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和平古镇,山水壮丽,游目骋怀,一方英华流传千年

2020-01-25 17:30:11旅游攻略
国庆期间去了趟邵武和平古镇,下了高速一会就到了,路两边种满了银杏树,树叶已泛黄,深秋时节这里一片金黄,风景一定迷人。到达镇口的时候已是下午时分,雨过天晴,经过雨水洗礼后的古镇清爽明净,云淡风轻,游人如织,红旗招展,还沉浸在国庆的节日氛围中。

国庆期间去了趟邵武和平古镇,下了高速一会就到了,路两边种满了银杏树,树叶已泛黄,深秋时节这里一片金黄,风景一定迷人。到达镇口的时候已是下午时分,雨过天晴,经过雨水洗礼后的古镇清爽明净,云淡风轻,游人如织,红旗招展,还沉浸在国庆的节日氛围中。

和平古镇,山水壮丽,游目骋怀,一方英华流传千年

奉直大夫

黄氏

和平古镇

古道、古街、古民居,这是一座千年村镇的标配人文景观,加上小桥流水,崇山峻岭,美丽田园这些自然景观,正好构成一幅绝美的古镇风光图。和平古镇,就是一处这样的所在,不但有古镇的一切要素,这里还有城墙、谯楼,是罕见的城堡式村镇。古代,福建被称作“闽在海中” 、“东南山国”,绵延横亘的武夷山脉和仙霞岭阻断了福建与内地的联系。历史上“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右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

和平古称"禾坪"(禾苗的禾,草坪的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为八闽重镇。出和平镇北门约四公里,有朝石村,从朝石村开始有一条石砌古隘道,这就是愁思岭古隘道,蜿蜒数十公里,越过殊山进入江西。中原人士也是经此道进入福建,带来中原耕读文化,开拓发展,繁衍生息,造就八闽大地。

和平镇处在古隘道关口,地理位置显著,商旅往来要冲,昔日繁华似锦,人文璀璨。谯楼、古街、古民居展现着曾经的辉煌,家国天下的文化传承荟萃着千年文明。这里有数间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的明清时期豪华民宅,一条长达600米的青石板古街和数十条卵石铺就的巷道;这里曾培育出一百多位进士,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这里的大夫第、郎官第、贡元第、县丞署、宗祠、书院等一座座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星列棋布,气势恢宏。走街串巷,徜徉于古镇之中,让人留连忘返。入古镇必经南门谯楼,谯楼就是城门上的瞭望楼,卵石垒基,青砖砌墙,木制阁楼,飞檐走瓦,朴实无华。和平的城堡是经由乡民黄若岐、黄显岐、聂太三等人倡建,目的是防范匪寇,保地方平安,由民间集资修建,就地取材,墙体用河中卵石铺砌,简单实用。

黄氏

奉直大夫

和平镇

奉直大夫

和平古镇

黄氏

和平镇

和平镇

过南门,便进入古镇、古街,古时这里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熙熙攘攘,市井繁华,商铺、客栈、酒楼、赌场、妓院、钱庄一应俱全,号称“福建第一街”。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中著名的当属黄氏宗祠、李氏大夫第、黄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县丞署、和平书院等,还有不少宅院已经荒废,独留青砖门楼叙述过往。这一座座深宅大院彰显着昔日无限风光,古街上的青石板和卵石被踩得光滑,“石板当镜照”这一奇观也应证着这里曾经何等人头攒动,熙攘热闹。

奉直大夫

古街

和平古镇的黄氏家族赫赫有名,据说是世界1000万黄氏宗亲的寻祖之地,全球4000万黄氏后裔中,有一半黄氏后裔起源在和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十八岁考中进士,后辞官归隐还乡,创办和平书院。从南门进入古街第一家就是黄氏宗祠,现为和平戏院。黄峭娶三妻生21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黄峭八十大寿之时将21子当中,除留三位长子侍奉三位夫人晨昏外,其余18子分遣异方,自创家业,自立门户,开枝散叶。此支为二夫人长子黄政后裔,黄政后裔又繁衍多支,自命堂号,此支留和平,命堂号“睦九堂”。

和平镇

古街

和平镇

和平古镇

黄氏大夫第位于古街北门附近,是黄峭第三房十九世孙黄映璧的宅第,去之时大门紧闭,无法窥见内部宅院庐山真面目,只能从门楼窥一斑,砖石结构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精美,富丽堂皇。四幅主画面采用粗犷的写意技法,雕刻了梅、竹、松,锦鸡、鹤等物,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该门黄氏自雍正至嘉庆间祖孙三代均诰封为大夫,谓为"一门三大夫"。黄映璧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奉直大夫、直隶州五品知州。

和平镇

和平镇

奉直大夫

李氏大夫第和廖氏大夫第,位置一东一西,和黄氏大夫第一样气派非凡。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李氏大夫第,为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宅府,俗称"李恒盛"(寓为永远繁盛)。其门楼砖雕精致细腻,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廖氏"大夫第",又号"廖健顺",建于清同治间,为朝议大夫、四品衔广东候补通判加三级的廖传珍宅第。此房廖氏晚清时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亦儒亦官亦商。

古街

和平镇

和平古镇

和平古镇

黄氏

县丞署位于东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设禾坪分县,县丞何琳于乾隆三十四年建县丞署,就是衙门,明代建筑风格,大堂宏伟大气,雕饰精美,体现官府气派。外檐廊前遗存一块“罚站石”,专给犯人枷号示众,清晰可见脚印。署衙前一片空地为“校场”,驻军演武操练场所。县丞署后面还有一座“恩魁”牌楼,1734年乾隆继位,开考恩科,傅训在乡试中一举夺魁,乾隆钦令当时提督福建学院翰林学士杨炳为傅家题“恩魁”匾,魁字少了一撇,意思是我距离第一还差一点,表示自谦。傅家院内木制楼阁已被大火焚毁,独留“恩魁”门楼。

黄氏

和平镇

黄氏

黄氏

奉直大夫

和平镇

镇东还有一座民国宅第,为本地著名乡绅李屏山宅院,李屏山曾做过江西南丰等县的县长,因官场险恶,加上任所的地方土豪劣绅作梗、陷害,决定回乡像动物冬眠一样,蛰伏不出,在和平建宅取名“蛰庐”。李屏山在和平创办了“苍松农场”、“和平中学”,重修镇前“中宇桥”。

和平古镇

奉直大夫

古街

和平书院在镇西北,初创时只是一座黄氏家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和平历史上文风昌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杰才俊。和平书院的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古时读书为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和平古镇

黄氏

和平古镇

古街里店铺林立,小吃、山货琳琅满目,独具特色、流传千年的米浆水曲包水饺、游浆豆腐百年酵,凝聚了和平古镇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里的山川、河流,还有“林泉鱼稻之乐”的美丽田园,养育了淳朴善良的乡民。“兹土之人,据可食之地,缘可采之山,力农重谷,虽为仕贾者,仍顾念桑梓。俗尚简朴,民不诉讼,富不凌贫,士多闭户读书,非文会不往来于市,彬彬乎有邹鲁之遗风焉。”

古街

黄氏

和平古镇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风古韵的小镇,一个让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的地方。

和平古镇

古街

奉直大夫