 23:36:04旅游攻略
渔渡坝凉桥宁文海看桥先寻河,《定远厅志·地理志·水》曰:“渔水源二,一出毛垭塘,一出鲁家坝,至高脚洞合注。”渔渡地处嘉陵江流域支流渔水河上游。

渔渡坝凉桥

宁文海

看桥先寻河,《定远厅志·地理志·水》曰:“渔水源二,一出毛垭塘,一出鲁家坝,至高脚洞合注。”渔渡地处嘉陵江流域支流渔水河上游。渔水河在渔渡又接纳了两条河流,其一是发源于川陕交界滚龙坡北坡的源滩河,渔渡坝百姓称为深洞子河;其二是渔渡街西边的后沟河(又叫杨家沟),此河发源于渔渡境内的亮垭子和毛坪山(历史上的归仁山)。毛垭河与后沟河在渔渡闸子门汇合,往下不足百米便与源滩河在原老三滩交汇(塔山河坝)。大河口纳黑草河,三花滩纳木竹河,水量增。在长滩坝(赤南)下洪渡潭纳盐场而来的后河,又在两河口纳仁村而来的徐家河,水量猛增,浩浩荡荡入四川青滩河,在竹峪关洪口场与通江相汇,入嘉陵江。

镇巴渔渡凉桥故事

有河便有桥,旧时镇巴境内有名的凉桥有四座,其一,以凉桥为名的凉桥乡,有一凉桥。其二,旧时过街楼,现名仁村徐家河有一座凉桥。其三,渔渡坝有两座,一是往镇巴方向去的四方碑凉桥,二是渔渡坝老街凉桥。此处记叙一下渔渡的凉桥。

据史料记载,清代镇巴(定远厅)的驿路交通设有10个递铺,高脚洞为其一。在公路没有开通之前,高脚洞一带的道路十分难行。厅志《地理志·山》说:“自毛垭山南行三十里曰高脚洞,石峰突兀,路险而窄,称畏途焉。”艺文志中的《凿修高脚洞石路记》一文描写其险曰:“厅治南渔渡坝之高脚洞为秦蜀要冲,两岸壁削,一溪中流,步江为路,乱石棋布,行者苦之;若值水涨,不第阻遏行旌,抑且时虞淹溺。”这说明此前这里的道路是从河中涉水通过的,既难走,又危险。光绪三年(1877),余修凤任定远厅同知,募集资金凿修高脚洞石路三里,改善了这里的通行条件。四方碑凉桥历史就从此开始,由于毛垭河从高脚洞至寨门,悬崖峭壁,沟深水急。寨门一段河虽宽但湍急,于是官府拨银,绅宦捐粮捐银,在此架凉桥一座,立一四方石碑记载修桥事宜。桥成,原在寨门居家的李氏居民在桥头建房数间,以接待路客维持生计。因四方碑凉桥,“四方碑”地名由此产生。

渔渡老街凉桥又叫“当阳桥”。据说此桥建于清光绪年,是当阳寺与地方出资修建,与渔渡戏楼同一匠师修造。是一座木拱廊桥。廊桥,有屋檐的桥,似桥非桥、似楼非楼、似亭非亭,桥、楼、亭合一体的建筑。是自然风景中一道人为风景,供人跨渡,遮阳避雨、纳凉休闲,。其实廊桥有屋顶并非单一遮风避雨,也为桥梁寒暑雨蚀起到保护作用。当年的“当阳桥”是一座虹桥式的叠梁式木拱桥,即用较短木材,通过纵横交贯,穿插别压,犹如彩虹横跨河面,由于桥中无墩跨度要大,防洪中冲击,石砌两桥头堡凿有几个石孔,几根斜支木柱人字型顶立桥梁桥身。叠梁式木架法使重力分散举力支撑起这“虹桥”飞跨,两层飞檐屋面,八个斗拱檐角,木栅栏桥栏,桐油生漆刷涂,红中透黑锃亮反光,煞是壮观。

渔渡凉桥两桥头堡层层石阶而上,桥成后两边河堤片石砌就,除桥左右对岸1965年大水冲毁,桥上河堤仍坚固沿用。在凉桥的南岸桥边,渔渡分县门城隍庙一座,1965年洪水冲毁。桥建成后,与渔渡石塔、戏楼都以靓影相伴古镇。前“廊桥”是清初被农民起义军蓝大顺“长毛”烧毁。蓝大顺、二顺弟兄在云南起义,入川进陕,几进盐场坝,在渔渡坝张家塘扎寨。现渔渡坝人仍把此山叫“长毛岭”。清末,渔渡坝首富柏福益为求子,从龙洞湾铺石板修路到楼戏坝,并在马家湾修石板桥一道,叫“三步两洞桥”。又修从戏楼坝到河滩的“大河沟”排水沟,并重修凉桥,重修后的凉桥与四方碑凉桥如出一辙,木梁木栅栏、木架瓦屋顶与原建“虹桥”是无法可比,只能算桥而已。这座木桥服役快70年,1965年被特大洪水冲走。渔渡公社再用几根木料搭了便桥,1970年又被冲走。曾经一段时期,过河无桥搭石磴而过。之后三线建设渔渡进驻铁二局十一处,承担渔紫公路修建,渔渡小学操场是十一处汽车队。铁二局十一处为职工和群众方便,用钢轨、钢管架通了这座桥,同时也架了往小寨的桥(闸子门)。后5758部队又加固了围栏,一直延续到2000年后。渔渡坝居委又在原桥铺铁板焊上铁栏杆,2017年在旧址上修水泥桥一座,并加设仿古水泥桥栏至今。渔渡这道“凉桥”,才算进跟时代,如今桥下河坝硬化,比以前河道干净了许多,并在桥两头装了路灯,方便群众出行。

镇巴渔渡凉桥故事

小街居民现在仍把新桥叫凉桥,新的凉桥古色古香与古镇相得益彰。桥的演变和转型虽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它恰恰印证了渔渡这个古镇的转型和新生。如果说以往的渔渡小镇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那么现在的小镇,正在被技艺精湛的工匠精雕细刻,打磨得光鲜亮丽,光彩照人,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形象正在巧妙结合。渔渡明天会更好。


来源:宁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