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金山海塘历史上以风大浪急著称 金山深槽更是神秘莫测

2020-01-28 22:06:03旅游攻略
金山海塘金山海塘地处上海市西南,杭州湾北岸,西至金丝娘桥与浙江省平湖市海塘相连,东至漴缺接奉贤海塘。整条海岸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典型的弧形海岸,历史上就以风大浪急著称,是上海市海塘险要部位之一。金山海岸变迁图(明代以后)金山海塘古为华亭塘。金山建县后,西段称金山塘。


金山海塘

金山海塘地处上海市西南,杭州湾北岸,西至金丝娘桥与浙江省平湖市海塘相连,东至漴缺接奉贤海塘。整条海岸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典型的弧形海岸,历史上就以风大浪急著称,是上海市海塘险要部位之一。

金山海岸变迁图(明代以后)

金山海塘历史上以风大浪急著称 金山深槽更是神秘莫测

金山海塘古为华亭塘。金山建县后,西段称金山塘。民国初,华亭县更名松江县,东段华亭塘改称松江塘,1966年10月,松江县沿海的山阳、漕泾划归金山县后,统称金山海塘。在1972年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与1996年上海化学工业区分别修建海塘后,形成了目前金山海塘的整体结构:金山共有临海一线海塘23.368公里,分三个岸段(公用岸段、石化专用岸段、化工区专用岸段),其中戚家墩至出海闸段4.31Km为公用岸段,已全部达到抗御百年一遇潮位叠加11级风的标准;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专用岸段长10.109 Km,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潮位叠加12级风标准;上海化学工业区专用岸段长8.949Km,设防标准为两百年一遇潮位叠加12级风标准。

金山海塘

金山筑塘御海始自三国。随着海岸的坍陷,海塘多次内迁重筑。自唐至清有5道海塘相继沦海。清雍正年间建成三面包土的鱼鳞大石塘和保滩护岸工程,并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实行岁修制度,奠定了金山主海塘的基础。民国时期,除西塘地段有维持性修筑外,其余长期失修,破败不堪。解放后,海塘得到有计划的修建整治。60年代初,将海潮顶冲的西塘桩石工程改建为浆砌块石结构,加建防浪矮墙和丁坝,塘外又建抛石、四脚椎体护坎。70、80年代,面对滩涂环境恶化,连年实施滩地人工种青、塘坡造林、内坡绿化等植物护塘工程。1972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围堤建厂,先后建内外两道海塘。1986年,修筑了“八六塘”,该工程采用的“低滩围堤施工技术”获得了金山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在6年之后,“九二塘”修筑完工。1997年起金山区全面实施海塘达标工程建设,工程西起戚家墩接石化海堤,东至荒墩6号丁坝,全长5.245公里。至2000年,海塘达标工程全面完成,所有土塘结构均提升为砼结构,建成了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级风的抗御能力。

金山海塘历史上以风大浪急著称 金山深槽更是神秘莫测

城市沙滩大堤

1996年9月18日,上海化学工业区围海造地工程开工,1998年4月竣工。1999年11月3日,南厍至公馆桥围垦工程开工,2000年10月竣工。2003年7月28日,上海化工区西部海堤工程开工,2005年2月5日竣工。2004年8月,金山车客渡码头至四号丁坝间保滩工程开工,在车客渡码头至二号丁坝西勾坝头之间新建离岸透空式桩石顺坝,并对二号丁坝东勾坝进行加固。2005年11月18日,上海金山区城市沙滩围堤工程开工,2006年3月上旬大坝合龙,西起原海滨浴场滨海路转弯处,东至民兵哨所,全长3.474公里。2017年12月26日,总投资约26亿的龙泉港西侧围填海项目正式开工,这是金山区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工程,也是2018年金山区重大工程,对加快金山滨海地区建设和打好“海洋牌”“生态牌”具有重要意义。

金山海塘历史上以风大浪急著称 金山深槽更是神秘莫测

金山深槽

位于金山区南部,杭州湾内,为海底侵蚀地貌,始于现大、小金山岛之间,槽底向西延伸至浙江省平湖市白沙湾,全长14.5公里。深槽主体部分由几个深潭串联而成,一般深度为负30~负40米,以大小金山岛附近最深,深槽内涡流十分强劲,冲、淤变化复杂。

在深槽东部的北侧、靠近小金山岛西麓有两道东西走向的水下沙堤属堆积地貌;深槽的西端有两个不同方向的深潭,较小的一个指向西北,较大的一个指向正西,表明深槽具有活动性。

金山三岛海域图(2002年)

金山深槽是海潮流侵蚀的结果。12世纪80~90年代(南宋淳熙年间),金山沦入海中以后,最初在大小金山岛之间尚保留着一小块陆地鹦鹉洲。鹦鹉洲在海潮不断冲刷下至宋末元初已全部消失,大小金山岛之间,便形成一条海峡:称为“金山门”。原来必须绕过大小金山岛的潮流,就由金山门向西直冲。涨潮流汹涌湍急,在通过金山门时,由于大小金山岛的约束,潮位陡然升高,水流集能,产生强烈的向下淘蚀作用,使金山门以西逐渐冲刷出一道深水槽。

明嘉靖以前,潮流顶冲点在南汇、奉贤境内,深槽西端不超过今金山嘴正南,由淘蚀作用及深槽横向环流所卷起的泥沙就堆积在深槽北侧,形成偏向北边的第一道水下沙堤。

明嘉靖以后,随着南汇嘴延伸,顶冲点逐步西移。金山门以东潮流不断加强,深槽急需向西伸展,至清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即18世纪30年代后期,顶冲点移至金山嘴一带,引起深槽向南运动,被卷起的泥沙在原有第一道水下沙堤之南堆积,形成偏南的第二道水下沙堤,并在向南运动的同时,迅速向西扩展。

清乾隆《金山县志》:海塘图

乾隆初年(1736年)金山深槽已伸展至金山卫南滩地前缘。乾隆《金山县志》卷首海塘图注:“沙滩外有沙堤(指沙滩前缘的贝壳沙堤),堤下深不可测,盖潮激金山,直冲其地故也。与他处以渐而深者不同”。所指“深不可测”之处即金山深槽。

1931年负20米深水区已由金山门伸展至戚家墩前,1958年已越过今卫三路。据1972~1996年水深测量图对比,深槽主体部分,相当水深负20米范围内,大致从大、小金山岛至卫六路。按冲淤变化特征,以戚家墩为界,分为东、西段:东段水深大于负30米的深潭有3~4个,其外形呈长条状,与潮流方向一致,属深海槽稳定段。西段(从戚家墩至卫六路),大体上位于第6次围堤前缘。大堤转角前深槽离海堤距离较近,负15米等深线距离堤角仅520米、负20米等深线为640米、负30米等深线为820米。转角前沿深槽最大水深达负48米,底部面积较大,其范围自1972年以来一直扩大,扩展方向开始向南,然后向西南方向延伸。深槽尾部负20米等深线一直稳定在卫六路附近,负30米等深线有明显退缩,自1972年以来已退缩约1千米。全公亭(煤码头)深槽尾端往西退缩,1972~1996年退缩近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